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杰
摘 要:企业社会创新近几年是学术界和企业实践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话题,通过创新的方式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实现企业自身的赢利与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社会创新所追求的愿景。回顾了企业社会创新理论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知名企业的实践案例从三个角度切入分析企业社会创新实践,最后探讨了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关键词:社会创新;企业社会创新;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3.047
1 引言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它是把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个新组合有以下几种形式:(1)使用一种新的产品或者产品的新特性;(2)使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发一个新的市场;(4)获取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创新,而非从以往传统的技术角度来分析创新,他认为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何树贵,2003)。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分析企业创新、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的时候,首先提出“社会创新”这一理念。德鲁克认为创新应是一个经济或社会术语,而非一个科技术语。把管理的思想和技术应用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上就是一种社会创新。在一个创业型社会里,创新与创业是平常、稳定且持续进行的,它们是组织机构赖以生存、经济社会得以运转的主要活动。随着社会多方需求的出现以及市场饱和与愈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出现,创新的本质还在于满足和创造顾客需求(纪光欣等,2012)。
企业社会创新的理论在近几年成为学界与企业实践中的热门话题,斯坦福慈善与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发布的“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启发了全世界各个领域上百万的社会变革领袖,从非营利领域、商业领域,到政府领域,在研究、理论和实践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其探讨主题包括影响力投资、非营利型商业模式等。企业社会创新往往与企业社会责任、社会企业等话题联系在一起,对于现代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实现自身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以往企业社会创新以及相关领域的文献梳理,试图对企业社会创新的理论进行综述,探讨其起源、概念以及类型,并结合现实案例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企业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2 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与特点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创新是指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的且大多将会在一些社会机构进行模式扩散的创造性行动和服务(Mulgan et al,2006)。社会创新现象的出现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企业或个人单纯地为了行善而在不经意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比如近日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宣布将在未来十年内捐助三十亿美金用于医疗科研,实现本世纪内攻克所有疾病的目标。此举势必能在未来极大的带动医疗水平的提升。然而此类情况毕竟在少数。并不足以带动更多的企业或个人自发地进行社会创新。另一情况是在企业或个人在寻求利益的前提下出现的。作为一家专注环保创业的企业,二十世纪台达集团的校企联合以及环保理念下的一系列措施使其在面临零八年的经济危机时得以生存下来,并且为其进行后经济危机时代的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的涌现,企业社会创新作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并创造社会价值的新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学者认为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企业社会创新的目标是企业和社会双方都能获取利益,实现双赢。企业运用创新的思维与方法来获取商业利益,同时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与社会福祉的增加,实现企业微观层面的战略需要与社会宏观层面的战略需要。(2)企业社会创新不等同于企业社会责任或者慈善行为,而是一种战略投资行为,是前面两者更进一步的发展。(3)企业社会创新是一种多方面的创新。它并不仅仅指产品方面的创新、技术方面的创新或者营销手段方面的创新,可以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4)企业社会创新是一种开放式创新。企业社会创新需要统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打破传统的限制。(5)企业社会创新是一种利益相关者驱动型创新。员工、顾客、供应商、NGO、政府等多方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社会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同时,利益相关者也是企业社会创新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和实现者,只有让利益相关者广泛、深入地参与其中,企業社会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动力(刘宝,2011)。
3 企业社会创新的维度
基于企业社会创新是一种利益相关者驱动的创新,本文选择从员工、客户以及供应商这三类与企业联系最为紧密、较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切入,并结合实践中企业的具体案例阐述其如何进行社会创新。
3.1 员工
2012年,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和协同化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SAP推出“公益休假”项目,运用其员工的专业技能来帮助社会问题的解决。这个项目进行的过程中,SAP于每年投资上百万欧元,派遣其分布于全球的100多位员工去往发展中国家的公益组织或者社会企业,度过一个月的休假时间,用商业手段、管理知识和IT技能助其解决具体的业务难题和社会问题。2014年SAP有127名员工去往31个国家,为全球40个公益组织贡献了304800个专业志愿服务小时。根据调查统计,98%的客户对工作质量非常满意,97%的客户愿意推荐SAP。同时,参与这一项目的员工会通过领导力和国际化技能这两个指标的评价,据数据统计结果,参与这一项目的员工的指标均有提高。并且,员工在公益休假后对公司的敬业度提升93%,这一指标包括员工对公司的承诺、自豪和忠诚度以及推荐公司的程度。因此,SAP的这一项目表明企业社会创新能够创造多赢局面,在此表现为SAP公司、SAP的员工以及其所服务的公益组织或社会企业的三方共赢。麦肯锡曾提出一个好的项目应当结合社会效益与机构或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效益,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与社会发展。
3.2 顾客
企业通过对于其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创新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来自美国硅谷的纯电动汽车品牌特斯拉,愿景在于运用其创新技术加速可持续交通的发展。特斯拉在技术上为实现可持续能源供应提供了有效方式,以减少全球交通对石油的依赖;通过开放专利以及与其它汽车厂商合作,大力推动了纯电动汽车在全球的发展。尽管面对价格过高以及安全问题的质疑,特斯拉的出现表明了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以及汽车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应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举措,同时也为消费者创造了全新的产品体验。彪马(PUMA)在包装服务中具有创新性地Clever Little Bag,即只用一张纸和一个环保袋完成鞋盒与购物袋的包装,提高鞋盒循环利用率,同时也减少一次性袋子的使用。而且由于包装的重量在这一过程中大大减轻了,物流过程中的能耗也大大降低。消费者可以更加轻便地使用产品包装并为环保与资源节约作出贡献。
3.3 供应商
在企业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社会创新的价值在于通过采购的杠杆来与供应商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农超对接”项目,通过直接采购农产品来提高农民应对市场需求的能力,鼓励和引导标准化以及规模化生产,并指导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这些措施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还使得消费者买到更加新鲜、健康、环境友好的农产品,最终实现企业、顾客、农民以及环境的多赢局面。星巴克对咖啡豆的采购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星巴克对于咖啡豆的品质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和高标准,同时对于其供应商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责任的承担也有着细心的考虑。如此,星巴克既保证了产品的高品质,也保证了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通过采购政策来支持弱势群体,比如从社会企业或残疾人经营的企业中采购等,在保证了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还能够达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实现企业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4 结语
4.1 总结
当今企业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主要挑战,一方面尤其是对于大型的跨国企业来说,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企业的有机增长越来越困难,企业主要专注于成本缩减、外包以及行业并购整合等方式来达到盈利目标;另一方面来自于公众和企业利益相关者日益增长的期望,对于企业在解决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irvis et al,2016)。因此文本聚焦于企业社会创新这一近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领域都越来越值得关注的主题,通过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探讨了其概念、形式与特点,并结合一些企业的典型案例,从利益相关者中的员工、客户以及供应商三个层面阐述企业如何在与其关系建立与维护的过程中应用社会创新来创造价值,获取多赢局面。
4.2 不足与展望
本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不足:首先是作者对于企业社会创新相关理论的把握尚且不够成熟,需要在相关经济、管理等学科领域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其次,在案例引用方面,国内的事例不足,由于我国在企业社会创新的研究方面晚于国外,我国企业社会创新这一理念引入较晚。许多企业尚未实行企业社会创新或根本没有了解到企业社会创新这一理念。但这也正说明了企业社会创新研究在我国的巨大潜力。因此,关于企业社会创新的理论在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运用企业的创新在解决社会问题并为企业带来盈利也是我国企业在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道路上值得时刻关注和思考的议题。
参考文献
[1]何树贵.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现代管理科学,2003,(2),31-34.
[2]纪光欣.社会创新: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正能量”[J].现代管理科学,2013,(11),67-69.
[3]紀光欣,岳琳琳.德鲁克社会创新思想及其价值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9):1-6.
[4]刘宝.企业社会创新:企业创新的一个新范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5):87-92.
[5]刘玉焕,井润田.社会创业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向[J].技术经济,2014,33(5):17-23.
[6]孙启贵,徐飞.社会创新的内涵、意义与过程[J].国外社会科学,2008,(3):91-97.
[7]杰夫·摩根等,张晓扬.社会硅谷:社会创新的发生与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6,(5):1-12.
[8]Michael E. Porter, Mark R.Kramer.The Big Idea:Creating Shred Valu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1:62-77.
[9]Philip Mirvis et al.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How firms learn to innovate for the greater good[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6,69(11),5014-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