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北京城专卖烤肉的有三大家,即“烤肉宛”、“烤肉季”和“烤肉王”。现在,只有烤肉宛和烤肉季仍保持着老字号的传统优势,成为驰名中外的北京清真风味特色饭馆。烤肉季饭庄坐落在什刹海边,周围是北京民俗旅游区,独特的区位给了这家百年老字号更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在什刹海前海漫步,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百年老店烤肉季。这是—座古色古香的三层建筑。灰色砖墙,碧瓦重檐,雕梁画栋。在楼的二层装有汉白玉护栏,门口一对汉白玉石狮子十分威猛。大门上方悬挂一块由启骧题写的匾额,上书“临河第一楼”,楼上正中悬挂着由溥杰题写的匾额“烤肉季”。门的两侧有一副字迹古朴苍劲的对联,上联:画楼最看粼粼水,下联:炙味香飘淡淡烟,横批:临河第一楼。由于临水,饭庄的环境自有几分幽静。
百年老店发展史
老北京人都知道,在烤肉季饭庄吃烤肉、观山、赏荷并称为“三绝”。晚霞辉映,湖平如镜,客人身处银锭石桥边,如黛的西山仿佛近在眼前,落日余晖中的片片荷莲,更是让人赏心悦目。烤肉季就发迹于什刹海的“荷花市场”。
史料记载,每年荷花盛开、绿柳成荫的时节,京城百姓都会在什刹海纳凉、赏荷。清道光二十八年,京东通县人季德彩在银锭桥畔支起了烤羊肉的食摊。他的烤肉溢油荡香,引得众多游人光顾,逐渐被大家称为“烤肉季”。日后,每年“荷花市场”开市,季家便赶来做生意,一直做到七月中或九月初九重阳节后撤摊,年年如此,从不间断。除经营烤肉外,摊子上还卖些粉皮、卤面之类的夏令食品。
店主季德彩去世后,由其子季宗斌继业,再后由其孙季增元接班。1927年季增元病逝,由21岁的胞弟季阁臣负责。季阁臣接摊后,用砖头支起一口大铜锅,搭起一个铝板棚,摆放8张桌子、20多个凳子,由摊商变成了座商,继续经营烤羊肉,并顺乎惯称,立字号为“烤肉季”。后来季阁臣为求店铺更大的发展,东奔西跑,筹借资金,终于在银锭桥畔买下了一座坐北朝南、古朴小巧的楼房,继续经营烤肉。
烤肉季以经营烤羊肉为主,历经百年而长盛不衰,秘诀之一就是对肉的精选、加工从不马虎。据介绍,烤肉用料多选张家口以西的绵羊,重量不超过50斤,而且主要用羊的上脑和后腿部位的肉;加工过程中,要求刀工非常精细,要把筋膜碎骨、肉枣等全部剔尽,然后用箅帘布包好,压冻4小时以上,此时肉质鲜嫩,有“赛豆腐”之称;切肉片的刀也是特制的,约1.5尺长,切时,肉要选横竖丝,切出的肉片薄厚均匀,1斤选好的肉要求切出80余刀,达到半透明状;烤制时要掌握好火候,而且用果木火烤,这样烤出的羊肉鲜嫩可口、不膻不柴、香淳味美、久吃不腻。
文武吃法各具特色
来到老店二楼,找了一处比较雅静的角落入座。这时服务员问要文吃,还是武吃?我一时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原来这是烤肉季的两种就餐方式。
“文吃”是由服务员将肉烤好,送到雅间或是餐桌,由顾客慢慢品尝。“武吃”说的是自烤而食的架势、吃法。“武”是说过去的“爷们儿”吃烤肉时人人手执二尺长的“六道木”,在烤肉炙子旁,一脚蹬在长条板凳上,自己将腌制好的肉,摊在松香缭绕的烤肉炙子上翻熟,自己取料,掌控火候,边烤边饮酒,会觉得酣畅淋漓。而在众多“武吃”手法中,又独以“怀中抱月”最为有趣:烤时肉摊成一圈,中间打个鸡蛋,凝成一体,好吃又好看。
很多人都觉得,文人喜文吃,粗人才爱武吃。其实不然。有时,越是文质彬彬的文人学士,尤其爱武吃,仿佛只有武吃才能吃出烤肉的滋味。北平刚解放时,著名医学家、国际主义白衣战士马海德博士到烤肉季吃了一次烤肉,他对蹬着板凳、用二尺来长六棱木筷子从面前大铁炙子上往碗里夹烤肉的“武道”吃法感到特别新鲜。以后,马海德经常去吃,并邀请他的老朋友,如路易-艾黎、汉斯-米勒等去吃,连著名美国记者安娜一路易斯·丝特朗、艾德加-斯诺等人,也随马海德领略过“武吃”的情趣。后来,烤肉季职工都知道马海德爱“武吃”,看见他来了就喊“上灶”。马海德的胃口特别好,半斤一盘的羊肉,一顿要吃六七盘,最后还要找补一碗荷叶盖小米粥。
不断改良菜品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烤肉季不但传承了传统烤羊肉的技法基础,相继推出鹿肉、精品肥牛、鸸鹋肉等适合年轻人及外国友人口味的特色烤肉产品,还在烤肉的吃法和作料上下足了功夫。
过去烤肉,是先配好作料,放在一只碗里,另盛一碗凉水,把羊肉片在凉水里蘸一下,然后放在炙子上翻烤,稍变色夹下,再蘸作料吃。现在的吃法是用调料同肉片搅拌好,然后放在炙子上烤,还可以往肉片里加生鸡蛋同烤。而在用料方面,以前主要是葱末、香菜末,以及卤虾油、料酒等,现在则又加上了香油、醋、姜汁、辣椒油等,也可按顾客口味自行调配。吃时,还可以辅以黄瓜条、萝卜条、糖蒜、大蒜等,吃法更丰富多彩。
现在到烤肉季,除了烤肉,还有一样东西不得不吃,那就是芝麻醬烧饼。别小看这道主食,为了保证质量,烤肉季专程从通州购进纯芝麻酱,配以自制的花椒盐、小茴香和指定厂家供应的面粉,精心制作的芝麻酱烧饼,一直深受顾客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