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
摘 要:文明是人类生存和实践能力的价值认定和价值标识。社会主义文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有其自身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独有的精神价值,是迄今为止最先进、最科学的文明形态。我党几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明,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并担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社会主义文明具有和谐的基本特征,包含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性范畴,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矛盾中不断开拓文明的视野。
关键词: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发展;时代特征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1.009
中图分类号: G02;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046-04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表现在思想上的进步、精神上的进化和文化上的先进。文明是人类生存和实践能力的价值认定和价值标识,也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追求。对于国家,文明就是坚持正义、坚持和谐;对于社会,文明就是温馨的氛围,清新的风气;对于个人,文明就是外在有礼、内在友善。
一、文明是人类对社会进步状态的自觉向往和不懈追求
“文明”概念的内容是非常具体的,是受历史限制的。文明概念是表示取代野蛮时代的社会发展阶段。对文明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是时代的要求,包含着对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思索,文明是标志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的社会历史范畴。正如恩格斯所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1]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进步意味着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的不断增加或积累。文明受社会形态制约而具有社会性,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成果。文明的发展同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是紧密相连的。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基础之上的“文明”。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时期所特有的三大奴役形式”[2]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成果却享受不到。
《古代社会》是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的名著。三个时代的划分大体上是以人类生产力技术水平为界限的。把原始时代分为蒙昧、野蛮时代,阶级社会归入文明时代,认为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文明实质上是和阶级市民社会里分工的加深一起形成的。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特别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用唯物史观来阐述摩尔根关于古代社会的研究成果的杰作。社会文明的形成是在社会诸种要素(主要是政治、经济)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而社会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不同方式,产生文明社会的不同结构。奴隶制文明是真正文明时代的开端。奴隶制文明的政治强控机制,表现在政权结构方面,就是专制集权政体。政治强控机制支配着当时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的风貌,形成古代奴隶制文明的形态特征。奴隶制的存在使农业和工业的分工成为可能,使古代文明的繁荣成为可能。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封建制文明比奴隶制文明前进了一大步。“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中的“封建制度”实际上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定义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封建社会是大土地所有制和小生产的结合,是農民和地主对立的社会。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但比奴隶制生产关系更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此外,人民群众在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表现出同仇敌忾、抗御外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在人民群众中形成的注重整体利益,追求人际和谐,倡导言行一致等传统美德,具有历史进步性。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巩固了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但本质依然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实行封建等级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是私有制社会中的文明发展的高峰。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资本主义社会归根结底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资产阶级提出的“自由”“ 平等” “博爱”等口号反映了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但西方资产阶级对内确立执政合法性、对外进行侵略扩张,以社会进步的名义占领道义制高点,商品生产发展到最高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决定性的形式。资本主义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少数人的幸福主义,是人类文明进步史的假象。西方的富裕是建立在对本国劳动工人的剥削基础之上,劳动工人的贫穷落后正是由这些所谓的“文明人”“ 文明国家”造成的。值得肯定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素质和社会价值观念,也有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梯。建立在经济平等和经济自由基础上的政治平等和政治自由构成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但劳动者的解放又是不彻底的。“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自主活动的桎梏”,[4]根本上阻碍了自主劳动能力的发挥,也限制了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
资本主义自萌芽到成熟长达500 年的历史,而中国社会主义只有90 年的时间,这决定了其文明形态必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也必然存在某些不成熟之处。社会主义文明是迄今为止最先进、最科学的文明形态,本质上属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文明,其成果为广大人民所享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社会基本矛盾不再具有对抗的性质,并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为文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任何文明的发展和进步,都不可能脱离文明发展的大道。因此,在这种条件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艰巨而复杂。文明与社会发展的生产方式和基本矛盾是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同历史上各个阶段的文明有着本质区别,但也有着继承关系,以往私有制条件下文明的发展往往是通过阶级对抗来实现的,文明在对抗中进步,但并不是文明时代的永恒的规律。社会主义文明,是同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相适应的文明,而社会主义制度代表着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公有,在消除阶级对抗、实现社会和谐中实现社会进步。
二、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演进
文明是反映人类进步状态的整体性概念,对文明概念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对文明发展的规律也有不同的看法。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五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据此划分为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文明,即奴隶社会文明、封建社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以及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更具有真实性、彻底性和科学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文明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其内涵也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在与时俱进的历史演进中不断推陈出新,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路径。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明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经过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设计,毛泽东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政治文明意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集中体现。首次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并按照人民民主原则进行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原则之一,强调民主监督,反对官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但对物质文明起到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方向。1956年,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63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引起了全社会道德风尚的深刻变化。
1.社会主义文明的初步形成
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82 年十二大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邓小平作为总设计师,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规划了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文明的基本内涵。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的重要文件。社会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具有内在统一性。把“两个文明”一起抓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文明的战略方针。提出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建设是驱动轮,精神文明建设是方向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同时,邓小平一直十分强调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根本标志。提出和制定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政治保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砥砺前行。
2.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
从 1982 年党的十二大到 2004 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大发展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进步,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第一次把“两个文明”一起抓,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提了出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但不可能无限延伸。因此,要不断寻求与开拓文明的发展道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要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同向同行。2002年,十六大第一次把政治文明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明确提出来,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把“三个文明”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使社会主义文明理论更加完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容的新概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
3.社會主义文明的不断完善
从 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到2007年十七大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完善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升华、丰富和完善。生态文明思想一方面是基于我国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矛盾凸显,另一方面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经验教训,对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吸收和借鉴,决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在批判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理论。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通过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节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公民关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观念。不断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将使美丽中国变成现实。
4.社会主义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指的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规范。十八大以来,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进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自身国情出发,从生产力的高度,对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发展。以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大胆的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国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事业与其他国家的文明进步事业是交流互鉴的关系,不存在对抗。既需要理解和尊重,也需要超越偏见和误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中国梦的实现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须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对治国理政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习近平强调:“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5]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中国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生活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6]
三、社会主义文明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文明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共同的价值期盼,只有遵循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才能拥有繁荣和未来。社会主义文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有其自身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独有的精神价值。
1.社会主义文明具有和谐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文明担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社会主义文明是与富强、民主、和谐相统一的价值追求,文明战胜野蛮、先进文明替代落后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资本主义已经属于“文明时代”,但是仍然是“奴役形式”。[7]对未来的社会发展进行了科学的预见,自觉地创造自己的文明。人类在对财富无止境的追逐过程中,对自然界进行榨取和掠夺,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化,日渐成为奴役人的枷锁,社会主义文明消灭了阶级对抗,是旨在增进最大多数人民的普遍利益,不是为了少数人的个别利益服务,体现了人、自然、社会和谐进步的特征。[8]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已取得长足进步,未来前景是广阔的。对此,我们一定要有信心。
2.社会主义文明是包含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性范畴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那么,文明的本质是什么呢?文明的本质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创造的历史过程,是调整人自身以及人与外界关系的一种价值认定。文明是基于人类生命本能的并且贯穿于整个历史过程的因素,具有价值的纬度和科学的纬度。一方面,文明与价值观相联系,具有主体的尺度。另一方面,文明具有客观的尺度,对文明的评价也包含着科学因素和价值因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主题,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社会发展中一个永恒的课题。要发挥人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的热情,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范畴中,仅仅把文明作为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来理解也是不全面的,文明同时还应该被视为社会与公民发展的价值目标。
3.社会主义文明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矛盾中不断开拓文明的视野
社会主义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中国在对待现代文明方面的态度成为自由化思潮的有力替代者,防止文明之间的冲突,从而推动全球的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实质上是动态、开放的,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和对话,不断冲突和融合。要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新变化,拥有开放的心态和虚怀若谷的胸怀,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和拓展。“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9]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要秉持包容精神,文明交流互鉴,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共同发展。坚持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完美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文明才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参考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7,515-576.
[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6.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6.
[5][6]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86,187.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5.
[8] 李艷艳.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开辟了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境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35.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59.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