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的高校创新教育的研究

2017-04-17 02:12刘益安于淼罗婷婷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双创创新能力大学生

刘益安+于淼+罗婷婷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背景下,高校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但目前高校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不足,包括教育模式老化、创新平台少、创新文化氛围不够等,而本文以作者所在高校为例,针对目前不足,提出了三点关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做法。

国家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发展战略两年来,各地涌现了许多关于“双创”的先进事迹,而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大学生群体,上海交通大学张旭豪创办外卖独角兽——“饿了么”,北京大学戴威创办共享单车ofo,电子科技大学马天琛创办的泰聚泰成功上市新三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的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高校,该如何更好的做好“双创”的教育与服务工作,如何改革原有培养机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一个国家创新能力最活跃的群体,他们初探全新的专业领域,對新知识充满热情与好奇,拥有不受经验主义影响的发散思维,但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学生的创新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

1.重书本,轻实践

许多高校被学生戏称为“高四”,这就是对大学延续中学教育模式的最真实反映。由于评价标准的单一,导致大学还是唯分数论[2],大家争相努力考试,为评奖评优、保研出国做最有力的准备,但恰恰是这种最有力的准备让大学生失去了探索其他未知领域的热情,简单的重复中学应付考试的战术,无暇顾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缺教育,少平台

一直以来大家总认为创新能力的水平,先天大于后天,所以一直缺少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但随着近两年来国家对创新能力的重视,许多高校开始开设相关创新课程,但并没有成体系化。而且各高校相关的创新基地、创新中心建设不够完善,很难满足日益增加的学生人数[3]。

3.不重视,氛围差

相比于学生学业成绩,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就显得轻描淡写了[4]。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有学科类竞赛、创新活动,但活动缺乏新意,缺乏体系,缺少参与度,要么活动总是“老生常谈”,要么活动是“杂乱无章”,要么只是“少数人的精彩”,根本达不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高校义不容辞,面对如此多的问题,高校该如何做好创新教育,下面我结合自己所在高校的做法,总结了一些关于高校创新教育的做法。

1.改模式,重实践

要改变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必须首先做好顶层设计[5]。近几年学校教学改革力度很大,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不断完善和修订培养方案,不断提高实践、创新学分比例。不仅如此,我校还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一改以往大班教学形式,开设小班研讨教学,用课堂讨论+课后项目的形式打破传统的上课+考试形式,让学生在“没有正确答案”的环境下开放式的思考和探索。

2.三个链接,创新教

学校在校院两级搭建了“三个链接”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整个体系又是三个层次的训练,包括利用开放式实验室、学生创新中心开展创新意识诱发训练;利用课题组教研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开展创新思维启发训练;利用自主科研实验室、校外生产线实践开展创新能力激发训练。三个训练逐步递进,不断提升。

3.造氛围,广参与

好的氛围让工作水到渠成。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学校每年设立校院两级的创新训练项目,对成功申请的学生给予平台和经费的支持,每年有接近50%的同学参与受益。另外学校也重视各类科技竞赛的体系化开展,基本上每个学科有一项主体的赛事训练,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竞赛,锻炼能力。

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创新创业教育是“道”与“器”的统一,其本质是育人兴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根本教育使命。传统的大学知识生产主要是基于知识逻辑本身,追求“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现时代的大学知识生产又增加了基于纯粹实践目的和基于应用问题解决两个途径或维度,这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逻辑理论依据。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调整和设计教学传统课程导向的专业构成。要调整学科设置,开放外语专业之间的边界和壁垒,使得外语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紧紧围绕社会实践逻辑和各类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走学科融合、专业动态协调的路子。要引导学生把创新创业建立在自己专业发展和专业能力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于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培养首创精神、独立意识、创业能力以及挑战现状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本领。同时,创业教育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真正的人生赢家应该是那些享受创意、创新、创业过程的人,而不仅仅是那些成功的创业者。理性的创业教育也需要营造一种包容失败、鼓励冒险的教学理念和校园氛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新常态下提出的新要求[6]。高校要认真落实创新人才培养,扎实推进创新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双创”时代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杜 刚,李亚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时代金融, 2015 (5).

[2]周骥平,张 平,李益民,田宝香. 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实践平台的构建[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8).

[3]汤佳乐,程 放,黄春辉,曲雪艳,徐小彪. 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32(1).

[4]戴静. 科教融合视角下的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基于武汉某农业高校的实证调查[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4, 18-20.

[5]钟侚.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35).

猜你喜欢
双创创新能力大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