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冬婷
在贝聿铭的身上,一直并存着两个世界。在他获得新世界的同时,还保留了原来的世界。而且越到后来,他越深切地意识到早年的中国经验对他的影响:传统大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典园林中人与自然的共存,都带给他一种内在的东方式思维。
算起来,贝聿铭是吴中贝氏的第十五代,贝氏家族已经在苏州绵延500年了。不过,贝聿铭这一支大多散落在海外,在蘇州很难寻访到了。如果说还有什么家族的有形象征,那就是山塘街上的贝氏祠堂。
山塘街一头连接着苏州的西城门阊门,一头连接着名胜虎丘。据说这条街还是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他让人在河道淤塞的虎丘山附近开河筑路,开凿山塘河,河道在阊门与大运河相接,这条河的堤岸就成了山塘街。我们从阊门进入山塘街,一下子就进入了苏州的繁华市井图中。不过,这种现代城市包围下的老字号聚集地毕竟只是一种遗存,在苏州人眼里,山塘街最辉煌的时期在明、清,在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当时,画家徐扬选了苏州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入画,其中的一街就是山塘街,展现出“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景象。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把阊门和山塘一带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如今,商业只集中在靠近阊门的一段,再往西走,店铺渐少,民居增多,河道景观也逐渐显现。山塘街可以说是最有苏州特征的街道,民居前门临街,后门临河,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对岸的街道相连,所谓“人家尽枕河”。作家陆文夫曾在山塘河边居住,现在的景观和他当年的描述相差不大:“从船上搭起一张跳板,就可以从后门走进家里。许多人家的后门外都有一个水码头,那水码头也十分奇特,是用长长的条石插进石驳岸,没有栏杆,没有扶手,像悬梯似的下到水面。美丽的苏州姑娘飘飘然在悬梯中上下,洗菜,淘米,捣衣。”沿河走到桥头,苏州人称桥堍的地方,出现一处斑驳的石制牌坊,这就是603号贝氏祠堂,至今贝氏后人仍将其作为祭祀祖先和家族聚会的场所。
这块牌坊上刻着“节孝”二字,原为七世贝慕庭于清乾隆时期创建的节孝祠,但这里并不是原址。苏州政协文史委秘书处处长夏冰告诉我们,贝节孝祠在上世纪50年代变为粮店用房,牌坊也因此保留下来。1998年昆山的千灯古镇要修复顾炎武故居,到处寻找古建材料,正好山塘街这一带当时要修北环路万福桥,这幢房子也要拆除,于是将几进房屋的建材编号移到千灯古镇去了。夏冰在2007年参与了贝家祠堂的修复工程,他说,当时因为要扩宽北环路,就将祠堂从原址向东移了50米,牌坊还在,后面的建筑则是重建的,由东西两路组成,东路为三进辅房,西路为祠堂和花园。夏冰通过时任贝氏建筑事务所亚洲区代表的林兵询问了贝聿铭的意见,贝聿铭回复:“一、目前的选址距离高速公路较近,能否更换?二、平面布局偏大,将来祠堂内存放内容为何?能否将规模减小为祠堂一间即可?”两年后祠堂建好,贝聿铭已经不能长途旅行,委托儿子贝建中来寻找“贝家的DNA”。
祠堂正厅上悬“清河世家”匾额,指明贝氏的源头来自河北清河贝丘,后裔以地为氏。夏冰提醒我们留意祠堂里的兰花,那是为了纪念到苏州的贝氏第一代贝兰堂在明代中叶从浙江金华兰溪迁来的历史,兰溪的山上盛产兰花。对兰花的喜爱也被后世继承,据说,清代到民国的苏州兰花比赛上,贝家总是能拔得头筹,甚至有种兰花还以贝氏命名。夏冰从贝家老照片中看到,贝聿铭的祖父贝理泰也特别喜欢兰花,家里摆满了兰花。祠堂一进门院子里有一口井,寓意那个在贝家世代流传的“刘海戏金蟾”的故事,是说清代时贝家还在阊门外南濠街经营药业的时候,收留了一个叫阿保的陌生人做家仆,后来这个阿保在贝宅水井里吊出了一只三足金蟾,背着它升空而去,原来他就是仙人刘金蟾。为了报答,刘金蟾为贝家选了一处风水特别好的阴宅,又满足了他们“保佑子孙衣食饱暖、平平安安”的心愿。后来贝家迁居桃花坞后,这个传说找到金蟾的水井,也被移到了新宅的最后一进屋子旁边。
曾经寻访吴中贝氏家族的张一苇告诉我,这个故事并不为贝家所独有,刘金蟾有着现实原型,又在民间传播中逐渐演化,已经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民间财神了。对于世代经营医药生意的贝家来说,选择他作为家族密码并不奇怪。她说,第一代贝兰庭北上到苏州时,正是人口流动活跃的明朝中叶,苏州的吴门医派在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于是他在此开始了药材生意。据考证,贝兰庭在阊门外南濠街租下一两间屋子,那里因为靠近城门和码头,是移民的首选落脚地,也便于商贸集散。到了七世贝慕庭这一代,开始置地造屋,收购园林,跨入苏州有名的“戈、毛、毕、贝”四富之列。也是在他的手上,将曾祖母程氏含辛茹苦使吴中贝氏得以绵延的事迹彰显,修建了节孝祠。八世贝模从阊门外迁居至城内桃花坞,此后数代更是分门立户,居住在苏州的各处,形成桃花坞贝、西花桥贝、华阳桥贝等多个分支。
张一苇说,医药是贝家祖业,但从十三世开始,“新学”渐兴,贝家也开始将触角拓展到其他领域,比如十三世贝润生,也是贝聿铭的叔祖,成为上海有名的颜料大王;而贝聿铭的祖父——十三世贝理泰开始涉足银行业,其子贝祖诒对金融业介入更深广,而到了十五世贝聿铭,又跨行到建筑业。夏冰说,有趣的是,贝氏发展真应了当初向刘金蟾许下的“子孙衣食饱暖、平平安安”的心愿,后世都很长寿,在各行各业出了很多人才,但并无大富大贵。夏冰参与确定了苏州“名人馆”人选,2500多年历史中总共选出200人,标准严苛,一定要特定时期的特定领域最杰出的人才。按这个标准,贝家入选的只有贝聿铭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