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

2017-04-19 22:00张敏
卷宗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

张敏

摘 要:“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从文字的推敲和文学的熏陶两方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引导学生把握语言的表达和运用形式,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本位;桂花雨

《新课标》指出:“领悟语言的表达方法,揣摩作者的表达形式。”“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几句话,道出了《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把握语言的表达形式,同时必须重视加强语文实践的教学理念。母语是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明史的传递者和散发者。作为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师,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所从事的是种“花”的事业和育“根”的工程。通过语文教学,老师们要催开学生的语言之花,绽放他们的精神之花,孕育他们的文化之花,这样会给学生带来语言使用的乐趣,也会让他们在学习中培养对母语的热爱。语文的美,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的体验中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照亮。每位语文老师,都有责任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使儿童在母语的文化之美和文字之美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1 语言的推敲

现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被大量挤占,以致时间分配不均。写好字、读好书常常被看作落伍的做法,而这本来应属于语文教学的责任。语文课往往强调的是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表达怎样的感情,有什么中心思想,这些常常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急功近利,会忽略课文背后蕴含的意蕴。我尝试着重视“咬文嚼字”的教学原则,指向文章内在的文字选择、结构假设、情感密码、思想内涵。《桂花雨》的主题挖掘指向“思乡”,原文中字里行间流露着“童年的快乐 浓浓的乡愁”,这其实就是这篇课文带给我们的魅力文字组成的最醇美的礼物。带领学生一起寻找语言文字中包含的密码,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案例(一)

师: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仔细想一想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摇桂花时的快乐?(请用笔将它们画出来)

生:“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请问这句话中从哪里可以感知到作者摇花时的快乐心情?

生:“缠”字能说明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师:好,那我现在就当“妈妈”,谁来演示一下作者缠妈妈的表情和当时所说的话?

生:(面带焦急的表情、娇声地说)“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你开始急了。

生:(可怜的表情、撒娇般地)“妈,怎么还不搖桂花呢?”

师:你迫不及待了。

生:(皱着眉头、特别着急地说)“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哟!你们这么缠着我想干什么呢?

生:我想早点看摇桂花的情景。

生:我想看看那桂花落下的美景。

生:我想闻闻那香香的桂花雨。

师:摇桂花是件大事。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好像要下雨的样子,就跟大家说,大家快来摇桂花吧!(学生做动作摇)

这篇课文,重在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文字运用之妙,让学生们从中体会儿时摇桂花的乐趣。结合一个“缠”字的描写和分析,和学生们一起变换语气神情来读句子,体会语言的诗情和意境,语言描绘的一幅幅静态的画面与一幅幅动态摇花乐组成的诗情画意,那娓娓道来的温馨之感打动了学生。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细读过语言文字,没有体会过语言文字自身具有的魅力,就不知道语言文字选择的艰难与巧妙,也就不知道语言文字的组合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能为我们描绘不同的场景画面。为此,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语文课堂的本体,从语言文字方面入手,努力挖掘语文的魅力,让学生能够不断产生对母语的兴趣和爱好。语文,这是承载我们精神家园的文字载体,奠定了学生的精神素养和文化内涵。

2 文学的熏陶

文学书写人类精神的真善美。语文应该是温润的,感性的,有温度、有力量的,就像妈妈温暖的手。琦君通过温婉的语言,巧妙的文字,为读者塑造了一个诗意的世界,描绘了优美的意境,传达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情感体验。它所带给儿童的不仅仅有精心锤炼的文字,精美的语言,更有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颐养。从语文教学来说,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必须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让语言教学回归本位,失去了文学之美的语文教学,显得苍白而无力。所以,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乐趣,期待语文教学能引导学生爱上文学,爱上文学,爱上母语,让学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使用能力和技巧。而这,正是这一课谋求回归语文本位的最突出表现。浑然天成的文学的味道让人流连忘返,品味其幸福的味道。比如,体会课文的难点“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尝试让学生在诗一般的反复诵读中感悟淡淡的思乡情。

案例(二):

师:摇啊,摇啊,同学们你们觉得琦君摇花的同时还摇出了什么呢?

生:摇出了童年的快乐。

生:摇出了对故乡的思念。

生:摇出了浓浓的乡愁。

师:身在异乡,心在家乡。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当年,母亲洗净双手捧着故乡的桂花说——

生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每当我捧着一大袋桂花回家时,母亲总说——

生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每当金秋十月,桂子飘香时,母亲总说——

生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当八十多岁的琦君重回故乡,耳边仿佛听到母亲在轻声诉说——

生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孩子们,月是故乡明,桂花是故乡的香,人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金黄小巧的桂花,这一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是什么?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桂花的芬芳,文字的芬芳,更是香甜的快乐、是一种心灵上的滋润和成长,是一种悠长的相思,是一段暖暖的牵挂,也是一种人生的幸福。

正因采用了引读的方式层层递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才有了一个难以忘记的体验文字之美的历程,学习语言,学习语文不再是流于形式,不再是独立的思想的分析。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文学的味道,我在《桂花雨》的教学中,尽量尝试冲破了固有的樊篱,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文字的阅读快乐中体会到诗意氛围的营造,让语文的学习插上了金色的翅膀。正因为有了这文学的味道,语文课有了正常的语文味,才有了特别的滋味。

本文以《桂花雨》为例,探讨了作为语文老师,怎样让语文回归本位,这也是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的一次探讨。

猜你喜欢
新课标语文教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