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长胜+袁燕玲
2017年春天,合肥街头出现了一群暖心“新生物”——它们披着亮黄色外衣,脚踩黑色风火轮,成群结队地出现在城市的各个区域,时刻准备着把便利和温暖送给路人。它们是“ofo共享单车”,有一个可爱的昵称,叫做“小黄车”。
美好的初衷
“小黄车”刚在城市里出现的时候,还是个新鲜玩意儿,着装统一,编号有序,安静而整齐地停靠在车棚里,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虽然知道它们是自行车,刚满15岁的陈悦悦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它。
但很快,她就注意到了车尾的二维码。她从口袋里拿出手机,滑动屏幕,对着车尾的二维码轻轻一扫,实名认证后,支付押金(“小黄车”的收费标准是每小时一元),在弹窗内输入车牌号,获得相应密码,输入密码,锁便打开了。她随即骑上自行车,开始了难得的“周末一日游”。
(温馨提醒:不是只有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才能借用“ofo单车”哦。你可以像记者一样,直接下载客户端,同样的流程,也可以享受“ofo单车”带来的便捷。)
一天的游玩,无论你去哪儿,“小黄车”都可以随停随放。而且只要有手机软件,随时可以通过自行车上的卫星定位系统找到自己的那辆“小黄车”。
结束了一日游,悦悦尽兴而归。在校门口放好车子,她告诉我:这一天下来,省了打车钱,省了时间,既环保又锻炼了身体。最重要的是,这种“说走就走、说停就停”的旅行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骑车时连路边的风景都能尽收眼底,真正是不错过每一分钟的精彩。
不过,总有那么一些人,不能像悦悦一样理解共享单车的初衷。
共享并不等于私有
共享单车像沙丁鱼一般涌进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展现新景。
但是,麻烦也随之而来。在报纸网络上,在我们身边,关于共享单车被破坏、被占有的新闻和事件层出不穷,花样百出,让人啼笑皆非。
如同沙丁鱼丰富的食法一样,关于单车已经出现红烧、砖砸、肢解、水淹等做法。原本应该停放在路边、供人使用的自行车却被残酷地丢在马路中央、河里、树干上,它们面目全非,四肢不全,遍体鳞伤。
甚至有人将“小黄车”带回家,重新刷漆,将它变成自己的东西,还振振有词,认为“小黄车”本来就是随意停放,放在自家又有何不可?
还有的停车场,管理员强制收取停车费,原本仅需一元便能共享的单车,遭遇“双重收费”的尴尬,“一元用车”变成“两元、三元用车”,让人对“小黄车”望而却步。
“小黄车”很担心你
很多同学可能看过这样的温馨一幕:年轻的父母推着“小黄车”,车上是刚开始学习自行车的孩子。
“没有必要买自行车,‘小黄车就可以了。有我们陪着一起学习,安全问题就不担心了。”家长这样对记者说。
事實上,“小黄车”对一些孩子来说,已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有时间就会和小伙伴一起骑‘小黄车出去玩,特别方便。”一排小黄车整装待发,还真是挺壮观。
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我不禁问领头的小男孩文耀:“你们都满12周岁了?”
“当然了,我看上去不像?”
一本正经的表情,配上严肃的表态。好啦好啦,知道你们符合要求啦。
别以为记者是随口问的这一句,使用“小黄车”,你得年满12周岁,这可是硬性要求。
偷偷借用父母的信息,或者家长在孩子的要求下心软,直接让孩子用自己的身份信息,这些行为都是不可取的。真出了事,可不是我们能够挽回的。
作为小学生,请你和共享单车许下一个美好的约定——好朋友,12周岁以后,我们再结伴!
“小黄车”PK“摩拜单车”
可爱的“小黄车”并非合肥人“独家专属”。
翻开历史。1965年,公共自行车首先诞生在遥远的荷兰。当时,阿姆斯特丹市政府购买了50辆自行车,统一着白色外套,分放在市区街口,没有锁,没人管,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
对于素有“自行车王国”美誉的中国来说,首次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在2007年的北京,这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算早。
自2016年下半年,共享单车如漫天的雪花一样疯狂地洒满诸多城市——武汉、长沙、南京、重庆,加上已有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地,ofo单车已覆盖全国三十多座主要城市。
与此同时,共享单车并不只有“小黄车”,就合肥而言,还有“小红车”“小绿车”……记者走访了安徽大学周边,就看到辉映着春天勃勃生机的“小绿车”了。可不要说它们是“ofo单车”哦,它们是“摩拜单车”“骑呗单车”。
据说,目前单车颜色已经集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七色光”活跃在城市的街头。说不定,未来还有“彩色共享单车”呢!
不论是“小黄车”还是“小红车”“小绿车”,骑出风采、骑出素质才是正确的使用方法。让它们成为未来城市交通的“疏解者”,是我们最初的期望,也是未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