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强,朱典勇,于 磊
个案与短篇
改良腹直肌肌皮瓣修复乳腺癌放射性溃疡5例
王 强,朱典勇,于 磊
腹直肌肌皮瓣;乳腺癌;放射性溃疡
乳腺癌术后放疗形成放射性溃疡偶有发生,部分可深达骨质,保守治疗难自愈,植皮难成活。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3月—2015年11月采用腹壁上动脉为血供的改良腹直肌肌皮瓣,转移修复溃疡创面5例。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该组共5例,均为女性,年龄35~ 72岁,平均(46±8)岁。因乳腺癌行乳腺切除并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放疗溃疡形成,时间最短者42 d,最长者27个月。溃疡面积最大者12 cm× 7 cm,最小者4 cm×3 cm,均有胸骨或肋骨外露,无法植皮,合并创面不同程度感染,术前5 d每日温水浸浴,感染控制后手术。
1.2 手术方法采用全身麻醉,创面彻底清创,咬除死骨,根据创面大小进行皮瓣设计,以腹壁上动脉为蒂,携带同侧腹直肌、同侧前鞘和皮肤皮下组织,较创面大20%取模,切取皮瓣,到达前鞘时做改良处理,肋缘下2 cm之内前鞘要完整携带入肌皮瓣,2 cm以下只携带同侧前鞘的中央部分,外侧及白线周围前鞘予以保留,注意保护皮瓣下血管穿支,直至旋转点,勿损伤其内的腹壁上动静脉,转移覆盖创面,供瓣区缝合残余前鞘,皮下及皮肤,无须植皮,术后处理同普通皮瓣转移术,7 d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
1.3 结果本组5例,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3~11个月,皮瓣成活良好,外形美观,有一定膨隆及饱满度,类似乳房再造术后的乳房形态。供瓣区愈合良好,无腹壁疝及腹壁薄弱。见图1~3。
乳腺癌术后放疗形成放射性溃疡临床偶有发生,此类创面保守治疗长期不愈,植皮难以成活,后期患者均有修复溃疡创面的需求,部分尚有乳房再造的要求。腹直肌肌皮瓣曾作为溃疡修复和乳房再造的方法,但因前鞘切取过多,有腹壁疝,腹壁薄弱的缺点[1],逐步被游离腹壁下动脉肌皮瓣所取代[2]。游离腹壁下动脉肌皮瓣乳房再造虽有较多优点,但笔者认为对于放射性溃疡应慎重选择,首先供血管可能位于照射区内血管内膜损伤导致手术失败,其次该术式需显微外科技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术后观察要求高,并不适合基层单位推广。
图1 术前溃疡面
图2 皮瓣转移
图3 术后2周
对于放射性溃疡的修复,笔者认为利用改良腹直肌肌皮瓣修复更具优势,邵玉国等对腹直肌肌皮瓣的供血进行解剖研究认为,肋缘下动脉保持完整是维持肌皮瓣血供的关键[3],且改良后只携带同侧中央部分前鞘,白线周围及外侧前鞘完好,缝合无张力,无腹壁疝和腹壁薄弱之虞。有研究认为,腹直肌前鞘中央部分血管穿支丰富,与腹壁上、下动脉有丰富的吻合支,皮瓣只携带前鞘中央部分即可保证较大范围的皮肤供血,经过改良后腹直肌皮瓣供血不受影响,前鞘破坏减少,纠正了传统腹直肌皮瓣的不足。肌皮瓣在蒂部形成过程中,容易触摸到腹直肌下方腹壁上动脉的搏动,不易误伤,可根据需要蒂部携带少许肌肉或只携带腹壁上动静脉均不影响血运,便于转移。残余前鞘容易缝合,供瓣区可直接缝合。
改良腹直肌肌皮瓣虽然对于要求同时行乳房再造者组织量略有不足,丰满度欠佳,但避免了腹壁疝,腹壁薄弱的缺点,切取方便,无须血管吻合,操作容易,便于推广。对于乳腺癌放疗后放射性溃疡的修复仍不失为一种较好选择。
[1]汪 军,姜会庆,洪志坚,等.腹直肌肌皮瓣修复胸前壁放射性溃疡5例[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7,8(4):204-205.
[2]李三荣.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在31例乳房再造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5):41-43.
[3]邵玉国,周晓云,胡修全,等.下腹部腹直肌肌皮瓣血供的应用解剖[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9):877-880.
[2016-09-16收稿,2016-10-13修回]
[本文编辑:董冰媛]
R644
B
10.14172/j.issn1671-4008.2017.04.021
261021山东潍坊,解放军89医院烧伤整形科(王强,朱典勇,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