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
摘 要:中日两国间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两国语言文化各具特点。作为语言教师要认识到语言文化的差异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提高日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就必须重视日语语言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语言文化;特征;教学;中日文化
语言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内成员们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的语言表达习惯。具体来说,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为人处世、价值观以及交流中的被认同的各个群体所特有的语言方式。由于文化差异,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语言,这可能对对方的语言做出不准确的推论判断,因而产生冲突和矛盾,最终导致异文化间交际受阻或失败。
1 日语语言文化的背景
汉字在中国的隋唐时代开始大量进入。日本人逐渐认识到汉字的用途和先进的中华文化,从而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欲望。日本人利用汉字的草体和偏旁部首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开创了用日本本国文字书写的历史。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当时的日本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之大。
近代以来,日本大量地吸收和引进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这为日本的语言又带来了大量的新汉字词汇和外来词汇。后来,日本人为了与本土词汇相区分,又把外来词汇全部由汉字书写改为片假名书写,即现在的外来语。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其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并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风土民俗内涵。认识这种背景和内涵,即语言文化,对于理解掌握一门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2 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
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影响着日语的表达方式和词语的选择,其语言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寒暄问候与丰富、语言表达委婉模糊和敬语的广泛使用等方面。
(一)寒暄问候语丰富
日本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勤于问候是营造和睦气氛最重要的基本礼节。日本自古是农耕民族,所以长久以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与天气、气候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日本社会中,制约人们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自然条件中,天气是左右甚至主导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日本人每天初次见面除了互道一声“早上好!”外,必定会围绕天气寒暄一番。如:“今天天气真好啊!”“今天真冷啊!”“今天真热啊!”“连日阴雨真令人烦恼!”等等。而中国人除彼此问好外,最常用的寒暄问候语多是“吃饭了吗?”“去哪儿啊?”等等。这一点充分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不同的交际语言特点。
(二)语言表达委婉模糊
语言表达委婉模糊是日语的一大特色。这主要是受到日本人的“和”意识及“以心传心”意识的影响所致。与日本人聊天时,最常听到的词汇就是「ね」,例如「今日はいい天気ですね。」(今天真是个好天啊!)等,日本人不管说什么,总是习惯在句尾处加上这个「ね」。那么这个「ね」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只是起到调节语气的作用,即「今日はいい天気だと思っております。あなたも同じでしょう。」(我觉得今天真是个好天,你也有同样的感受吧?)这种表示我和你是同样的想法或心情的语气。日语中的“和”精神是表示“以和为贵”,所以他们在对话中尽量寻求意见一致,保持和谐的关系。日本人在于周围人相处时,这种强烈地希望与人保持协调、和谐的心理,使得他们在选择使用语言时处处考虑到如何让自己的话语给对方以好感,即使说不合对方心意的事也要做到不引起对方的不快。因此,委婉地拒绝、似是而非地回答、留有余地地断定与承诺、巧妙迂回地暗示等模糊的表达方式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也成为了日语非常鲜明的语言特征。
(三)广泛地使用敬语
敬语是日本人在交际活动中根据说话人、听话人以及话题提及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等方面的各种差异,为表示说话人自己的礼貌敬意而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敬语在日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日本人“内外”意识的典型表现,最能体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以及交流艺术。同时,也是日本传统纵向型社会结构——“上下关系”在日本人语言行为上的具体表现。正确地使用敬语被视为一个日本人必备的教养,也是日本社会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日本人普遍将能正确地使用敬语看作是高雅、有教养的表现。甚至可以说,在日本,敬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情的成败。传统上一般把日語的敬语分为三大类,即尊敬语、自谦语和礼貌语。
3 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
(一)敬意表达
日本民族注重礼节,日本人的谦恭、拘谨、抑制、附和和保守等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在交际时特别地谨慎。
自谦。日本人对自己所做出的的成绩不喜欢张扬,多予以轻描淡写,以表示谦虚。
比如,当日本人问你“你曾经学过日本文学古典语法吗?”(「君は古典文法を勉強したことがありますか。」),如果你直接回答说:“学过。”(「あります。」),他会很认真地问你:“真的吗?”(「本当ですか。」)。这并非这位日本人不相信你的话,而是异文化差异造成的。汉语中的“学过”是对事实的确定与陈述,没有任何高傲自大的成分。但是日本人在这种场合下,习惯用自谦表达方式“只学过一点点。(「少し勉強しただけです。」)”来显示自己的谦恭和不会令对方觉得自己过于高傲自大的礼貌。这就是差异所在。
2.自责。日本人经常在社交场合用自责的语言以求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其自责程度往往会令中国人觉得不可思议。比如,日本人经常说「先日は失礼しました。」。中国人听了会感到有些意外和吃惊,不禁会在心里暗想“的确前几天见过这个人,但是那是他并没有对我做出什么失利的事情,难道是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吗?”。事实上,日本人说「先日は失礼しました。」这句话时,是要表达“前几天见到你,我本人虽然不觉得有什么失礼的地方,但我是个粗心的人,那时也可能有什么令你觉得不周之处。如果有的话,我表示歉意。”。注重面子,害怕出丑是日本社会共同心理的一大特点,也是维护日本社会道德秩序的重要力量。这即是日本人说的“知耻文化”。
3.替他人着想。日本人在语言行动方面处处谨小慎微,往往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尤其在向对方打听与对方有关的信息时非常在意对方的情绪和感受,生怕因为自己考虑不周使对方难堪不满。他们会根据对方的状况选择一些合适的表达方式以示敬意。其中使用较多的「すみませんが」、「申し訳ございますが」、「恐れ入りますが」、「失礼ですが」等,都用于对交际对方心情、感受及面子的顾及。如乘车途中上来了一位行动不便的人,当有人为他(她)让座时,中国人一般会说“谢谢!”,而日本人则会说「すみません」(对不起)。因为如果我不上来的话,你就能坐着了。正是因为我上来了,你却只得站着,真是对不起。在日本,用这种语言方式来表示谢意的现象有很多。
(二)随声附和
日本人善于察言观色,通过对方的脸部表情、眼神及相关的身体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态度。凡与日本人交谈过的中国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印象:日本人在聆听对方的讲话时,往往频繁地点头哈腰并随声附和道「そう」、「はい」等词语。这是中国人常会误解为对方同意或接受自己的意见或主张。其实则不然。中国人在交谈时,只有在自己同意对方意见或主张时,采点头并伴有“对”、“是的”的语言表达。而日本人是严格区分感情与逻辑的。所以说「あいづち」(随声附和)是日本人作为听者或动作接受者时的谦和,是他们不张扬在身体语言上的反应而已。日本人这种融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于一体的“随声附和”与中国人完全不同。
语言时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差异,人们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际障碍和困惑。仅靠语法正确的日语不一定能夠成功地与日本人打交道。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有意识地、适当地进行日本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介绍日本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在对其文化的理解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领悟,避免因为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影响对日语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 杜勤.日本语言文化结构的心理分析[A].日语学习与研究.第三期.2001.
[2] 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3] 郭常义.日语语言与传统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