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SP理论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2017-04-17 19:21钟丽君吴寒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钟丽君 吴寒

【摘要】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新常态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和发展的趋势。本文从ESP理论的研究角度探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尝试构建基于ESP理论的高职公共英教学模式。

【关键词】ESP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105-02

1.引言

近十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其改革也是进行得如火如荼,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就业为导向,服务生产第一线的社会需要,因此,高职英语在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英语阶段+职业英语阶段+行业英语”的分级分段分模块的全新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基于ESP理论的高职公共英教学模式及其实践教学,以期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

2.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英语底子薄、基础差,有没有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兼之没有适合的学习方法,学习主动性和自律性弱,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有畏难情绪,没有信心学好英语,以各种理由不愿在英语学习上付出努力及坚持。另一方面,虽然有分级教学,但由于英语课教师、教学设备等不足,同一级别只能采用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内容和大班教学,没能做到因材施教。以上两方面的原因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效果。

2.1 高职院校英语学习氛围

高职院校相对来说普遍比较重视专业课程,轻视公共英语这样的基础课。学生的学习重心也偏向专业课程,这样势必导致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用于英语学习。如果语言学习的时间不能得到保证,语言学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与其同时,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个别英语基础好的、愿意学好英语的学生会被讥笑或被孤立,在这样不良的英语学习大环境下,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必受打击,这也就导致英语学习的恶性循环。

2.2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也是影响英语语法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没有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很少感觉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与成就感。绝大部分的学生学习英语就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书。工具型的学习动机虽然对短期的学习有所帮助,但是不能带来真正的学习兴趣。

3.ESP教学理论及发展

教育部在2007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合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教育部在2009年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中明确规定,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在这样的政策性指导下, 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及需求,这也是 ESP教学所强调的: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要地位。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一种探讨各种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理论,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有两个含义:.指与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也指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该理论注重英语知识和技能与某些专门用途相结合,比如:科技类英语、经管类英语、艺术类英语、计算机英语等等,学生通过熟悉英语在特定行业中的表现来掌握英语的實际运用能力,从而培养在工作中的英语交际能力。

Robinson认为ESP教学的两个判断标准是:.必须是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goal-directed)英语教学;.必须是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之上的。这也就是说学习者的需求必须是放在首要位置,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必须与学习者的目的和需求紧密联系,以期帮助解决一般英语(general English)教学所不能针对特定学习目的和需求的问题。国内英语教育者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关注ESP教学,2001年教育部把ESP教学列为高等院校外语改革的方向。经过不断的研究与探索,我国的ESP课程设计、教学法、教材编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些理论和模式将可以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指导。

4.我校ESP公共英语教学模式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时隔两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另外,基于ESP教学理论,我校根据高职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和教育部提出的英语教学目标,分层次设定学习阶段的具体目标,让学生能够完成从基础英语、职场适用英语到专业英语的递增。

我们根据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与入学水平测试成绩,将学生分成:艺术学生班、A班与B班三个层次多个模块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内容和目标上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针对性,也就是在相应的阶段渗透职业英语、行业英语、专业英语。具体模式构建如下:

将公共教学分成四个阶段个阶段。“职业基础英语+行业英语+专业英语+英语拓展”。

①第一阶段为职业基础英语阶段

第一阶段具体安排:此阶段教学分为2个学期,学生入校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第一学期每周6学时,4个学分,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4个学分。教学内容:以各职业都通用的职业基础英语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中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教学同时注重语言基础性和职业实践性。

②第二阶段为行业英语阶段

第二階段具体安排如下:此阶段以必选课形式开设,学生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开设,学生可选择在这两个中的一个学期选课。每门课程每周2学时,2个学分。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专业,各专业所属特定行业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求,以该行业的英语内容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在具体行业中英语的实践应用技能。行业英语课程模块将全院各系分为4大块,分别有针对性地开设不同课程。行业英语课程模块安排如下:

IT英语:计算机系学生开设

艺术设计英语: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开设

营销英语/管理英语:机电系、食品系、轻化系、传播系、电子通信系、汽车系(理工科类)学生开设

营销英语/商贸英语:旅游系、管理系、经济系(文科类)学生开设

③第三阶段为专业英语阶段

第三阶段具体安排:以必修课形式由各系开设,各系可根据情况在学生入学后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开设。每门课程每周2学时,2个学分。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专业英语课程。以各系各专业的具体内容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在其专业中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和表达,能够看懂专业方面的英语资料,比如与其专业相关的产品说明书、产品介绍等,并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方面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的能力。本阶段的教学内容针对性更强,更专业化。

④第四阶段为英语拓展阶段

本阶段具体学期、学时和学分:此阶段为学生入学后第三学期始开设,以选修课形式进行,每门拓展课程30学时,2个学分。要求学生至少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获得2个学分。教学内容:主要为学生广泛开设英语拓展性课程,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从第三个学期开始直到毕业前,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要,自由选择一门或多门课程。其中拓展课程可包括如:英语口语、英语国家文化、英语演讲、跨文化交际、影视英语、英语视听说等等。

构建ESP理论的高职公共英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必须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形成多形式、多元化教学方式,将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激励教学法、兴趣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思想运用于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学校云平台和网络课程平台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加强听说训练并给予个性化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微信群、qq群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在线互动的多维度教学方式,构建符合高职学生英语实际需求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常态英语教学模式。

5.结束语

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英语教学质量,它也是教育部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进行基于ESP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也是积极响应教育部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号召,我们有信心进行课程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接下来我们 的工作重心将在于: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精神,认真总结前一段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与存在问题,进一步深化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关注新型模式下“教”与“学”的关系;继续优化ESP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在公共英语读写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增加视听说课程建设;使“教”与“学”的评估体系更趋于完善;进一步完善也有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实现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Benson, P. Th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of learner autonomy[A]. In P. Benson & P. Vol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C]. London: Longman, 1997:18-34.

[2]Jonassen, D.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e Perspective [M]. NJ: Prentice-Hall, 1999.

[3]Malley O C, Vavoula Glew,Jetal. Guidelines for learning teaching tutoring. http://www.mobilearning.org/download/results/guidelines.pdf[EB/OL]2007.9.7.

[4]Robinson, P..ESP today: A Practitioners Guide [M]. Hemel Hempstead, UK: Prentice Hall, 1991.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钟丽君(1973-),女,籍贯:广东饶平,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吴寒(1967-),女,籍贯:河南信阳,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