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对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分析

2017-04-18 18:22吴贇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3期

吴贇

摘要:近几年,以物联网等新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逐渐渗透到水产养殖业中。新技术的应用,为上海地区的水产养殖带来了新的体验方式。手机远程养殖、智能养殖在为养殖行业带来高热度话题与关注的同时,究竟能为农户带来多少益处?本文仅以一粟,不敢观沧海,且述实效。

关键词:水产物联网;节本增效

中图分类号:F326.4;S95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南美白对虾,又称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原产于拉丁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盐度范围广、易于集约饲养等优点,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三大养殖虾之一。

一、基地现状

上海奉贤区水产养殖总面积达到7万多亩,涉及养殖户3000多户,其中虾类养殖面积近5万亩,几乎占到整个上海市虾类养殖面积的50%左右,仅虾类的年产值就达到5亿多元,基本形成了以虾类养殖为特色的产业结构布局,奠定了“一业特强”的产业地位,为奉贤渔民的增产和农业增效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奉贤区的水产养殖同时也面临着外界水质环境不如人意、种质退化、病害交叉感染、恶劣气候的影响、人工成本大幅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使得养殖风险居高不下。更何况受郊区城镇化和土地整治等政策的影响,奉贤区的水产养殖面积出现了持续减少的局面,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水产养殖面积上提高水产品数量和质量、确保地产水产品的有效供给成为了奉贤区水产养殖发展的重中之重。

然而在水产养殖生产领域,大多数水产养殖场都存在缺乏养殖信息采集、分析和管理能力,缺乏对水产养殖中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和诊断推理能力,更由于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年龄、文化水平、养殖技能等的限制及人工费用的大幅提升,一方面造成养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造成对养殖生产过程信息反馈及处理缺少及时性。因此急需利用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实时掌握养殖生产全过程,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等方法以节约生产成本,全面有效提高和提升养殖水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使奉贤区的渔业生产走上从粗放型、分散化向精准型、集约化发展,从资源消耗型、数量型向资源节约型、质量型发展之路。

二、“互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的应用内容

项目通过分阶段、以点带面多个方全力,综合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与应用模式,使现代技术与日常生产结合,并将技术边际效益最大化。

一是以点带面,选取物联网试点养殖塘。由于水产物联网技术还在起步阶段,技术稳定性差、维护成本高、应用门槛高,这就决定了水产物联网在现阶段无法大规模应用。奉贤区水产养殖合作社相对集中,养殖户大多数集中一个养殖区域,养殖气候、地理环境基本类同。出于成本、维护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选择了6个在当地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养殖塘部署了水产物联网设备,实现水体养殖环境的自动化采集与预警。在6个养殖塘投放了33套水体综合传感器、6套物联网网关、6个监控探头、1套水下环境移动传感监控平台、6套自行走式自动增氧装置、2套自动投饵等设备。水体综合传感器可监测养殖水温、酸碱度、溶解氧、水体氨离子四个虾类养殖水体最重要的参数。

→水体温度:虾类是变温动物,温度变化直接影响虾类的生理活动。天气突变易引起虾类粘液分泌增多、游泳能力变差、摄食降低等。藻类也会因为温度和光照的变化使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酸碱度:pH则因为塘底酸化、反底、藻类死亡等产生波动。pH超过1,表示酸化严重。

→溶解氧: 在没有机械增氧的情况下,鱼塘溶氧70-80%来源于藻类的光合作用,阴雨天气光照不足、温度下降、水体对流、反底等导致倒藻或活力下降,虾塘溶氧显著下降。在晚间,虾类呼吸和水呼吸可在短时间内造成溶氧处于虾类浮头临界点之下。

→氨氮:虾塘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三种途径,即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和被微生物菌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氨氮浓重高,会降低水生生物的携氧能力,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氨浓重高也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低内部离子浓度。

通过后台阀值的设定,一旦采集到的参数超出警戒值,系统会对目标客户作出预警提醒。

2013年7月,系统发现一养殖塘的PH传感数值9.01,超出了对虾养殖适应PH7.0-8.5的上限。2013年恰逢百年罕见的连续高温,酷暑难耐,养殖户不可避免地减少了巡塘次数。在收到预警后,合作社的工作人员立即通过现场检测仪器对虾塘的水质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应证了传感器的正确性。随即,虾场迅速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调节水质,将PH值调整标准值的范围内。由于及时采取了措施,3000亩虾塘中的南美白对虾没有产生大规模的病害,为虾场避免了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二是建立社交化的信息服务体系。从项目开展的实践得到普遍反映,有物联网养殖塘的数据在养殖户中十分受欢迎。由于物联网设备数据自动采集、上报,且频次高、传输稳定。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对比价值。此外,部分小型养殖户在养殖作业方面欠缺经验,希望能够通过数据复制有经验的养殖户的作业步骤。水产物联网果实如何普惠更多的人养殖户就成为了新的课题。幸好,上海奉贤区建有相对成熟的农技推广体系,拥有多种信息发布渠道。当下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率也相当高,同类型的养殖户之间都形成了一个社交圈,相互交流、学习。以奉贤区对虾养殖为核心,通过奉贤区农业信息服务短信平台、奉贤农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及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民一点通)等多种社交工具,向养殖户们自动推送定制的数据。如此一来,水产物联网采集上来的数据就成为了被人使用的活数据。

三、“互联网+”技术在节本增效作用

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在养殖的水质监管环节,在应用物联网技术之前,白天平均每3小时进行水质抽检,夜间安排专人轮流值班。在应用水产物联网解决方案之后,只需安排一人对设备进行例行保养。6个养殖塘,减少生产人员5人,增加设备及信息维护人员1人。合计减少用人4人。

6个养殖塘,自应用水产物联网之后,成虾在夏秋季死亡率下降3%,在春冬季下降1.3%。蝦苗在夏秋季死亡率下降3.7%,在春冬季下降2.6%。

企业应用水产物联网解决方案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如下:

1.每亩虾苗平均死亡率下降3.15%,可节约1743.3元。

2.每亩成虾平均死亡率下降2.15%,可增加收益4300元。

3.6亩人员成本减少4人。

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在奉贤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的支持下,通过1231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短信平台、微信等新媒体渠道,把水产物联网采集的数据、系统给出养殖建议、预警预测信息不仅分享给合作社内的养殖户,还分享给周边的养殖户,从而把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效益,扩大至全区。

基金项目:2016年上海市科技兴农推广项目[沪农科推字(2016)第2-5-6号]《水产养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奉贤区的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