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窑台今何在

2017-04-17 20:37何杲
新天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陶然亭窑厂肚皮

何杲

又是人间四月天。春天不知不觉地又悄悄来到我们身边。在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来到久别的陶然亭公园踏青。风景如此秀丽,我漫步在湖光山色之间,微风吹拂,空气清新,我真的“一醉一陶然了”!回想70年前,我和一帮小伙伴在这里疯玩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往事钩沉,天地依旧在,只是早已换了人间。

在北京永定门以西,南二环的路边,有一座融古代与现代园林艺术为一体的、以突出中华民族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园,它就是1952年北京最早兴建的一座现代园林景区,陶然亭公园。

可是,您知道这个地方原名叫“窑台”吗?在陶然亭公园建成以前,这里位置偏僻,地势低洼,溪流纵横,芦苇丛生。在水塘中心的高地西南有一座土岗,土岗上有一座辽代修建的寺庙叫慈悲庵。明、清两代在慈悲庵北边开设了一个窑厂,专门烧制砖瓦。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做“窑台”。

我1939年出生在原宣武区教子胡同,是地道的南城土著。因为我家离窑台不远,我上小学以后就经常和一帮小伙伴在课后去那里玩。从我家出发,先奔南横街,再穿过盆儿胡同,大川淀、珠巢街、粉坊琉璃街、红土店、黑窑厂等任何一条胡同,都能到窑台,也就是现在陶然亭公园附近。我们一帮孩子,连跑带颠儿的也就半个钟头路程。

那时的窑台没有围墙,一洼一洼的死水,周围长满了芦苇和荒草,还有大大小小的坟头,十分荒凉凄惨。大人们是不去的,嫌那里荒凉、肮脏、晦气。可是在我们小孩子眼里,那绝对是“天堂”——原始,野趣,有水洼,有土山。什么逮蚂蚱、捉蜻蜓、抓蟋蟀、扑蝴蝶、捉迷藏……当然,这些活动都要背着家长,因为爸妈们既怕外面的“野孩子”把我们带坏了,又怕我们不会水,掉到水洼子里上不来,所以是坚决不让去的。一旦被发现,轻则挨一顿数落,重则就是一顿臭揍。可是那儿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只要家长不留神,小伙伴们在门外偷偷一摆手,一个个又撒丫子了。

也难说,那时的家里可不像现在,没有电视、电脑、手机,也没有什么动漫、游戏机、宠物小精灵,小人书也就有限的那几本。尤其到了暑假,除了一点暑假作业,您说,剩下的大把时间不就全是玩了。家长和孩子谁也没有想着去报这个补习班那个辅导班,再说您想报也没有啊!比起现在孩子们的繁重课程和作业负担,我们那时特轻松。

窑台的上空,永远飞着数不清的“老琉璃”,红红绿绿的漫天飞舞。蓝肚皮褐黄翅膀的叫“干儿”,绿肚皮的叫“耔儿”,黄肚皮的叫“黄儿”,红尾巴的叫“红辣椒”。我们摇动着手里的网子,跟着它们乱跑,瞧准了一抄就是一只,然后就把它夹在手指间,一会儿手上就夹满了。被逮住的“老琉璃”大眼睛里依然充满了不服气,也有一丝哀伤,肚皮一鼓一鼓的像是生气。有时我心一软,瞧着它怪可怜的,刚把它抓住立刻又把它放了。

除了蜻蜓还有蚂蚱,黄的,绿的,如果你发现了,就轻手轻脚地走过去,弯下腰,把一只手握成半圆形,猛地伸手一拍,哈哈,又逮住一只。当然不能太用力,不然你可能把它拍死了,但如果你没瞄准,把它惊动了,蹭地一下它就蹦远了。

除了玩昆虫,我们还拔老根儿、拍洋画,拿树杈玩打仗。春天放风筝,夏天游泳,秋天摘野果子,冬天在冰面上划冰车。窑台简直就是我们全天候的游戏场,一年四季都有的玩。当然,所谓游泳也只是在水里扑腾几下,来点“狗刨”。可我连这两下子都没有,没辙,只能在坑边给人家看衣服。

到了傍晚,眼看天快黑下来了,不知谁喊了一聲“回家吃饭去喽”,一个个“小泥猴”便迎着晚霞,扛着网兜,举着“战利品”,意犹未尽地散去。

时光真是快啊,这些童趣已是70多年前的事了,但至今我不但记得很清楚,且聊起来仍很兴奋和陶醉,我真想穿越时空,轮回到70年前,再当一回小孩。童年是一首美妙的诗,一幅缤纷的画,一串欢乐的笑声,那些趣事更像一个万花筒,五彩斑斓。

(责编:辛娅)

猜你喜欢
陶然亭窑厂肚皮
咕咕叫的肚皮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
肚皮真会撑破吗
御窑厂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北京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西南口遭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