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 马晋平
昨日,饭后在公园散步,听见小区的王大妈对张大妈说:“最近又降温了,冬天温度低,心脑血管最容易出问题,像我们上了年纪的人要定期去医院输输液,通通血管,可以预防脑卒中。我最近就打算再去医院疏通疏通血管……”
近年来,大家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但不知是从哪儿刮起的一阵风,让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去社区医院输液“通血管”。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老了,血管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好,要去医院通一通,可以预防脑卒中,解除后顾之忧。
大家都这么做,可这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经过初步调查,用来通血管的这些药物,其实短期内使用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老百姓所说的“通血管”和医生说的“通血管”常常是两回事。
如果把血管比作水管,粥样斑块就像水管里形成的水垢,水垢不断增厚,会堵塞管道,使水流不通,甚至局部水流中断。
当斑块不断增长,就会堵塞血管,有些斑块虽然没有完全堵塞血管,但由于斑块破裂,也可以形成血栓,使血流中断,导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生。
医生口里说的治疗冠心病、脑血栓的“通血管”,是指急救时用溶栓药(尿激酶)来溶解血管中的血栓。
血栓是发生心脑血管阻塞的主要原因,一旦血管堵塞,其支配的器官和组织将出现功能异常甚至坏死。在血管堵塞的早期,医生可以使用溶栓药物将血栓溶化,使得血管再通,此所谓医生说的“通血管”。
而老百姓说的“通血管”,是指在还未发生脑卒中前,利用输液来预防血管堵塞。但动脉粥样硬化这种长期的血管狭窄阻塞,是无法靠这样做来“打通”的。老百姓“通血管”,一是想“冲掉”血管内的斑块,二是想稀释黏稠的血液。
但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斑块是冲不掉的,它是长在血管上的,只能通过长期口服药物控制斑块的“发展”。并且,想稀释黏稠的血液也是做不到的。像这两种情况,更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口服他汀类药物。
老百姓以及一些医生认为的这类“通血管针”,对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或许多多少少有点帮助,但大都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一种治疗方法有没有效果,不是医生说了算,也不是患者感觉有效就有效,而是需要客观事实、客观数据说话。这就是现代医学所提倡的循证医学,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一种治疗是否有效是要有循证医学支持的。
目前常规输液预防方法尚没有得到科学、严谨、大规模的临床验证。而且临床上用药治疗原则一般是能口服治疗的就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的就不静脉输液。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靠口服药物治疗,所谓输液通血管能预防脑卒中的说法和做法都是不科学、不严谨、不应得到推广的。
其实预防脑卒中没有什么窍门,方法都是大家了解的知识:
1.控制饮食、控制体重。
2.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胆固醇。
3.戒烟限酒。
4.适量运动。
5.劳逸结合,规律作息,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