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时,母亲常领我去峡谷深处,让我坐在一件蓑衣那么大的一块小小田塍上,自己浸没在齐膝的水田里插起秧来。这峡谷,背着阴,每天的日照不过三小时。这在村里,也是块十分贫瘠的谷地,我家就在这样的山谷口。谷里也有旱地。这儿,母亲种上甘薯、萝卜之类。上那儿去,中间有条很深的小溪。上面架着桥,可每当发起了大水,就常会被冲毁,母亲就常去修桥。因为这是母亲独自干活的峡谷,没法儿去托赖那众多邻居。到那天,擅长修建寺庙和神社的木匠大伯,就必定从那儿归来,从山里砍来两根圆木,横在狭窄的小溪上,上面排好栗木板,堆上土。之后,叫我们兄弟踩结实,就成了一座坚固的红木桥了。约莫过了一年,土桥旧了些,桥边杂草丛生,杂草下,露出一排排白色缺口。后来,桥再变旧,栗木会腐烂,一看,桥的背面,竟长满了蘑菇。母亲把这些采了来,给我们做饭盒里的菜肴吃。母亲在她的一生中,把这座通向有关自己一家生计的小桥,不知修过了多少回!峡谷是常有台风经过的地区,想来也修过了十回左右吧。不论哪天架的,这座桥总是在圆木上堆着土,长起蘑菇来。
我在九岁时与母亲离别。在京都的寺院当了个小沙弥,可一想起故乡,母亲架设的桥就会在心中浮现。那座桥,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在我外出的旅途中,每当火车通过这类山谷时,依然也会浮现。啊,在日本这样的国土上,独多这样一类的深谷和山冈。无论是在青森、四国或九州,都曾见到我故乡那样的峡谷。而在那些山谷间,朝着深处去,也必然有小桥架设着。
为了微薄的收成,母亲尽心尽力架起了这座桥。这是由此取得我们一家的口粮,可以说,是性命攸关的一座桥。因此,那桥,不论修得如何简陋,可仍是美好的啊!如今,并无须特意去鉴赏那村上华岳或富冈铁斋的名作,单看到乡村画师所绘的山水画,上面画了露出圆木缺口杂草丛生的桥,便不由得会潸然泪下。
热田的精进川上,架着一座名叫裁断桥的古桥,桥上镶着铭文的青铜葱花纹雕饰。其铭文如下:
天正十八年二月十八日,吾儿堀尾金助奉命出征小田原阵亡,年一十有八岁。相见无日,哀痛何似。今日当此桥落成,其母躬自涕泣,祈彼即身成佛。凡见此缘由人等,伏乞口诵逸岩世俊,祈求冥福,永世勿替。卅三年忌辰日敬立。
这是为随丰臣秀吉出征小田原死难的名叫堀尾金助的青年三十三周年忌辰时,其母为他施舍架成的一座桥。我为这桥落泪,是相隔很久以前的事,读者可能认为那时的我未免太多情了吧。
由虔诚的心架设的桥是美丽的。尤其是,此处裁断桥的铭文,若是日本人,我想读了是不会不为此含悲的吧。
(出自“学优网”,有删改)
【作者简介】
水上勉(1919~2004),日本作家。出生在福井县大阪郡,家境贫寒,少年时代曾到京都相国寺当和尚。后逃出寺院半工半读上完了中学。当过店员、推销员、校对等,熟悉日本下层社会的生活。1948年发表处女作《平底锅之歌》。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雁寺》《饥饿海峡》《一个北国女人的故事》,短篇小说《西阵之蝶》等。
【作品赏析】
文章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感情饱满。这得益于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是要赞美母亲,却意在此而言在彼,着墨于母亲架设的红木桥。桥是文章的中心意象,作者抓住了桥的具体特征:这是一座生活之桥,帮助家人渡过艰难岁月。而在作者的心里,母亲更是架设了一座精神之桥,引导“我”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桥的特征与作者心中的母亲形象契合,而作者内心的这种感情又是人皆有之的普遍情愫,所以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感人至深。在文章的最后,寫到一位母亲为阵亡的儿子架成的裁断桥,“祈彼即身成佛”,与其说是这座桥在引导他的灵魂,不如说是伟大的母亲在引导。母亲架设的桥,桥就是母亲的化身。桥与母亲融为一体,而“我”的母亲又与普天之下所有的母亲形象叠印在一起,文章的感情与主旨都升华到了另一个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