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菁:穿越中美医疗40年

2017-04-20 19:57
健康管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医疗医院

半个世纪前,大洋彼岸的海滩上,潮水不断涌向岸边,轻轻拍打着岩石。一个美国小女孩,穿着蓝底白点纱织吊带裙,拿着一个红色的塑料桶和小铁锨,蹲在沙滩上聚精会神地挖沙子,洞很快被越挖越深。她的父亲走过来说:“Roberta,你再挖就要挖到地球那头了。” “那头是哪里?”小女孩抬起头好奇的问着父亲。父亲蹲下来在她鼻子上刮了一下:“是中国。”女孩思索了一会儿,突然像发现了什么秘密一样兴奋地说:“如果地球那边的中国也有一个小孩在挖洞,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在地球中心相会了呢?”

这个美国小女孩就是童年的李碧菁。谁也不会想到,如同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大半生都留在了中国,做着将中美医疗间不断穿越地心,架起桥梁的事。2016年末的一个论坛上,当和睦家医疗总裁李碧菁讲起这段往事时,一度被全场响起的掌声打断了。

1979年,李碧菁以一家美国医疗公司企业代表的身份,来到中国开拓医疗器械市场的。那年她24岁,除了勇气和好奇外,只是个大学毕业没几年的年轻女孩。在一个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沉默而禁锢的民族中,李碧菁的出现是如此特别:她金发碧眼、富有色彩,她年轻活跃、充满激情。灰色的紫禁城中,公立医院是一个封闭、保守且不透明的行业。眼前的中美医疗差距更让李碧菁讶异,她头一次感到自己工作如此重要:也许可以带给一个民族医疗水平的进步和希望。

只是那时,谁也不知道,她摸着石头过河,与中国结缘,一干就是一辈子。

和睦家不是一家高端妇产科医院

上海和睦家医院的行政会议室是一座蒙古包,当年因为空间有限,她们就自己在户外搭建了这样一个方便实用的“房子”。没想到,偶然之举成就了和睦家内部的标志建筑。李碧菁打开门帘,她的身材不像欧美人那么高大,反而娇小,但是匀称。在冬日和煦的阳光里,穿着一件红白主色的連衣裙,带着笑容,款款走进。

在很多人眼里,和睦家是一所明星生育的后花园,高级妇产科医院。对此,李碧菁皱了一下眉,语调有些急地说“和睦家的定位从来就不是一个妇产科医院。” 从1997年北京第一家和睦家医院建立的那天起,李碧菁就想建立一家以community care全科为中心,覆盖妇产科、儿科、检验科、普外科的综合医院。并早在20年前就引入在美国的医疗系统,预防保健为主,配合体检计划,通过全科医生来帮助大家保持更好的生活状态。后来,随着医院的发展,妇产科延伸出产前、产后检查、儿童保健,其他科室内部也慢慢更细、更深入地划分。

“没有成立的科室,根据病情需要,我们通过和三甲医院的合作实现转诊。我们的医生会持续追踪病人的动态,甚至会到三甲医院去探望病人和转诊医生交流,这样病人再转回来时,可以第一时间继续服务。”李碧菁解释着。

创立初,李碧菁想得很清楚,要建立一个全新的、与众不同的医院王国。她的医院完全独立于体系外,没有中国公立医院的历史负担和弊病,也设有美国医院“为了限制而限制”导致意义不大、成本过高的华丽外表。医院应该是开放的,放眼全球,不断地吸收各国最好的医疗理念和精华:中国的中医、西方的循证医疗,都应为我所用。

所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患者利益为中心,打破规矩,完全融合。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李碧菁在医院外同时布局的还有卫星诊所。这是一种与近两年,中国医改深水区标志性措施——分级诊疗相仿的模式。现在和睦家在国内共有14家卫星诊所,最早的一批在北京郊区别墅区,患者生小病或是儿童需要接种、医疗保健等需求时就地解决。

在信息互联网技术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他们的司机一天要来来回回几趟,开车把检验报告和手写病历送到总部,再将诊断结果送回医院来。现在,不仅患者来到卫星诊所,医生还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医院-社区-家庭”一起联动体现他们倡导的“极致关爱”。和这个体系里,通过电子病历网络系统,患者所有的检查报告、病历资料都可以随地调动和传送。“从过去到现在,和睦家都在坚持永久病历和信息共享的原则。”李碧菁补充说。

以患者为中心还深刻地表现在:北京和睦家率先在私立医院中建立了“杂交手术室”。把造影设备、导管设备放在手术室,甚至有的手术室还配置了CT机,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的设备是围绕病人转,而不是需要病人在各个科室到处挪动。包括孕、生一体的产房,这些努力都从根本上体现了和睦家“以人为本”的思想。

目前,和睦家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 青岛、 南京、无锡设立了五所医院与14所卫星诊所。虽然带有国际医疗基因,但是和睦家非常注重医疗本土化的问题。“医院不是空中楼阁,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地方。”每到一处,和睦家自己管理的同时,都会有一个中方的合作伙伴。比如,北京的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的长宁区中心医院,而广州是和广东省中医医院进行合作。同时还和北大肿瘤医院,全国神经外科研究所,协和康复医学中心的工作合作。在人才交流、技术交流、教学交流、医生培训及共享患者治疗上和睦家都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也是很多医生第二执业的基地。

综合医院、社区诊所、癌症治理中心、康复医院相互协同共同成为一个闭环,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病人就可以在这个系统里治疗。这是李碧菁二十年奋斗的结果,建立以全科为中心,以人为根本服务对象:当他健康时,对他们进行保健预防和体检,生病时,通过医疗系统让他们恢复健康,形成医疗、服务闭环。

历史的选择

与名声在外的和睦家医疗相比,很少有人知道她最早的母公司美中互利。这家在1994年就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是李碧菁和她最早的美国同事Elyse Silverberg(李琼玖)共同创立的,她们并肩作战了几十年,如今Elyse已经退休,仍是和睦家的董事会成员。1979年的冬天,李碧菁和Elyse一起被派到中国销售医疗器械,那时国家规定,外国人只能住饭店。于是,两个女孩子白天闻着煤球燃烧的气味,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晚上则回到北京大饭店40瓦灯光的昏暗房间。

常年住饭店以及三顿在外就餐的不正常生活整整经历了十年,李碧菁形容自己“快崩溃了”。最困难的时候,她们需要住在酒店里,在马桶上装一个套子,把微波炉架在套子上,自己做饭吃。最终,还是经过总理办公室的推动和帮助,她们才得以住进了四合院,有了真正的办公空间。 “特别可怜,但是没有一分钟感到后悔。”李碧菁说到这里,撇撇嘴,神情有些复杂。那时已经是通过1989年了,这中间,李碧菁和Elyse也由打工同事变成了创业伙伴,这就是美中互利。

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对中国国情的不断深入,李碧菁发现很多在华的外国领馆使节、跨国企业高管还有海归人群,在中国看病是个难题,尤其作为来华的涉外人员,李碧菁同样有看病的困惑。拥有国际保险,钱自然不是问题,但是当时的就医环境和治疗理念、安全性等,让他们最终要么选择去香港就医,要么索性回国看病。1989年她中国的好友和她本人回国的两个女人的生育对比,让她更加意识到事情的紧急性。

从1989年有想法,到1997年第一家北京和睦家医院的建立,中间又整整过了八年的时间。她苦笑了一下,“这八年,一直在准备。”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李碧菁感到国家对外资医疗政策开放有了希望。

为了筹措资金,两年后的1994年,李碧菁带领美中互利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再后来,她马不停蹄地从国际、国内寻找最优质的医生资源,引进美国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设备以及美国的医疗管理理念。

市场需求摆在前,政策逐步明朗,上市也有条不紊进行,但是还是困难重重。在莆田系称霸私立医院的年代,“大家对此的认识就是骗人的,有些人即使有钱,也害怕不敢来。更何况还要让政府、市场相信你医疗质量、水平、服务各方面都比国内三甲医院更好。”她觉得最难的地方在于:私立医院如何赢得口碑和信任。着急时,她会和公立医院的医生说,“李碧菁在中国服务这么多年,你们觉得我会骗人吗?”

这样,1996年年底,第一家北京和睦家医院成立了。先从驻华使节的圈子去打开市场,她们的品质所涵盖的国际联合医疗委员会(JCI) 的认证,坚守国际标准,以及从国际高端医生,全科医疗,到一体化接生病房,确保患者安全和健康的治疗理念及高品质的服务,让大家看到了与国内完全不同、接轨国际的看病方式。因此,迅速被高端人士接受。

李碧菁的创业故事,无论是她的美中互利还是和睦家医疗,都被媒体报道得很多,这些故事打动过复星集团的郭广昌,后来他们参与了美中互利私有化退市。2014年,由于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医疗市场的不了解,价值被严重低估,和睦家决定私有化退市,最终复星集团以宣布私有化价格的2倍的溢价收购了美中互利。两年来,和睦家获得了复星在中国本土资源方面的帮助以及TPG公司国际协作上的支持,进一步实现了发展。回顾这个过程,李碧菁略微停顿了一下,然后一字一句地说,我认为这一步还是走对了。

尽管生活在中国有很多让李碧菁不习惯的地方,也没有同龄人乔布斯“改变世界”的豪情壮志,但是一想到“中国的医生没有工具,而我可以给他们提供设备和工具”李碧菁就为自己的工作能这样重要感到兴奋。虽然日后她的“这份工作”真的被写入了历史,比如第一个把B超引入中国的人,比如她创立了中国首家真正意义上的私人医院。

为什么历史的落脚点是李碧菁?她的勤奋、努力和声誉口碑当然毋庸置疑。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在于李碧菁本身的特殊性:一个了解体制内局面,但又是体制外的外国人。她本身就是多元素的融合与交叉,因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连接四通八达的中外资源,自由选择做一件崭新的事情。

诱惑与坚持

这些年,也有人建议李碧菁在打开知名度和口碑的领域应该快速占领市场,比如建立妇产科专科连锁医院,这样更容易尽快达到平衡营收点,李碧菁认真思考后拒绝了。她认为这样做并不是很安全。“一位女性从孕前,孕中到孕后,并不是一个子宫两个卵巢的事。”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怀孕过程,很可能伴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的风险,到面对身体的变化,女性的心理关怀、家人互动都应该更全面去看待,并应该辐射到产后妇幼的长期管理中。所以,应该是全科室的一部分。

二十年五家医院的发展速度,李碧菁坦承比预期慢,但是为了秉承“安全和质量”她宁愿牺牲发展速度。从长远来讲,和睦家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品牌的声誉,“稍微降低一点要求,如果出了大问题,我才不要干这样的事呢!”李碧菁提高了声量,虽然在医疗上面没有100%的保票,但是为了病人,必须要毫无保留地保证安全。

制约发展的另外一个原因也和精力、人才储备有关。既有国际背景,有知晓国内本土化运作,既有三甲医院管理经验,又具有商业经营思路的高端管理人才很难从外围寻找,内部的阶梯培养是主要来源,这需要时间积累,还要防止竞争的垂涎欲滴。

为此,李碧菁要把他们的生态闭环做深做精,改变首当其冲。成熟企业创新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李碧菁也认为企業根基扎实,创新才有基础,想法才可以落地。比如,她们和永安保险共同成立的“和睦保险”,就覆盖了全科健检、医疗和儿童疫苗等领域已达到保健康为首,其次才是医疗的财务保险,而保健康对于院方、患者和保险公司是三方的盈利。她们多年来经营的完备的病人数据信息平台、HIS系统和支付体系终于可以和保险一起打通,共同承担病人风险。李碧菁认为这是最美的医疗方式,也是一个没有足够积累的企业难以创新的事情。

尾声

有时候,李碧菁也会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观察这些年,这个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SARS,对中国是太有价值的教训。”通过这次事件她感觉,整个国家的医疗系统在传染病防控及政府信息公开上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SARS以后,政府和医疗界接受教训,在全球范围内组织顶级机构和专家学者来为医改建言献策,随后的两年,大刀阔斧地变革,也允许外资医疗来做示范,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变化。

SARS之前,上海的和睦家已经建好了。但是通过这次大事件,李碧菁将竣工的医院又全部改建。除建立发热门诊外,还在每个科室建立负压系统,将传染病人包括肺炎新生儿,很好地隔离,杜绝通过空气交叉感染。

近些年,李碧菁发现中国人的健康素养在慢慢提高,比如抽烟者、坐车不系安全带的人都在减少。而今年,国家更加重视预防,充分意识到预防对将来节约开支上的重要性。“比如我们改善我们的环境,比如我们接种HPV疫苗,如果比国外晚十年,二十年后,得宫颈癌的病人就又会多多少?”

李碧菁在中国生活已经接近40年了,这个时长甚至超过了现在中国很多医疗从业、创业者。这个从小吃中国餐厅,看中国电影、书籍又主修过中国历史的女性,一直被中国的神秘吸引,“即使今天,我还是有时候会感觉很神秘。”她爽朗笑起来,眼眶深凹,眼睛很大,眼角鱼尾纹叠加起来。三个孩子都已经大了,虽然这个忙碌的母亲多少会觉得对孩子的成长有些亏欠,但是她仍然想做孩子们的表率。她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天气好的的日子里,她会早上六点晨跑,八点半前到办公室,开始一整天忙碌的工作。如果走运的话,晚上可以和先生共进晚餐,然后继续工作。

任何事情都是有得、有失、有变通,李碧菁却始终没有找到事业中可变之处。犹豫了半天,她说“医疗不可变通,唯一可变通的就是……对我们自己可以变得再努力、再狠一点吧。”话落她转头看了下旁边的同事,笑了。

来源:健康点

猜你喜欢
医疗医院
医疗UDI
医疗合同中医方违约责任的判定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萌萌兔医院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看不见的医院
减少对民营医院不必要的干预
为县级医院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