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兴
摘 要:立足创设自主探究数学课堂的两大主因,着重教师的组织、引领作用,强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阐明教师对教学资源、自主探究活动的创造性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同时,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参与度及学生的情感升华为课堂的实效性提供有利的保障。
新课改以来,教师不仅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去发现新知识,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容易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独特的认知体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自主探究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1.深钻教材,多方思考,创造自主探究的教学过程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教师备课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备教材。通过备教材教师不仅要熟悉并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联系前后知识整理出清晰的知识脉络,多方思考,拓展知识的纬度,发掘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的备教材只是停留在低层次的备知识的层面,对于好的数学老师要活化教学资源,要重视知识的呈现方式,要合理安排教材中的数学活动,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创造自主探究的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动手实践、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因此,自主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利用,也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思维方式的优化。
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动态探究的思维发展变化的过程。教师应当避免把现成的结论告知学生,让教学过程转化为依赖模仿和机械记忆,学生唯一的数学活动就是记笔记。这样的教学过程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沦为应试的机器。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探究实践活动,在探究活动中,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情况,还要引领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自己独特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感受克服困难、有所收获的成功喜悦。
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应体现务实的特点。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探究途径和手段。所谓合适的探究手段,要充分考虑到探究活动的细节,要明确探究的深度和广度,要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性和突发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发展不均衡性,活动安排切实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确保个体不同程度的进步;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及时疏通思维障碍,确保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2.立足课堂,精心设计,开展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的理念是:让学生充分参与,自主探究,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因此,精心设计自主探究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深层次的目标。自主探究活动始于疑问,围绕疑问的解决贯穿整个探究活动中。而作为学习引导者的教师要适时地提出新问题,帮助学生搭建桥梁,理清障碍,继续探究不断接近最终的答案。所以,教师的引领性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它发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对于引领性问题的设计,一是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前后问题呈现系统性;二是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既要贴近已学知识和内容也要符合身心发展的的特点;三是要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思考能探究到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学生的思维过程是紧密联系的,是环环相扣的。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剥茧抽丝般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还能使获得知识的过程直观、清晰地呈现出来。
3.活化气氛,鼓励参与,营造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探究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问题的指引下自然而然地积极展开思考、推理、验证、小组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究获得问题的答案。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关键。情感的意动是实践活动的先决条件。风趣幽默的语言,恰如其分的情景引入都起到活化课堂气氛的作用。在良好的情感交流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探究的热情,为学生思维的提升奠定基础。比如,在讲正方体展开图时,利用提供的教学模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整理不同的展开图,再开展小组探究交流,归纳总结出正方体11中不同的展开图。
二、自主探究的数学课堂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活动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直接表现
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单体的记忆过程,而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动态参与过程。教师以实际背景为出发点,立足课堂,活化教材,创造务实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投身到探究活动中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交流总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发展性、规范性,形成数学思考意识,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挖掘知识的本质,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感悟基本思想和方法,总结活动经验和心得体会。同时,通过活动体会成功的喜悦,进一步促进正能量的增长,形成面对挫折困难,迎头而上,积极解决的精神,在思维认知和情感升华两方面直接体现出调动主观能动性的优势。
2.课堂交流、成果展示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务实表现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但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更要关注学生的面部表情和细微的肢体语言,进而判断学生的心理和感受,从而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给学生信心和适时的指导。这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情感,细腻的心思,才能潛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也是教师与学生情感沟通的特殊方式。
同时,教师在教学环节应针对重要的知识点设定交流环节,比如对学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和心得,对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请教对方,双方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或商议,以图解决问题;小组交流,这种活动形式极大地缩减了学生能力的差异,提升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创建共同探索的“拉帮”式隐形学习方式,特别是对学交流环节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解惑,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共同成长。
成果展示,肯定能力激励前进,结合交流环节的实际状况,让学生把收获,成果展现出来,展示的不仅仅是本节课的知识和方法,还体现展示者的数学语言能力,板面设计能力等多种综合数学素养。教师要引导教示者把握核心要点,注重知识的前后关注思维的拓展,延伸,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明确拓展的范围和提升的空间。同时,指导学生给与适当的补充评价和中肯的意见,促进整体共同发展提升。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识,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根本目的。教师应正视个体差异,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活化教学资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探究活动,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入手,引领学生交流反思,归纳总结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