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
茫茫洱海千载明亮,巍巍苍山万古雄壮。大理是一块富饶的土地,也是一块拥有灿烂文明的宝地。勤劳的人民得天独厚地享受着上天无上的恩惠,也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耕耘、创作。创作了大量璀璨丰腴的精神财富,其中以白族民歌最为突出。白族民歌的歌词是白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曲调的进行起着极大的作用,更特别的是白族民歌的歌词(即诗歌)有其独特的极具魅力的格律。
白族民歌基本的句式,是“七七七五、七七七五”(即由三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的两个段落组成),也还有从这种句式变化而来的其他句式,如:“三七七五、七七七五”“七七五、七七七五”“三七五、七七七五”“七三五、七七七五”等,白族人民把这称为“山花体”。这种基本的句式,不论是什么体裁的白族民歌,也不论哪一个白族地区,人们都好像以一种不成文的“法规”共同遵循着。
关于白族民歌的基本韵脚,民间有着“三十六韵”“四大韵”的说法,实际上这是指的“曲头”(或称“曲姓”“曲名”“韵头”)。这些数目众多的“曲头”,如“花上花”“翠茵茵”“细腰腰”“活尼藕”“塞庸梯”等,主要起限韵、限声辙的作用——以哪个“曲头”开头,后面的词就要遵循它的韵和声调。“曲头”中有的无意义,如“翠茵茵”“以司以”等,有的有意义,如“塞庸梯”(小妹子)、“心肝披呀”(心爱的人)等,还有用汉语演唱的“小蜜蜂”(对情人的昵称)。有意义的“曲头”,也还起比,兴的作用。
以韵母来划分:白族民歌常用的韵部有“阿”“哎”“衣”“熬”“窝”“乌”“欧”“额”等。白族民歌用韵通常是一韵到底,有时也还有从这个韵转到那个韵的情况。
“三十六韵”“四大韵”等说法,事实上是在各韵部基础上,按声调高低不同来细致划分。如“阿”部里便有“花上花”(中平调)、“喇哩喇”(低降调)、“嘎哩嘎”(高平调),“衣”部里有“细自意”(高平调)、“塞庸梯”(中平调)等不同的声辙。
白族民歌讲究押韵,更讲究声调的协和。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有4个声调:汉族诗歌一般以“平仄”协律(平声入韵、仄声协韵),白语有8个声调,民歌以声调协律—如果“曲头”的声调是中平调,韵脚的每一句都要落在中平调上,非韵脚的句子,则落在与韵句不同的其他声调上。一首曲调,用几段声调不同的词来演唱,便会因韵句声调的不同而导致曲调产生不同的落音。
白族民歌的韵句,绝大部分都落在中平调上,一部分落在高平调上,少部分落在低降调(也称低平调)上。按白语的发音规律,以上声调都是平——平(低降趋向于平),给人以稳定的感觉,它们既可入韵,又可互相协韵。而高降调、中升调(类似汉语的阳平)调值短促,只可协韵,不能入韵。
白族民歌的韵句,七句式结构的,一般押一、三、五、七句(如洱源县自西山白族调);八句式结构的,一般押一、二、四、五、六、八句(如剑川白族调))或一、二、四、六、八句(如[大理白族调));四句式结构的,一般押一、二、四句或二,四句(如泥鳅调、海东调等)。
白族民歌不但形式丰富、格律规范,体裁也很多姿多彩。当然由于各个地区的条件不同、风俗习惯、生活、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又分出若干曲式、调式不同的类别,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
山歌是白族民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在民歌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品种多样,真是丰富多彩,表现出白族人民巨大的创作才能。
女腔是五声音阶“1”调式,二段体的曲式结构。歌词基本上是“七七五、七七七五”的句式结构,但大多数在前乐段歌词之前,还有一句由衬词(有的音节较多,有的音节较少;有的含有一定的词意,有的则无实际含义)组成的第一乐句,并且两个乐段后面还有一句衬词组成的尾声。实际上每个乐段一般均由四五个乐句组成。
大理洱源县和云龙县有一种别有韵味的山歌,简称“西山调”。
曲式格律较为独特,虽然同样是二段体曲式,但在构成前乐段的两个乐句上,第二乐句却包含了两句歌词;后乐段则是三个乐句组成的奇数乐段,第三乐句是前乐段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同样包含着两句歌词(如果唱词是“七七七五、七七七五”的句式,曲式则随之而产生变化,每个乐段均由三个乐句组成)。前后两个乐段的末尾和后乐段第一乐句都插入“阿哝哟”的衬腔。有时,在前乐段第一乐句后面还会加进一声装饰性的“呗”或“阿呗”的喊声(只限于女腔使用),增强了质朴、豪放的山野风味。
剑川和洱源两个地方的白族调,在使用方法和音乐风格上有差异:洱源音乐柔美、蜿蜒,剑川音乐狂野、张扬。伴奏乐器有龙头三弦和树叶伴奏。
曲调属五声音阶“6”调式,二段体的曲式结构。唱腔前面常有一个较长的前奏,并在大部分乐句后面插入长度不等的间奏。前后两个乐段所包含的乐句,由于演唱者不同的处理而有所不同,一般由二个或三个乐句组成。通常在曲调的最后加进一句由衬词组成的尾声作为结束句。在曲调中,调式的属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除了少数唱腔是终止在调式主音以外,大多数唱腔的终止则落在半终止性质的属音上,继之由伴奏延续乐意。
山后曲是五声音阶“6”调式,二段体的曲式结构。前后乐段一般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包含着两句歌词。也有一些曲调的前后乐段均为三个奇数乐句组成,第一二乐句各为一句歌词,第三乐句则包含两句歌词。
上兰、马登及兰坪金顶地区,还流行着一种酉番调,为该地的白族及普米族群众广泛传唱。
曲式属二段体结构,亦属五声音阶,但在曲调中,却包含着“1”调式与“6”调式两种调式因素。
东山白族调,不但白族使用,而且也在彝族黑话人中流行。
东山白族调是五声音阶“6”调式单乐句的曲式结构。根据歌词结构及语言声调的不同,曲调可以做无限的变化重复!歌词与其他地区的白族调不一样,一般都是七个字的句式,有时在唱段结束处也会出现一个五字句。还有少数为“七七七五”句式结构,它的曲调也相应地作了扩充(如唱起山歌觅知音]。
曲调可以独唱,也可以对唱。旋律从高音区以衬词“阿勒呃”“阿勒哝”或“阿勒勒勒勒勒”开始,次第下行,高亢的音调在十一度的音区内迂回跌宕,使人从中感受到崇山峻岭的风光与情趣。
此外,在“其他类”的民歌中,很多曲目带有汉族民歌的音调(如赶马调、小郎调、相思调等),但早已为白族人民所接受,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同时,由于语言声调的差异,故在演唱风格上亦与汉族有所不同。它鲜明地反映了白族与汉族民间音乐的密切关系,显示出白族民歌发展和变化的另一个侧面。
总之,民歌是随着社会的进化和发展而不断产生变化的。但每个民族、每个地区的民歌,总是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反映着各个民族不同的特性和心理素质;换言之,不管白族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如何变化和发展,归根结底,应该还是白族人民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音调。因此,深入地收集、整理、学习和研究白族民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建设祖国社会主义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引入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内容的思考——以大理白族民间音乐引入高校课堂为例[J].人民音乐,2008.
[2]大理白族民歌概述[J].民族音乐,1987.
[3]白族音乐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4]白族民间叙事歌的艺术特色[J].音乐探索,2006.
[5]从文化人类学视野看白族民歌[J].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4卷.
[6]大理白族民歌概述[J].民族音乐,1987(4).
[7]白族打歌及其他[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8]石宝山传统白曲集锦[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9]赵宽仁.白族的音乐[J].人民音乐,1961,11.
[10]李晴海.西山白族风情与“西山白族调” [J] .音乐初探,1985 (2)
[11].略论大理白族情歌中的自由超越性[J] .大理学院学报,2009 (5).
[12]论白族民歌曲调的忧伤色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
[13]大理白族原生态民歌的音乐特性[J] .民族音乐,2008 (3).
[14]白族大本曲音乐[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