姚红燕
【摘要】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与恩格斯的“中间因素”理论基础上提出“五项式”理论。同时,作为一个文学艺术的行家,他在文论中多次提及文学艺术作为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通过社会心理的中介作用,如何与经济基础产生根本性联系。本文将从“五项式”出发,阐释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即思想体系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对文艺活动中社会心理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进而体悟普列汉诺夫的文艺意识形态的价值。
【关键词】五项式;社会心理;意识形态;文艺活动;中介作用
為何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的关系,恩格斯对此作出了解释,他以哲学为例,指出经济基础对哲学的发展是起支配性的作用的,对哲学产生直接影响的是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这也就是恩格斯的“中间因素”理论,对普列汉诺夫的文艺意识形态理论产生影响。
一、五项因素公式
恩格斯的“中间因素”理论更多讲到的是政治因素,他并没有明确在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上,政治与意识形态之间还存在更直接的因素。在恩格斯之后,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对此作了新的探索,提出“五项因素公式”。他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一文中写道:
如果我们想简短地说明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现在很有名的“基础”对同样有名的“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见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一些东西:
生产力的状况;
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
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
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种种意识形态。
从“五项式”可以看出,所有一切包括经济、政治等在内的领域都是以生产力为根基的,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毫不相悖的。但是,从他的划分又可以得出在到达意识形态之前要经过社会心理的这一步骤的结论。其实,普列汉诺夫是在社会意识内部做了进一步的划分,完善了人们对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认识,让人们注意到社会心理对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这也是以肯定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
二、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
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共同组成了社会意识,普列汉诺夫之所以做这样的划分,一定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区别而不得不将之细化。
从产生来源看,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虽然都是由生产力所根本决定的,但是,社会生产力对社会心理的决定作用更加直接。一旦经济政治发生变化,人们就能迅速地从街头巷尾、家长里短、工作学习中感受到。然而,意识形态的形成需要社会心理的“决定”,当然这不是说社会心理对意识形态起决定作用,而是强调在社会心理范围内,社会心理属于较低的层次,意识形态属于较高的科学体系,它需要对社会心理进行梳理删减才能形成。
从形成特点看,社会心理是在广泛的民众中自发形成的,是人们的愿望、要求、情感的体现。由于民众的组成呈现多样性,个人学识、个人素质、家庭教育等等都是参差不齐的,因而形成的社会心理在丰富中有显得杂乱。这些社会心理因为没有经过思想家的总结整合而见出朴素和不成熟性。相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心理的提炼和加工,思想家将杂乱无章的社会心理进行合理地综合,形成政治、法律、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
从社会作用看,社会心理虽然是低层次的,但是在民众中流行极快,积极的无所事事。由于意识形态是经过思想家的提炼而形成的,这种意识形态必然要代表思想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利益,因而在其社会阶层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具有至高的力量。
三、文艺活动中社会心理的中介作用
文学艺术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它的形成根本上也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但是,通过前面对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心理对文学艺术的形成发展是有影响的,并且在普列汉诺夫的很多文论中,都阐述过这种影响,我们称之为中介作用。文学艺术的形成,一方面是来自感性的生活经验,而这种经验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但是艺术家更具有一种敏感性;另一方面是来自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应该说这是在较系统的,是一种理性内涵,与艺术家所受的意识形态不无关系。这样,理性内涵和感性形式结合,审美意识形态的土壤就坚实了。这其中,社会心理对文艺创作的影响可见一斑。
普列汉诺夫指出经济基础通过社会心理的作用影响文学艺术,在《从社会观点论十八世纪法国戏剧文学和法国绘画》中有过系统的论说,说明一定时代和阶级的社会心理对戏剧和绘画的影响。
就戏剧的发展变化来说,中世纪的法国市民阶层队伍逐渐壮大,代表平民阶级的小丑在戏剧中频频出现,表现人民的愿望,“趣剧”盛行。到了路易十四时代,波旁王朝专制统治严酷,封建贵族阶级一味宣扬着崇高和尊贵,将自身无限抬高,压榨人民。在这种情况下,古典主义悲剧成为时代主流,歌颂王权,号召公民义务。在普列汉诺夫看来,这就是贵族阶级的心理造成的,他们用自己的主导权控制了文艺的方向。到了路易十五时代,流泪喜剧盛行。普列汉诺夫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贵族阶级沉醉于个人享乐,资产阶级正壮大着,他们对封建贵族是不屑和鄙夷的,这反映在文艺上就是古典主义悲剧衰落,流泪喜剧登台。这种戏剧将描写对象指向普普通通的人,与古典主义悲剧写英雄的风格迥然不同。然而已将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要彻底消灭贵族阶级,因此他们的战斗心理又在召唤着英雄主义,于是古典主义悲剧又复活了。但此时的古典主义悲剧内核已改变了,这种英雄昂扬的气质是革命精神的投射,绝不同于专制统治的贵族所宣扬的贵族气质。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在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中间因素”,普列汉诺夫将这种“中间因素”具体鲜明地阐释出来,即是社会心理。普列汉诺夫用社会心理来解释经济基础和审美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凸显了社会心理的中介作用,成为文艺意识形态观中具有开创性的论说,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建设意义匪浅。
【参考文献】
[1] 王荫庭. 普列汉诺夫读本[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2]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M]. 北京: 三联书店, 1974,3.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4.
[4]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M].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