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字起源时,它同古埃及文字、玛雅文字等一起被称作表意文字。汉字又由表意字为主的原始文字逐渐演变成以象形符号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方块字。虽然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其由文字画脱胎到线条过程中,它的主体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表意性仍是汉字最基本的性质。本文试从汉字的字形演变和构型结构来分析汉字的表意属性。
关键词:汉字;性质;表意
作者简介:贾盈荣(1984-),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段文彬(1988.2-),女,河南焦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办公室副主任科员,硕士研究生,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2
文字的表意性,指文字的形体结构能够直观地显示一定意义的属性。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所谓的图画文字阶段,就像圣书字、楔形文字,还有苏美尔文字、赫梯文字等。这说明表意性是早期文字的共同属性。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淘洗中,许多民族的文字都变成拼音文字,失去了其表意性。关于汉字的表意属性,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论。
一方面,汉字的表意性为语言文字学者充分认识。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曾说:“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2)‘表音体系”;高名凯在《普通语言学》中写到:“中国的文字(汉字)……自殷商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方块字为止,都脱不了表意文字的阶段。”。
另一方面,汉字属表意体系文字的观点虽被普遍接受,但由于形声和假借结构方式的大量存在,同时存在着许多不同看法:布龙菲尔德《语言论》:“……所谓表意文字,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名称。文字的重要特点恰恰就是,字并不是代表实际世界的观念,而是代表写字人的语言的特征:所以不如叫做表词文字或言词文字。”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对文字性质如此定义:“近代研究世界文字发展史的学者,起初把汉字、圣书字、楔形文字这种类型的文字称为表意文字。这一类型的文字都包含大量的表音成分,把它们简单地称为表意文字,显然是不妥当的。”
综上,汉字的性质有了“表词文字”说、“词—音节文字”说、“语素文字”说、“词素文字”说和“语素—音节文字”说等等。这些说法都有它们的合理之处,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本文认为以上观点其实都包含了汉字作为表意系统文字的基本特点。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汉字字形的演变情况来看
1.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
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字被统称为“古文字”。商周的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成体系的汉字中,最古老的一种。作为契刻于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许慎总结的“六书”除转注外,在甲骨文中都已经相当发达。其次,汉字作为方块字的格局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基本定型。这些都是甲骨文成熟得很好证明。但是,甲骨文作为早期文字,有很重的象形成分在内。另外,除了象形字之外,会意、指事和形声字也都有很强的绘图性。金文主要是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随着绘图性的逐渐减弱,偏旁意识逐渐增强,由于认识到六国文字不统一造成的不便,秦国便以秦系篆书为基础,统一文字为小篆。小篆线条化、减省化、定型化的特点在文字的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古文字演进的过程中,形体随趋于简易,笔画渐趋平直,形体结构渐渐繁复,但高度象形,随体诘诎,表意性很强却是古文字的突出特点。
2.隶书
文字字形的演變都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在以小篆为“正体”的秦代,已经出现了隶书作为“俗体”辅助书写。在秦隶的基础上,汉隶逐渐成形。小篆到隶书是汉字形体的第一次巨变,笔画的方折使得汉字在逐渐简化的基础上向符号化的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这样的变化好像使得汉字不能察其形而知其意了。但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这并没有瓦解汉字的表意性,汉字形义间约定俗成的内涵并没有随着字形的渐变而改变。在字形的演进中,汉字音义的结合也一脉相承。所以汉字的表意性并没有在隶书的出现后就戛然而止。而是随着汉字形体的演进延续着。
3.楷书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故又称作“楷隶”。其萌芽于汉,盛行于魏晋,到了唐以后,楷书一直是正宗字体。汉字发展到楷书,已经变成完全的方块字。楷书作为现代汉字对古文字“象形”的猛烈冲击,以全面的符号笔画化将“随体诘诎”的象形字彻底变成了若干笔画积累而成的抽象符号。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里说“图画文字和记号文字本是衔接起来的,图画演化的过于简单,就只是一个记号”这是很正确的,所以说这个猛烈的冲击只是在字形本身,每个符号化的部件背后仍旧背负着其创造时的一定意义,由这些符号组成的汉字无论形体如何,表意的成分是弃之不去的。”
二、从汉字符号的性质来看
一种文字的性质是由这种文字所使用符号的性质决定的,想要剖析汉字的性质,必须从汉字符号的性质来看。在汉字里,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种。其中合体字又有会意和形声两种构字方法。
1.独体字
独体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往往都是最基本的常用字,如人、口、木、羊、日。即使隶变楷变后,独体字已经没有明显的表形特征,但它仍旧保持着造字时形体和意义的关系,由图画式的表意转型成为符号式的表意了。独体字在汉字里数量最少,但它是汉字构形的字源,作为字符,两个或多个独体字,构成了会意和形声两种合体字。
2.合体字
“六书”里对会意如此定义:“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比”即并列之意,“类”就是许慎在《说文》中所说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可见,会意字在字形上是两个或多个表意的独体部件拼加而成,在字义上也是成字的独体部件之意义的结合。这种由表意部件拼合而后由其逻辑关系来造成的新字,是纯粹的表意字,其表意性无需赘述。
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里将形声字从表意字的章节里拿了出来,单列为一章。可见形声字并不是纯粹的表意字。汉字性质问题一直存在争论的症结所在,就是存在于汉字里90%之多的形声字。因此,对形声字的看法,自然会影响对整个汉字体系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许慎《说文》中收的字多依据孔壁中出土的古文经,他并没有引申到甲骨文。在出土文献如此丰富的今天,我们大可纵览文字的发展史,历时地重新认识形声字。形声字的产生以假借字为先导,早期的形声字往往是由假借字加上形符所构成的。由甲骨文的假借到春秋已经初步定型的形声字,使得古文字中出现了看似矛盾的两个现象:一是字形的高度象形,二是假借的大量存在。当没有近于物象的符号来表达语言时,便大量产生了假借这种同音代替的方法。除了产生时的假借字加形符,慢慢加上后来的表意字加上音符,形符和音符的结合,构成了大量的形声字。这不仅是形声字易于产生的原因,也是形声字的突出优势。那么,形声字是否已经跳出了表意的范围呢?笔者认为形声字的大量存在并没有使汉字跳出表意字的范围。音义结合的形声字中保有大量的独体字和象形部件,这些形符发挥了巨大的传承作用,使得汉字拥有表音功能,但却不弱化其表意作用。反之,形声字是形符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更自由,更独立地与音符互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汉语。
三、小结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在汉字起源时,它同古埃及文字、玛雅文字等一起被称作表意文字。幾千年来,汉语从比较原始、比较简单的氏族语言发展到比较复杂、比较发达的民族共同语;汉字也由表意字为主的原始文字逐渐演变成以象形符号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方块字。虽然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其由文字画脱胎到线条过程中,它的主体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表意性仍是汉字最基本的性质。不论是象形字、指事字,还是会意或者形声字,汉字的发展变化和日趋成熟并没有改变汉字起源时胚胎里带有的性质。汉字自古至今都坚持了以形释义,集形义于一体的特点,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参考文献:
[1]王力. 汉语史稿[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唐兰. 中国文字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