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鸿森+张曼真
《百科知识》是伴随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起步而问世的,将近40年后的今天,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已然上路。徜徉在“百科之林”,让我们欣赏根植知识沃土的棵棵秀木,采撷科学文化结出的累累硕果,见证中国大百科全书如何成长为世界百科之林中的参天大树。
“《中国大百科全书》刚刚屹立于世界百科之林,中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姜椿芳同志却与世长辞了。”这是新华社1988年1月6日播发的首都各界人士向姜椿芳同志遗体告别的新闻导语,表达了人们对这位中国大百科全书首任总编辑的悼念和哀思。
狱中筹思
有人说,学者的书斋是它主人的心灵窗户,折射出他的志趣、爱好、治学领域和方向。姜椿芳有一个藏书丰富的书斋,这里有中文书、外文书;有古籍,也有现代的出版物;引人注目的是藏有大量辞书、多种类书和外国百科全书。正是从这些汗牛充栋的卷册中,孕育着姜椿芳编辑中国百科全书的构想。姜椿芳是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翻译家、编辑出版家。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文革”开始,他一直担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副局长,用全部精力来完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的翻译工作。繁重的任务使他无法分心把编辑百科全书的设想推向现实。
“文革”中,姜椿芳横遭迫害,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投入监狱。单身牢房,四壁索然,积累于他头脑中的古今中外百科全书的知识却开始发酵。他日夜筹思,为中国百科全书这一巨大的现代文明建设工程构想设计方案。决心一旦恢复自由,就为编辑中国百科全书而献身。
历史往往有些巧合。世界现代百科事业的奠基人狄德罗在1749年编辑《百科全书》工作刚刚起步之时被法国当局逮捕,囚禁于文桑监狱,102天之后带着大包小包的《百科全书》稿件、资料出狱。而中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姜椿芳则是被囚禁于监狱2407天之后带着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腹案出狱的。法国的狄德罗出狱时还只有36岁,青春正富,奋斗了20年,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全部劳动成果贡献给社会;而姜椿芳出狱时已经63岁,垂垂老矣,只能为百科全书工作奋斗10年,来不及看到全部成果的问世就不幸去世了。
1975年4月19日姜椿芳出狱。编译局的领导人王惠德、张仲实去看望他时,他就问起,编译局已经译完三大《全集》,是否可用现有的编译力量编辑中国百科全书,当时正是“十年动乱”的后期,讲知识、编辞书均遭疑忌,遑论百科全书。姜椿芳抓住“无官一身轻”的时机,利用自己的书斋和中央编译局图书馆的丰富藏书,终日伏案,潜心研究各国百科全书的历史和现状,为实现他狱中立下的壮志进行规划。
粉碎“四人帮”后,姜椿芳开始奔走呼号。他充分了解到,开创这样一项巨大事业,需要各界人士同心戮力来共襄盛举,首先需要获得学术界出版界的赞同。他先后拜访了胡愈之、于光远、许立群、王子野、陈翰伯、王益、倪海曙、黎澍、周有光等人,呼吁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被访者都表示首肯,有人还说愿做中國的“百科全书派”。
《建议》发表
姜椿芳写的《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978年1月出版的内部刊物《情况和建议》第2期上发表了。接着,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的内部刊物《出版工作》(1978年第3期)也刊载了此文。《建议》引起广泛的反响。
《建议》只有七八千字,却凝集了姜椿芳多年探讨百科全书的智慧和心血,厚积薄发,堪称中国百科全书研究的开山之作。它之所以打动人心,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是调查研究的成果。《建议》提到了古今中外38种百科全书、类书及其他有关出版物,涉及中、英、美、苏、德、法、日等国。既勾勒出中国古代类书的概貌,又纵述了西方百科全书出版历程。指出近世各国百科全书出版趋势是:出版品类增加,从繁复趋向简要,多卷本与单卷本并行,内容从侧重本国转向注意世界,采取“连续修订再版制”,重视“索引”和“参见”系统,图片分量增加。当时国人对百科全书的情况知之甚少,《建议》的介绍和分析,给人们打开了一扇窗子。
第二,它有说理明晰的见解,《建议》开头就指出,连苏里南这样的小国也在编印百科全书,在我国却是个空白,10亿人口的大国没有百科全书未免太说不过去。《建议》用实例说明百科全书的社会意义: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用唯物主义观点写的新条目,动摇了封建主义的基础,为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苏联1926年开始出版《苏联大百科全书》,为实现几个五年计划提供了思想基础。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将有直接作用。《建议》说:“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是历史赋予的任务,是客观的需要,是世界潮流的必然产物。”
第三,它提出了设想周详的蓝图。《建议》提出要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并指出它是未来百科全书系列中的主体,还要“再编小百科全书,然后再编各种更专门的分科辞典”。《建议》设想中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规模为四五千万字,出版时间为1979~1989年。在组织上,它提出由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挂帅,网罗全国各学科有成就的专家四五十人组成编辑委员会,下设总编辑部负责全部编辑工作。各学科委托大学、学院、研究单位设立编辑组承担编译、定稿工作。此外还考虑了印刷、纸张、筹备工作等问题。
当时在中央主持意识形态工作的胡乔木看了《建议》,即通知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王匡委托姜椿芳起草由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署名,向中央宣传部转报党中央的《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请示报告》。三个单位经过磋商确定的编委会人选是:胡乔木为主任,于光远、贝时璋、严济慈、张友渔、陈翰伯、陈翰笙、周扬、周培源、姜椿芳、夏征农、钱学森、裴丽生为副主任;出版社由姜椿芳、朱语今、曾彦修等主持筹备工作。1978年5月下旬,党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1978年11月18日,国务院为此发布了文件。于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上马的号角吹响了。
筚路蓝缕
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根据党中央1978年5月末的批示,即决定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筹备组,姜椿芳于6月开始紧张的筹备工作。8月筹备组另外两位主持人朱语今、曾彦修分别从西安、上海到京。参加筹备工作的还有张友渔、刘尊棋、倪海曙、唐守愚、阎明复、王纪华、王顾明等。
编辑百科全书为一项巨大工程,然而是白手起家。最初是借用中央编译局的一间办公室,并以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传达室作为筹备组的联络点,借了40元作为临时开销之用。后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副局长王子野的联系,借用版本图书馆三间仓库作为办公室,总算有了立足之地。
创业,百绪千端。要拟定编辑方针,制定编辑规划,创立体例细则;要物色人才,建立机构;要购买图书(特别是各国的百科全书、辞书),积累材料;要组织编纂队伍;要筹划印刷、出版、发行;且不说张罗办公场所、桌椅板凳,安排生活之类了。姜椿芳在提到创业时说:“正因为是第一次编辑百科全书,没有过去积累的资料可作基础,没有过去的经验可作参考。一切要从调查研究着手,摸索前进。”
姜椿芳在筹备组成立之前已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在他的指导下,金常政等同志对世界上著名百科全书进行了比较研究,调查内容包括全书的宏观状况和条目的微观结构,还选译了马克思主义、宪法、基本粒子、哥德巴赫猜想、计算机、生产管理、联合国、奥运会、百科全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明治维新、屈原、罗斯福、希腊、日内瓦等26个条目,既在一种百科全书内做纵向比较,也在各种百科全书间做横向比较。在分类编排情况方面,调查了古今中外百科全书的编排形式及其演变,并译出《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版的《百科类目》。
筹备组成立后,调查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翻译了《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4版和第15版、《苏联大百科全书》第2版和第3版、《拉鲁斯百科全书》和日本一种百科全书的全部条题(包括条头、学科分类、定性语、字数、插图数等),供《中国大百科全书》选条参考。
姜椿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在总体设计上按大类分卷出版的设想,最初的规划分为五六十卷。这个设想得到1978年10月7日召开的总编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会议的原则批准,会上并批准以《天文学》为开端。
作为同社会联合的渠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于1979年5月1日创刊《百科知识》杂志。姜椿芳写了《为什么要出〈中国大百科全书〉》作为代发刊词,第一次向社会公开宣布中国要出版大百科全书。文章说明了《全书》的性质和读者对象:“我们要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就是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适于中国广大读者需要的书。所以称为‘大百科,就是因为它是综合性的、以大学生和相当于大学程度的广大读者为对象的大型百科全书。”
“天文”起步
《中国大百科全书》最先编辑出版的是《天文学》卷。这一部署,姜椿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曾经说过,按照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顺序,“天”应该放在第一位。写历史、讲故事,从“盘古开天”讲起;过去的启蒙读本,《千字文》是從“天玄地黄,宇宙洪荒”开篇的。当然,《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天文学发端,也同中国天文学会在“文革”后首先恢复学术活动有关。担任《天文学》卷责任编辑的是百科全书专家金常政和天文学家林盛然。
中国百科全书第一批开拓者称得起快节奏、高速度。1978年6月刚开始筹备,8月《天文学》卷就上马了。姜椿芳在9月上旬举行的中国天文学年会上做了关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的发言。年会期间,初步商定了“天文学编辑委员会”成员。姜椿芳对《天文学》的编纂,既做组织工作,又直接参加制定框架、分支审稿、条目加工、成书编辑每一过程,为编辑人员解决疑难问题。由于目力不济,他用“书不成行”的字修改编辑文件,用放大镜审阅条目。定稿发排后,他已年近古稀,但仍不顾体弱多病,忍受来回20多个小时长途汽车颠簸,从上海赶到皖南山区的海峰印刷厂向工人同志做报告,期望他们做好百科全书的排版、印刷、装订工作,为国争光。
《天文学》卷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试制品”,全卷150万字,800幅图。从1978年8月调研开始,到1980年12月出书,一次“试制”成功。《天文学》的编辑实践,积累了百科全书编纂经验,总结出编辑流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全书》编辑骨干力量。
姜椿芳确立了百科全书编纂的框架设计理论,他认为“框架是以科学分类(或知识分类)为基础,根据百科全书基本性质的要求把人类知识组织成便于读者快速寻检并表示知识内在联系的条目系统”。他的框架设计理论在《天文学》卷编纂实践中得到了体现。
《天文学》卷出版后,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赞扬。
天道酬勤
曾经参加百科全书创业工作的著名记者、编辑家刘尊棋在悼念姜椿芳的文章中说:“椿芳同志是一个基本自学成才、学识颇渊博的人,比一般‘专家编辑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他不囿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否则就不可能承担所计划出版的75个学科不同的书籍。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他的办法是以超常人的辛勤劳动——不惜多病和几乎双目失明的躯体,努力拼搏,移樽就教,广采博闻。”
“超过常人的辛勤劳动”,贯穿于姜椿芳的一生,他的学识、才能和业绩,都是靠他的“超过常人的辛勤劳动”取得的。他的一位生前好友,写了挽词“天道酬勤”来总结他的一生。
天道酬勤,使这位只学了一年俄文的人译著等身,而且领域甚广,他翻译了多位作家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之后他主动把翻译重点转移到戏剧方面,其中喜剧译作最多;同时,他的翻译作品还有戏剧论著和诗歌等。
天道酬勤,他勤于开拓,成绩斐然。他创办《时代》周刊,凭着他的创业精神,很快把它发展成为出报、出书、出期刊的系列化出版事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创建则是规模更宏、任务更巨、难度更大。姜椿芳凭着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呕心沥血,披荆斩棘,在平地上营造起中国百科全书的大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他把全国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凝聚起来,共同编纂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他用心血铸成的皇皇巨著将作为知识宝库长留人间。
(本文作者黄鸿森是辞书编纂家、翻译家,获中国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
本文原载《辞书研究》1988年第4期,有删节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