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甜
导语: 即使最积极的事情都不会持续产生影响,因为它们被纳入判断基准,用于衡量未来的事情。这意味着任何生活中闪亮、新鲜的事物,比如新工作、毛衣、新婚丈夫或妻子,让人兴奋到我们厌烦每天都看到为止。
人间再没有像金钱这样坏的东西到处流通。这东西可以使城邦毁灭,使人们被赶出家乡,把善良的人教坏,使他们走上邪路,做些可耻的事,甚至叫人为非作歹,干出种种罪行。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借其中一位角色之口如是说,但也许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他不知道如何使用金钱。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我们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金钱其实可以买到幸福。
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我们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金钱其实可以买到幸福。
让我们更快乐的是经历而非物质
经验告诉我们,花钱购买的是体验而非物品时,我们可能会更幸福。如果您在体验上花钱——购买演唱会门票,法语课程,学做寿司,摩纳哥度假酒店房间——您会比购买那些老一套的身外之物得到的满意度更为长久。“简单地说:去度假比买一套新沙发要值得。
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经历让我们更快乐”这一民间智慧。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丽芙·范博文(Leaf van Boven)以及康奈尔大学托马斯·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进行了一项有关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财物以及经历的研究,并于2003年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要求研究对象——全部为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他们为了实现“提高生活愉悦和享受度”,所购买的“生活经历”或者“实体财物”上,两者取其一。他们要求学生描述这些购买行为令他们感到了怎样的快乐。
研究结果是:生活经历确实更令学生快乐。一项范围更广的调查显示,这一规律在更多元化的群体中同样成立,不过对于低收入的调查对象较站不住脚;较为贫穷的人似乎非常满足于享受实体财物。
购买经历有不足。但周末短假的恼人之处,或者歌剧之旅的无聊细节,很快就会被我们忘掉:留下的只有玫瑰色的回忆。心理学教授丽芙·范博文发现人们会深刻记得不太好的经验,而在事后成为快乐的记忆。这是被称为“怀旧倾向”或“回忆偏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们的财物并不会优雅地退出使用、进入记忆。我们不是把曾经时髦的羊毛衫作为一种怀旧的回忆来经历,而是嫌弃它开始起球、缩水和褪色,而且占据衣橱空间。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同等价值的。在一项研究中,当体验购买被分类为个人或社交性质时,社交性质的花费带来了更多的幸福。经历带来快乐的真正原因就是其中蕴含的社交元素。瑞恩·T·豪威爾(Ryan T Howell)、保利娜·普切林(Paulina Pchelin)以及拉维·伊耶(Ravi Iyer)等三位心理学家近期进行的一项研究,指出喜欢花钱购买经历的人在情感上已然对世界充满欣赏;而且当他们变得越开心时,就越是喜欢购买更多经历。有项研究表明,与他人一起购物后,无论他们买了什么,都能获得快乐。
当环境的改变给人带来快乐时,人们通常会很快习惯环境的改变,恢复到平常的快乐程度。这种“享乐适应”的最经典例子,来自1970年对乐透中奖人的研究,研究者发现,中了乐透奖的人在赢得奖金的一年后,并没有比未中奖的人快乐。 部分的原因可能是我们所说的“快乐水车(hedonic treadmill)”,或者“享乐适应症(hedonic adaptation)”,即人们会习惯那些一次性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事物。中彩票的人习惯了这种额外的乐趣,乐趣就不那么明显,对一般幸福感没多大帮助。
如果所有事情,都以偏离过去经历的程度判断,即使最积极的事情都不会持续产生影响,因为它们被纳入判断基准,用于衡量未来的事情。这意味着任何生活中闪亮、新鲜的事物,比如新工作、毛衣、新婚丈夫或妻子,让人兴奋到我们厌烦每天都看到为止。
不仅如此,从针对双胞胎和领养孩童的研究看出,每个人的快乐程度有50%是在出生时就已决定了,这“遗传参数”让我们装着快乐的玻璃瓶呈半满状态,任何高涨看来最终还是会落回原本的基线。
把钱花得符合自己的性格
那金钱和幸福有何直接联系呢?剑桥大学的一些研究人员与一家银行合作一起分析了客户的消费习惯,个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分析了76000多条银行转账记录,通过模型和因素分析发现,个体为自身喜好花费越多的人,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这项研究将各种不同的消费行为分别归入所谓五大性格特质——经验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亲和性、情绪不稳定性——之下。比如,外出就餐就被视为一种外向的,容易情绪化的消费行为,而宠物相关的开销则被认为与亲和性有关。结果发现,把更多的钱花在契合他们性格的地方,确实可以让他们有更大的幸福感。
该报告作者、剑桥贾吉商学院助理研究员格拉德斯通(Joe Gladstone)表示,这此研究“挖掘银行交易数据,证明了只要钱是花在契合我们性格的方面,也就是花在那些满足了我们的心理需求的商品和服务上,就可以增加我们的幸福感”。
另外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伊丽莎白·W·邓恩(Elizabeth W. Dunn)教授、西门菲莎大学的劳拉·阿克宁(Lara B. Aknin)教授和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诺顿(Michael. Norton)教授发表于心理学期刊《心理科学》的最新研究,为人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将金钱花费在他人身上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在最初的一个实验中,他们在校园里将5元或者10元随机分发给两组人并让一半参与者将钱花在自己身上,另一半参与者将钱花在他人身上。实验结果表明,无论金额多少,那些将钱花在他人身上的参与者表达了更强的幸福感。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多国(加拿大,印度,南非,乌干达等)实验当中,他们发现虽然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有所差异,但是为他人支出都会让人们幸福,这也说明从为他人支出中获得幸福的能力可能是全球人类共同的心理特征。
看完文章之后,如何把现金变成乐趣? 首先,弄清楚你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 然后,你可以选择去一家酒吧,书店或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