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林
设计历史
设计人的热情与责任心
——福建省设计事业的回顾
叶 林
闽山闽水,人杰地灵!
海峡西岸,春潮涌动!
这是一方文化底蕴深厚的水土,灵感和创意之花从来不缺浇灌。
八闽文化灿烂,历史悠久。五千年来闽越先民在创造昙石山文化之后,又以其智慧的头脑及勤劳,在一代代繁衍并与中原文化交融中,创造了无比丰富且特色独具的文化,如海洋文化、船政文化、客家文化、闽商文化、朱子文化、妈祖文化、畲族文化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了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在中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号召的历史机遇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文化创意产业的春天已经来临。暖风劲吹着沃土,设计正走在路上。不知不觉,我们在设计行业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30多年来她经历了4个大阶段的社会变化,与整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今天她迎来了国家的创新时代,前景一片光明。
1965年前,福建的设计行业主要在轻工业部门,其中最重要的是1964年成立的轻工研究所,由轻工业部门所属几个企业、大厂及研究部门组成的跨专业的设计机构,由轻工系统负责人韦立任所长,4个部门组成约30人左右。设计任务通常采用任务下达,会战或分区集中的形式进行。当时福建的设计人员多为厦门工艺美校培养,包括一定数量师大等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以及各专业企业或工厂长期从事专业设计的基层设计师构成,轻工研究所为当时福建省轻工业部门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日后福建省设计事业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6、70年代,由于商品经济不够发达,我国的内销商品根本谈不上包装,包装设计更是一片空白。由于看到了外销商品包装和国外的巨大落差,以及“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现状,1971年周恩来总理做出了“要做好包装工作”的指示。1975年,国内开始从外贸与轻工行业领域入手,对我国出口商品包装进行改进,设计事业从外贸包装领域率先开始。虽然当时各省的设计力量相当薄弱,包装改进工作主要是应对生产和为外贸出口创汇服务,但是,国家对包装的重视极大地激发了设计人员的积极性,这一阶段大多是由各省相关部门半官方形式组织生产企业参与设计交流,各省民间也自发组织了多渠道、多层次的设计经验交流会,正式开始了设计界的启蒙活动。
2011年第一届福建之星设计评比
图1 蜜饯包装
图2 设计委早期出版物
图3 果汁软糖包装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参与交流的省份增多,1979年,福州召开了兄弟省市轻工产品设计经验交流会,福建作为东道主在全国设计界有了一定的名气与影响。福建省当时在轻工、食品、工艺品等行业小有名气,各行各业对参加设计交流、新产品的开发会战以及设计评比开始重视。福建的设计在交流中崭露头角,并开始活跃于设计的专业领域。当时福建轻工业企业多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等,由此也就成为福建省设计的主力。福州铅笔厂龚雄设计师以产品风格多样、外贸适销、商业观念等在全国同行引人注目;保温瓶厂施嘉彬设计师则注重造形与材料应用,为前期的中国工业设计探索;搪瓷厂的朱家陆设计师、厦门食品厂的林容设计师使他们的企业产品在全国市场驰名。一些福州、厦门的印刷厂设计师如洪浩然、洪准南、吴瑞东、吴晋先、杨锡乐、廖柏藩、刘兴淼等都为产品最终的研发投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包装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商品包装改进工作迫在眉睫。在设计行业中,包装装潢设计被优先得到重视,成为设计业的领军项目。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政府部门包装管理机构相继成立,1980年12月我国第一个包装行业管理组织--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后更名中国包装联合会)隆重成立,紧随其后,中国包协包装装潢设计委员会应运而生。各行各业鼓励、支持甚至由政府部门主导开展的设计评比活动轰轰烈烈,民间的自发活动开始进入有序管理。活动组织的经费、获奖人员的奖励、设计人员的工作待遇、住房到职称评定,都能得到优待。
1983年,福建省包装技术协会(现改称包装联合会)成立,福建省包协设计委随即成立,它是福建省包协最早成立的专业委员会,也是在中国改革大潮中较早成立的专业委员会之一。首届主任由省轻工厅郭天榕担任,黄维设计师设计了标志。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福建省设计委也不断发展,在福建省内所有地区都成立了分会,活跃于全国的设计界。
为了提高包装装潢设计水平,推动包装工业的发展,当时全国划分为东北、华东、中南等几大片区举办包装装潢设计评比。两年一届的评比、名额的规定、经费的拨款等,从立项到产品设计、投产市场甚至是否参赛都基本按计划进行。这一活动基本是由各省政府主导、拨款与行业组织共同主办。这一阶段设计尤其是包装装潢设计被重视并得到较大发展。福建与山东、江苏、江西、浙江、安徽、上海同为华东地区。华东大奖赛从1981年开始,举办了十届,一度成为华东六省一市领导非常重视和专业参与度最高的重要设计赛事,获奖作品代表着各省的最高设计水平。我省同行在全国及华东地区设计评比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第一届华东大奖在山东济南举行。福建叶林设计师的《贝多芬唱片封套》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五届华东大奖福建作为东道主,取得获奖总数第二名的好成绩,其中陈缪华设计师的《茶王铁观音》最终获世界包装组织“世界之星”奖,为福建省设计在国际获奖开了先河。泉州设计师黄芦生《铁观音乌龙茶》为日后福建茶文化在包装上作了新的尝试。
这阶段被戏称为设计的计划经济时代。在这阶段中,福建省奠定了在全国范围内以茶叶、食品、工艺品包装设计为优势强项的基本格局,并推动了上述产品在市场的影响与知名度。
图4 五洲按摩器包装
图5 唱片封套
图6 蟠桃酥包装
图7 仙鹤茉莉花茶包装
图8 漆器包装
图9 白云山茶包装
图10 闽南风软罐头
图11 铁观音乌龙茶包装
图12 烟花包装
图13 茶王铁观音包装
图14 满园春坦洋工夫红茶包装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逐步淡出市场。同全国一样,福建省设计界遇到了体制改革的难题,没有了国家的拔款与政府的介入,专业活动受到组织与经费的困扰,一时难以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设计活动受到了掣肘,设计界遭遇了一段艰难困顿时期。
从90年代中期到2010年,大多数设计同行与设计委都没有较大的活动。尽管如此,福建省设计委与广大设计同行依靠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仍参与举办了各种学术活动,参与了世界、全国及地区的设计活动,为我省在世界及全国评比中赢得荣誉。同时,更为注重设计的市场化、投产工艺等要求,设计更务实、更扎实,成为日后福建省设计行业坚持的优良作风。福建设计人这种可贵的坚持,使福建的设计在产品包装市场营销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被全国设计同行誉为“福建设计人的热情与责任心”。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与之息息相关的包装产业也生机勃勃,我国跃入了世界包装大国之列。创新逐步成为国策,政府大力提倡和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运用新方法举办专业学术活动,与企业、市场、高校的务实结合成为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设计界同仁新老齐聚,本着对设计的热爱与情怀,齐心协力搭建行业间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福建设计行业重新崛起,设计界又焕发了青春。
2010年,福建省设计委启动了第一届“福建之星”设计评比。2013年设计委牵头申办了已停办十多年的老牌赛事“华东大奖”,活动得到了中烟集团的鼎力支持,这届赛事的参赛作品无论在项目范围、设计水准、征集广度、评选水平、奖励程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历届最高水平。2014年,第二届“福建之星”评比如期举办,许多获奖作品在随后的“中国之星”评比中获得更高的奖项,体现出本省赛事的含金量。省设计委连续举办了三届设计评比,项目增加、范围扩大、坚持高标准,引来众多设计老前辈的赞誉与全国同行反响。
这一阶段中,设计事业逐步转为以院校、企业、专业公司为中坚力量,呈现以创意为主,学术领先、投产优先的态势。以张明教授为主的福大厦门工艺美院为历届学术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师生多次大面积丰收获奖;厦大艺术学院戚跃春教授则以闽台学界交流而誉满两岸;福建师大作为福建艺术教育的重点,翁炳峰老师多次对学术活动提出了建议。
“福建之星”评比与“中国之星”接轨、进而与“世界之星”承接,大大提高了学术活动的含金量。在历次的学术活动中,福建省设计委坚持“投产优先,适销定位,结构创新,字体设计”等原则措施,成为福建省设计水平衡量的特色,极大地提升了设计对产业、商业的促进作用,提高了福建省产品的销售水平,得到市场、企业的支持。
30多年的发展历程证明:设计组织必须由热心的、有责任心、敬业心的人共同参与,才能兴旺发达。在此,我们深切怀念曾经为设计委生存发展作出贡献的郭天榕、黄克富、廖柏藩等同志,向曾经为福建设计行业辛勤工作的龚雄、童仁三、林容、黄芦生、陈俊、潘美英、黄维、柯水生、杨锡乐等老前辈致敬。
图15 金禧墙漆包装
图16 通仙茶叶包装
图17 长寿箸包装
图18 铁塘溪水土鸭蛋包装
图19 肉松食品包装
图20 藏香茶叶包装
图21 金禧玉堂坦洋工夫礼品茶包装
图22 有心人春、夏、秋、冬茶包装
图23 极道茶叶包装
图24 省委礼茶包装
图25 匠心礼盒
图26 津香露茶包装
图27 祥路碧海红茶、绿茶包装
图28 蜂格尔系列文具包装
图29 岩韵
图30 天下龙宫酒包装
福建的设计事业,始终重视对企业与市场的服务,长期与本省的包装企业相互合作,在设计、咨询、包装教育、商业领域为企业服务,因而设计事业也屡屡得到企业的支持。今后的发展我们将更务实化,为企业、市场、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学术化,依靠专业高校与设计机构提高创新能力与培养新人;更国际化,扩大与中外同行的交流,与国际接轨,为建设包装强省而努力!
设计畅想未来,我们相信:设计的春天已经到来,设计之花将在八闽大地竞相绽放!
注:图1-3为1975-1980年间作品,图4-13为1980-1995年间作品,图14-21为1995-2010年间作品,图22-30为2010至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