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丽静
摘 要: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学生有直接影响。教师既是人类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继承者、发扬者,又是一代新人的培育者,他们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起着直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师角色转换 自身素质
长期以来,我们的耳畔充斥着“教书匠”这类令人啼笑皆非的称呼,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许多老师确实在不知不觉中充当着这样的角色,他们以师长的责任心,力求把每一节课都讲得天衣无缝,毫无漏洞,使学生的问题、疑难在课堂教学中统统解决, 以便在考试中少有阻碍, 殊不知,天长日久,学生在“教书匠”的训练下会成为一个“学习匠”(“学书匠”)。碰到問题首先想到老师是怎样解决的,这成为他们的思维定势,他们的个体性、创造性将完全失去, 这无论是从个人的还是从全民族的角度看都是可悲而又可怕的。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强烈呼唤学者、专家型教师。
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称为学者、专家型教师呢?
顾名思义, 笔者认为作为这类教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学者,学识渊博; 一是大语文教育。所谓“大语文”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即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培养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训练全面的劳动技能,可以说,“大语文”教育,是把开发潜能、培养心理品质与学习文化融为一体的全新的教育观念, 这样一来, 学者+教育专家=教师的双剑合璧, 他们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游刃有余, 老师轻松, 学生学得有趣, 教学效果好。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学者、专家型教师呢?
首先,应该有丰厚的知识功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只有不断接触科学,扩大知识面,才有利于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并使自身的潜力得到发展, 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一孔之见。 因此, 作为教师应当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社会, 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无法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需要。活到老、学到老,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学习,学习,再学习”,不仅是名人名言,更应成为每一个现代公民的社会实践, 终身学习观念, 对语文老师而言还有另一层含义:在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 要重视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培育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 持续创造地学习,以便在未来更好地生存、发展、创造。
其次,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必不可少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语文教师必须用现代化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要完成五个方面的转变:把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由于为目的”;把偏向少数“精英”的培养转变为着眼于全体学生的提高; 把单纯追求学科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追求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把脱离实际的教学转变为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把教与学的分割转变为教与学的接轨, 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还必须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主体”、“教学民主”等现代教育观念,并在实践中一以贯之。
1.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
如果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的观念, 培养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从教育的功能来看,现代教育要满足社会进行和个人发展的需求,“面向体体学生”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需求, 力争达到不求个个升学, 但愿人人成才”的目标。
2.体现主体,教会学习
首先,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同时学生又是发展的主体, 让学生自己认识教材比教师给予现成理论好, 又能使学生在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走上讲台上一堂课的能力, 先是由学生拿着教师做好的教案,到讲台上一堂课的能力,然后逐步过渡到分小组研究、讨论,群策群力,提出最佳授课方案, 并由小组中的一个成员讲台授课,上完课后“小老师”要说出上课感受,接受全班同学及教师评议。
3.尊重学生教学民主
传统的语文应试教育把文章(文学)硬性地划分为不同的板块,注重刻板的套路:解题、作者简介、层次结构、段落中心、写作特色等。学生早已异化成一种机械记忆的机器; 脍炙人口的文章成为支离破碎、枯燥无味的字词句拼盘,教育的人文底蕴、人的地位、情感价值消失了。虽然也有“动之以情”的提法,但也只是做思想工作的一种策略, 教师很少用于创造声情并茂的课堂组织。
现在的教材突出了文学鉴赏的地位, 而文学最重要的是思想感情, 一篇好的散文必须是情景理的完美结合,而对于诗歌来说激情无疑是她的生命,大凡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会创造出一个充满作者人格精神、浸透了作者热烈深沉的爱憎之情的艺术世界。文学鉴赏活动中,鉴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 就必须通过以情感体验和想象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再创造”;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文学作品作进一步评价,将真善美和假丑恶区分出来, 才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具有较高审美素质的老师。而审美素质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素养为基础, 重视美学和美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 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科特点把审美教育具体加以落实。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感受文学的巨大魅力, 就必须先使自己受到感染, 并通过对艺术形象的个性化分析让学生去思考、比较、想象, 使之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进而有所启迪。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但应表现出仪表美、行为举止美、语言表达美,还要以浓厚的兴趣、科学的态度和较高的教育艺术, 把每一节课看作是一次艺术创作、美的展示的过程,自觉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 实现课堂教学的情境美,而且还能熟练地应用多种教学技能、技巧使教学达到一种至美境界,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最后,还应强化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改进语文教学工作
未来是核心素养教育的新天地 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我们只有不断更新观念, 自觉地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才能保证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 才能保证核心素养教育的顺利推进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