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广伟
【摘 要】“互联网+”所具有的“跨界融合、连接一切、创新驱动、重塑结构”时代特征在促进青年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教学科研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放大了青年教师发展软环境建设的短板,继而成为高校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项目研究旨在通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发展软环境体制机制,并构建基于现状和面向未来的提升对策,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问题与方法相协调、初衷与目标相一致,拓展青年教师发展软环境的理论研究视野与实践构建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青年教师;软环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高等院校逐步迈入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时代——“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批青年教师走上教学管理岗位,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和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年教师因天然接近科技技术前沿、浸润互联网基因,给高校教师队伍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高校软环境,广义的讲是指影响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既包含社会制度与法律环境、市场竞争状况等外部软环境,又包括领导决策、管理制度、教学建设、科研建设、学风建设、学校文化等内部软环境。本文所研究的发展软环境系指狭义的软环境,即内部软环境。
经过综合评价被认为是满意的高校发展软环境,能极大推动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热情,解决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加速青年教师成长成才。针对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若能运用超期思维,并能用科学方法得出科学战略目标并付诸实施,将对高校发展软环境建设不无裨益。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研究坚持随机抽样调查原则,采用问卷访谈形式,对部分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访谈调查。调查问卷共包括领导决策、管理制度、教学环境建设、科研环境建设、学风环境建设、学校文化等六个大类16项内容,力求在考虑教师个性需求的前提下,突出共性特征,保证问卷层次结构清晰,指标体系协调统一。
2 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3份,回收问卷197份,问卷回收率97.04%,有效问卷189份,有效回收率95.93%。其中男性教师107人,女性教师82人。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39人,5-10年103人,10年以上47人。文化程度上,博士学历117人,硕士学历53人,本科及以下学历19人。
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发展软环境建设研究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KMO值为0.651,表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体检验显著性概率P<0.01,说明数据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具有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由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表1)可以看出,共分为六个因子,分别命名为管理制度环境(第一题——第三题)、学风建设(第四题——第六题)、学校文化(第七、八题)、教学环境建设(第九、十题)、领导决策环境(第十一题——第十三题)、科研环境(第十四题——第十六题)。
在各项因素的信度分析中,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7以上,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适合做统计分析。
2.1 领导决策环境
问卷分析结果显示,领导决策环境得分为3.38,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得分最高因子为学校定位及办学思路,表明青年教师对学校定位及办学思路普遍认可;得分较低因子为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无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表明高校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效果有待进一步优化,同时青年教师对提高教学质量的规划措施认可度不及领导层预期,反映出决策层和一线操作层沟通不够充分,规划措施落地过程需进一步深化。
2.2 管理制度环境
问卷分析结果显示,管理制度环境得分为3.24,说明青年教师对学校管理制度整体上较为认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教育管理制度、干部管理制度满意率相对较低,说明当前青年教师发展现状与预期普遍存在差距。这一差距一方面由于青年教师定位较高,另一方面折射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在“互联网+”时代潮流下,高校青年教师与同龄人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薪资水平、社会地位等都因为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而相对下降,改善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环境变得紧要而迫切。
2.3 教学环境建设
问卷分析结果显示,教学环境建设得分为3.40,说明满意度较高。其中教学中心地位的确立、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得分较高,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得分相对较低,仅有61%青年教师满意,表明当前教学现代化手段相对较弱。从教学建设实践来讲,一般高校所谓的教学现代化建设就是一台电脑加上一部投影仪,仅能满足最基础的教学需求,与“互联网+”的时代环境要求相差甚远,在教学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方面任重道远。
2.4 科研環境建设
问卷分析结果显示,科研环境建设得分为3.28,说明满意度尚可。就问卷调查分析和实地访谈而言,青年教师科研资源稀缺、科研成果转化困难问题最为突出。目前高校科研资源向院士、专家、学术带头人等高端人群集中现象明显,同时科研资源向行政领域靠拢现象较为突出,校长、院长、主任等行政头衔在科研项目评选中起到了一定的干扰作用。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力度不足,成果转化率较低,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有待进一步推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本该在大量科研项目训练中不断接受锻炼的青年教师因缺少参与机会而裹足不前,缺失市场资本力量支持使得部分科研成果持续深入转化变得举步维艰。
2.5 学风环境建设
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学风环境建设得分为2.83,低于3分,说明满意度较低。在学风环境方面,最为广大老师诟病的是学生考试态度及学生学习的精力投入。目前学风滑坡是各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随着学生发展可选择性日益丰富,以学业为导向的就业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和途径日益多元化,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在教学环节投入精力的减少,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完善,相信这一状况会逐步有所改观。
2.6 学校文化
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学校文化建设得分为2.49,说明高校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学校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是学校的精神支柱,是学校长远发展的源动力。同时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建设也是高校建设的普遍软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师生薪火相传、积累沉淀,并潜移默化成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精神契约。青年教师由于入职时间相对较短,同时接受互联网大潮的频繁冲击,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来实现这一沉淀过程,进而转化为学校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3 对策与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一章八制”建设,推动依法治校,将学校软环境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纳入法制框架。
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机制有利于理顺软环境改善与学校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高校发展环境,也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3.2 进一步发挥工会桥梁与纽带作用,不断加强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发展软环境的创新性研究。
工会作为教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最容易倾听到教职工真实的心声与诉求。相比于其他群体,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待遇普遍较低,同时面临教学、科研、职称晋升、结婚生子等重要事项,内外环境交互影响,造成青年教师超负荷运转,经济的拮据和经验的缺乏往往使得他们手足无措。工会作为教职工温暖的家,要在关键的时候对青年教师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同时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探讨解决青年教师发展困境的新举措、新方法。
3.3 进一步加强研究型大学建设,加速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受限往往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科研环境和条件,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通过创造大量机会让青年教师参与各类科研计划而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同时要致力于尽快打通产学研一体化的“最后一公里”,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3.4 运用系统论方法,全面加强学风与学校文化建设。
运用系统论方法,从领导作风、教师教风、行政政风、学生学风四个方面全面把握高校学风建设内涵,从思想修养与职业道德两个方面协调推进文化融合。注重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原则,实行学风建设全程化、倡导文化建设全员会、教育指导个性化,循序渐进推进学风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稳步前进。
高校青年教师发展软环境建设涉及学校人事、财务、教学、科研、后勤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庞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多方面协同工作、协调运转。软环境建设既是青年教师发展的迫切要求,又符合高校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既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又是一条源远流长的甘泉;既能解当下之困局,又能谋长远之福祉。软环境建设的顺利推进将为学校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福祉,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注入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金南顺,李彤.高校软环境建设指标体系及定量分析方法[J].哈尔濱理工大学学报,1998,3(6):70-73.
[2]赵伟.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3]冉文学,黄娅雯.工会在高校软环境建设中的创新工作研究[J].消费导刊, 2009,10:39-41.
[4]王榆芳,雷雯.关于高校人才软环境建设的逆向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 161(15):263-264.
[5]吕春座.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责任编辑: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