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泉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12-000-01
摘 要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劳模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好铁能打几颗钉,我们不仅需要先模人物,我们更需要先模团队,尤其需要在基层的岗位上,发挥先模团队的引领示范和科技攻关作用,在各个领域带动职工进行技术创新和技能创新,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这是新时期劳模个人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任务要求,更是企业育人用人和核心竞争力的所在。
关键词 国网电力 基层工作 任务时代
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六安供电公司“翁兴洪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11月,工作室致力于QC活动和群众性创新等活动的开展,以“降低安全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创造经济社会效益”为目标,积极开展电力运维检修试验一、二次专业新技术的探索应用和拓展,在利用专业技术知识和现场经验创新解决现场工作中问题困难的同时,大力开展新技术应用培训,提升各专业生产技能班组专业水平,为公司培养一大批专业技术能手和骨干。六安市首席技师、省电力公司变电检修专业首席技师、国家电网技术学院优秀培训师等众多专家在这里汇聚一堂。工作室的平台虽小,却已然成为一个激发职工发挥聪明才智、让大家集思广益的大舞台。
一、以先进劳模任务领衔、职工广泛参与,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和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公关。发挥劳模业务专长和技术技能优势开展创新活动,打造高素质职工技能人才,发挥助推企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作用。这既是公司和工区对“翁兴洪创新工作室”提出的要求,更是沉甸甸的期望。翁兴洪作为工作室的掌门人,在工作室成立的第一天起,就真切的感受了压力和责任。如何有的放矢选择创新课题、如何解决工作难题,怎么才能让每个构思都能得到实现,每项革新都能转化为应用。把工区乃至公司各条战线上的人才汇总在一起,让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动起来、参与进来,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公司领导会同各专业部门协同制定创建方案,在技术、管理、制度、资金等全方位支持,总结出一套理论探讨、排故演示、实践指导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创建方案和创新、教学方法, 带领工作室成员,集中精力“啃骨头”。
二、工作现场善于提问,人人随身携带学习材料,遇到疑难问题,大家一起冥思苦想,一起畅所欲言头脑风暴。小能人点子多、杠子头爱抬杠,一次次地学习,一次次地争辩,一次次地试验,工作室逐渐成为一个聚才、育才、用才的“智囊团”,一些专用设备厂家技术人员都不敢下手的问题,在他们面前都得到圆满妥善解决,让省电科院、送变电以及厂家领导也伸出大拇哥。一批金牌工人、创新能手脱颖而出:饱满的成就感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就像星星之火点般,燃起了每个人心中对创新研究的渴望。除了每周固定的工作室活动日,谁在现场遇到生产难题,一个电话就能随时召集团队成员研讨。工作室成立后,团队成员也在潜移默化中积极转变思路,由过去出了故障再想办法处理的老做法,变为超前介入,对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大家也要想办法打几个问号,有没有更实用、更能省时省力的好点子,光有了点子还不够,理论依据何在?实践中如何改良方法、工艺,改造工器具?老同志有经验,年青人有想法。为了加强成员之间、专业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其他专业的思路解决本专业的问题。工作室制定了创新工作流程和创新贴吧制,用“挂牌”、“摘牌”的形式确定和完成多项攻关课题,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发现问题就是进步,解决问题就是創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就这样以“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为创新理念,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依靠员工“集体智慧”,促进职工共同成长进步,铸造了金牌创新团队。 “U”形卡夹的发明,就是诸多课题中工作室成员基于实践的创新之作。 两节及以上氧化锌避雷器不拆引线试验装备是工作室创新成果的又一得意之笔。工作室取得的又一项国家新型专利——移动式电缆固定支架是工作室针对融冰装置和变电所不同电压等级相间距离及不同对地距离而精心设计的集电缆移动、拆卸、调整长度与高度于一体的复合型实用工器具。
四、有人说,后生可畏。其实从工作室筹建开始,翁兴洪和一帮老战友们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技术、经验传授给“接班人”。他们总结出一套理论探讨、排故演示、实践指导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高级双师型人才为核心,通过分级辅导、因材施教的方式,建立起技术创新后备队伍,让团队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相长。带着“问题”去学创新,带着“感情”攻难题;带着“镜子”到差距,不知不觉,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人们心里树立起一面旗帜,标示出一种导向。工作室在创建活动中做到“三个突出”,即突出培育职工创新思维,发挥职工创造潜能;突出职工创新技能,挖掘职工中的“绝招”、“绝技”、“绝活”;突出立足岗位创新,开展“六小”(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节约、小经验)、“四节”(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耗、节约原材料及辅助材料、节约资金、节约劳动工时),收到很好的示范效果。
五、综上所述,以劳模精神引领职工创新,凝聚职工智慧和力量,和翁兴洪劳模创新工作室一样,公司更多的创新团队正在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行。而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带来的是企业生产经营业绩、安全生产、优质服务水平的显著提升,以及职工思想和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在“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创新理念指引下,劳模创新工作室真正成为企业的智囊团、岗位的创新源、项目的攻关队、人才的孵化器、团队的方向标,成为推动公司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