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义平
(四川省渠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四川 渠县 635200)
渠县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对策
陶义平
(四川省渠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四川 渠县 635200)
近年来,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渠县农村散养农户逐步退出,大小规模养殖场如雨后春笋,养殖数量不断增加,大量废弃物给周围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全县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笔者为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1.1 畜禽粪便的产生量 全县规模养猪场年产干粪48万吨、污水480万吨;规模禽场年产干粪90万吨、污水9万吨;规模养羊场年产干粪4.5万吨、污水15万吨;规模养牛场年产干粪54万吨,年产污水72万吨。全县规模化养殖场年均产生的粪便总量是196.5万吨、污水576吨。
1.2 养殖设施与技术 当前畜牧养殖业飞速发展,规模大,饲养密度大,养殖专业村、规模养殖小区不断涌现。一些老养殖场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规划、选址,大量养殖场集中在江河流域、城乡结合部等地。约50%左右的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水处理设施,60%的养殖场缺乏干湿分离这一最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
1.3 畜禽粪污排泄物治理
1.3.1坚持以沼气处理为主的畜禽粪便处理模式。大中型规模养殖场要求建立与其饲养规模相适应的沼气池,对畜禽粪污进行沼气化处理后还田(地)利用。
1.3.2 大力推广利用养殖生物有机肥料。鼓励企业新办生物有机肥加工厂及对生物有机肥加工厂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产能,进行畜禽粪便回收,生产生物有机肥料。
1.3.3 引导养殖业与林果、花木、蔬菜等农业生产相结合,将生物发酵后的畜禽粪便还田利用,提高生物有机肥的施用率,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量。发展“猪+沼+果、猪+沼+菜”等立体生态养殖模式。通过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养殖污染治理难的问题,真正达到资源化利用。
1.4 病死畜禽处理 随着对非法加工销售病死畜禽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目前病死畜禽流向市场的现象已基本杜绝,就目前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利用化尸池处理病死畜禽是最经济、最环保的无害化处理方式。但全县化尸池数量有限,与畜禽养殖水平极不匹配。
2.1 意识淡薄
2.1.1 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强 有的养殖场片面追求养殖的规模,把有限的资金全部都投入到养殖生产当中,对环境污染处理设施的投入很少,没有严格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进行养殖污染物排放。
2.1.2 村级干部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不强 不少村干部对已经产生环境问题的养殖场不管不问,没有主动做好教育与引导工作。
2.1.3 相关部门齐抓共管意识不强 相关部门没有把畜禽污染治理作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联合执法乏力。
2.2 政策配套滞后 缺乏强制性、引导性技术标准,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优惠政策不明确,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也未出台,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
2.3 污染治理难度大
2.3.1 生产设施简陋 农村养殖以中小规模养殖为主,生产设施简陋,经济实力不强,自己投入资金治理基本不可能。一些养殖场(户)已被居民区包围,无处开展治污设施建设。
2.3.2 污染负荷过重 畜禽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导致畜禽养殖污染风险日益加剧。畜禽养殖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的转变造成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单位面积土地的载畜量越来越高,造成当地环境所承受的污染负荷越来越大。畜禽养殖场排放的大量而集中的粪便已成为许多村镇的主要污染源,畜禽养殖场多建设在城镇近郊,使农牧脱节,导致养殖废弃物局部集中,因找不到排放而产生污染。
2.3.3 运行成本过高 畜牧养殖污染物处理设施运行成本高,由于缺乏外在的监督机制,养殖场治理设施建而不用或极少用的情况较多,实际治理力度有待加大。
2.4 资金投入不足 中央、省、市三级财政对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或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投入较少,环保资金也很少用于养猪业。
2.5 开展污染防治的积极性不高 畜禽养殖的成本逐年升高,受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和疫病冲击的影响,很多养殖场正面临生存危机,多数养殖场缺乏长期的生产经营规划,仅凭养殖业主一己之力,难以承担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与运行费用。对于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经济激励政策不足,本应作为污染防治主体的养殖场多属于被动地纳入污染防治行动,养殖业主积极性不高。
2.6 污染防治监管能力薄弱 乡镇一级政府多未设环保机构,分布于广大农村的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监管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加上畜禽养殖已成微利行业,即使环保部门做出处罚和整改要求,很多养殖业主宁愿选择停产,也不愿意投资建设污染防治设施。
3.1 加强宣传,开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技术培训 要运用各种媒体,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养殖场对治理工作政策法律法规的知悉度。同时,要加强培训和指导工作,采用现场参观、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大先进实用治理技术和经济有效模式的推广,使相关人员和畜禽养殖企业对排泄物治理有系统全面的了解,提高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水平。
3.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畜禽养殖生产区域 在已划定的畜禽养殖禁养区、适度养殖区,加强监督管理,禁养区内不得从事畜禽养殖。在适度养殖区内引导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对新建、扩(改)建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治污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使用(三同时)”制度,逐步实现畜禽粪污治理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年出栏100头的养猪场必须配套10亩(1亩=667平方米)左右的种植业消纳粪污。根据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按照“牲畜上山、水禽下田、园地养鸡、粪便育林”,实现畜牧业从城郊平原向山区丘陵转移、从沿江、河、水库向农业生产区转移、从房前屋后向生态养殖小区转移,促进立体型种养生态畜牧业发展。
3.3 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
3.3.1 加大对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养殖户自主建设治污工程,严把验收关。鼓励和支持养殖户自主创新或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有重大贡献的给予一定奖励。支持生态养殖小区和生态农场建设,按规划建设的,给予财政补助。同时,政府要确保一定的资金用于畜牧业科学实验、科技研发和必要的设备配置、设施建设。
3.3.2 加大对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 鼓励使用有机肥,对合理利用有机肥及沼渣、沼液的种养大户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支持生态规模养殖场建设,按标准建设的,予以政策倾斜与财政补助。
3.3.3 加大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支持力度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积极实施“改圈工程”,推进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和机械化。
3.4 加强有效监管,确保规模养殖场污染减排
3.4.1 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业环境准入和治污措施“三同时”制度 凡新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制度,养殖场建设与防疫、治污设施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环保部门要督促未批先建且已建成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落实治理措施,并依法补办相关审批手续。
3.4.2 认真落实禁养区和限养区制度 按照有关规定,科学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禁养区内现有各类养殖场要限期关停、搬迁,限养区内要严格控制养殖规模,确保环境不受污染。
3.4.3 加大畜禽养殖业环境监管力度 环保部门要将规模化养殖场纳入日常监管范围,采取专项督查、动态监管和联合执法等多种方式,依法查处畜禽养殖场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对已完成治理的规模养殖场,要确保治污设施正常有效运行。对未治理的规模养殖场,要责令其限期治理并进行通报。
3.5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大对畜禽规模养殖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强示范引导,推进标准化生产,规范畜禽养殖行为,鼓励广大养殖场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确保主要畜产品自给率不降低。坚持农牧结合,认真落实中央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粪污治理的各项政策,加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3.6 加大协调力度,形成养殖污染联合治理机制政府要建立养殖污染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将环保、农办、畜牧、财政、国土、规划、农村能源等部门纳入联席会议范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安排落实整治措施。■
S851.24
:C
:1001-8964(2017)04-0017-03
2017-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