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乡风文明 推进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塘栖镇充分发挥省级小城市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叠加优势,努力构建“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坚持经济发展与文明创建的协调发展,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城镇魅力日益凸显,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中国枇杷之乡、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名镇、浙江省旅游强镇等诸多荣誉称号。
在这众多荣誉的创建中,乡风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推进小城市建设的外在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支柱,乡风文明从本质上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深化道德建设,提升文明素质,强化乡风文明。一是拓宽基层理论宣讲思路。目前,塘栖镇形成了塘栖书场、余杭方志馆两个主要宣讲点,做到相辅相成、雅俗共赏。同时深入企业、学校、文化礼堂,开设基层理论宣讲点,做到全方位全覆盖;培养特色基层理论宣讲队伍,目前拥有塘栖文化宣讲团、水乡故事宣讲团、微型党课宣讲团三支理论宣讲队伍,面向不同人群进行宣讲;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模式,例如创新了乡村故事会等品牌活动。二是利用文化礼堂这个阵地,认真策划开展“讲文明、树新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目前塘栖镇现有建成文化礼堂9个,2016年合计开展文化活动236场次,其中塘栖村文化礼堂举办的千家宴、千福宴、河西埭村文化礼堂我们的年味节等活动成功吸引浙江新闻、人民网、中新网等主流媒体的眼球。三是积极开展“十万市民学礼仪”“记录身边的文明瞬间”“倡导文明旅游”“最美人物走进最美古镇”“温暖塘栖人物评选”“送新塘栖人回家”等主题精神文明活动,提升群众主题价值观。四是着力推进群众性文体团队建设,出台《塘栖镇各村(社区)宣传思想文化考核实施意见》,要求各村(社区)成立文体活动队伍2支以上,每年开展文体活动不少于8次。目前,塘栖镇现有文体团队34支,总人数达2500多人。现有杭州市星级示范团队2支,区级业余文体团队7支。五是精心策划年味节、枇杷节、开运节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办节水平,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一年四季,季季有节庆”的特色,即春天梅花节、夏天枇杷节、秋天开运节、冬天年味节。2017年的古镇年味节活动登上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先后被40多家媒体转载报道。
塘栖古镇年味节(江南丝语/摄)
创新工作载体,深化文明创建,倡导乡风文明。塘栖镇结合本地实际,创新主题志愿服务、道德模范评比等活动载体,营造全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一是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大力开展以党员志愿者为主、群团志愿者共同参与的主题式志愿服务活动。2016年,共组织开展“叫响我是共产党员”镇区大型广场志愿者活动6次、“爱我母亲河”五水共治志愿服务活动12次、“城市共管日”活动26次,共有12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此外,编写并发行《塘栖镇市民文明礼仪手册》4000册,并由志愿者深入村、社区进行文明礼仪宣讲,形成家喻户晓、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创新先进典型示范引领。通过开展“学习型家庭”“文明示范家庭”“十佳好婆媳”“十佳最美庭院”“十佳创业人才”等评比工作,树立典型,营造争典型、创示范的氛围。在自评自选的基础上推出典型参加上级评选,树立精神学习典范,其中南苑社区老年义工食堂成功入选余杭区第二届道德模范人物。三是创新民主评议渠道。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签订文明协议、推行《村民公约》、《村规民约》大家学等方式,大力宣传文明新风。创造性开展村情直通车、乡贤理事会等民主意见收集通道,拓宽民主评议渠道。同时加大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共建的力度,带动更多的行政村创建区级以上文明村,深化乡风文明实践活动。目前,全镇共有省级文明村(社区)1个、市级文明村(社区)7个,区级文明村(社区)7个。
办好民生实事,树立良好形象,助推乡风文明。以“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为抓手,塑造城乡新面貌,助推乡风文明建设。一是“五水共治”成效显著。以改善水环境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治污、防洪、排涝等工程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1亿元。完善河道日常管理维护,开展河道巡查和重点河道巡查日报工作,落实“河长”责任制,对全镇163公里河道实施长效保洁动态管理。二是“三改一拆”深入推进。五年累计改造旧厂房26.8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居民楼253幢50万平方米,绿化提升1.96万平方米。三是“美丽乡村”打造精品。成功创建“庭院整治”示范村16个,其中市级2个,区级4个;培育美丽乡村3个,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1个。打造“美丽乡村”水韵风情线——塘超小径,成功串联古镇景区和丁山湖湿地,打造特色景观游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