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2017-04-15 10:57:58王云旗张炜熙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1期
关键词:城市化过程发展

王云旗 张炜熙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 300387)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王云旗 张炜熙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 300387)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存在着隐性的逆城市化效应。当逆城市化效应从量变发展到质变的时候,城市的发展将出现逆城市化效应。逆城市化作为城市化过程的逆向系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阻碍城市化的进程,又可以启动城市系统的自我调节恢复功能。本文通过总结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内涵、演进机制、影响因子及其评估深入的探究城市化系统。通过深入了解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揭露其内在运行机制以及演进规律,以便政府及早调整政策方向,来规避逆城市化循环,从而可以有效的减少资源浪费以及缩短城市化进程所需的时间,更快地达到均衡城市化。

城市化;逆城市化;演进机制

一、引言

截止2016年底,中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增长到57.35%,实现巨大的飞跃。快速增长的城市化表明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但是,城市化发展一往无前,也会有波动性逆城市化,如:英国在1960-1970年和1980-1990年分别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美国在1970-1980年出现城市化发展停滞的逆城市化现象;加拿大在1971-1976年出现逆城市化发展。基于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现状,系统的总结众多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深入剖析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内涵、演进规律、影响因素以及综合水平评估,以便全面了解逆城市化。

二、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城市化系统内的负向反馈因子所形成的逆城市化效应开始逐渐显现。负向反馈的作用力作用在城市化总系统之上,使之产生内生性的自我调节效应,减少或抵消城市化系统的内部问题。经过改善后的城市化系统再次向正向发展,直到最终发展到城市化平衡状态。因此,作为整个知识体系的基础,正确地理解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内涵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城市化内涵

从产业分工角度出发,城市化形成于二、三产业脱离第一产业的分离过程。但是“城市化”一词的正式提出要晚于其形成时间。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在其著作《城市化基本理论》中,首先提出urbanization概念。他认为城市化是城市规模和数量的增加,是人口城市集聚过程中演化出的新的空间形态和地理景观。城市化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城市化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对城市化内涵进一步深化诠释。按照学科背景,可以将其划分为人口学派、经济学派、生态学派、地理学派以及综合学派。

①人口学派。该学派主要是以区域人口分布的变化为现实依据。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城市化就是人口在城乡区域的分布的动态变化;罗海平[1]认为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居住在市、镇地区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长的过程。

②经济学派。Ibrahim认为城市化过程是城乡经济异质性结构共同发展的过程;崔裴[2]将城市化定义为以人类经济活动方式演进为本质、以地域分异为表现形式、以人类生活方式改变为结果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③生态学派。1989年,霍华德首次提出“田园城市”理念并且在1919年,他将“田园城市”定义为由城市和乡村组成的新型和谐整体。

④地理学派。山鹿诚次[3]认为城市是地域上各种活动的中枢,城市化就是城市中枢化过程中引起地域和社会变化;陈春林[4]认为城市化是一种特定的地域组织系统演进规律。

⑤综合学派。姚士谋[5]认为城市化是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追求质量为内涵,通过区域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产业升级转型、集约利用与低碳经济以及生态文明来实现全面健康发展之路。

总体来说,城市化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城市化主要分为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态城市化等等。广义上的城市化过程是指在第二、三产业要素向心力的作用下,人地关系发生空间与时间上的转移的过程,即随着时间移动,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二)逆城市化内涵

在上世纪中后期,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先后陆续出现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犯罪增长等问题,致使大城市发展开始迟滞甚至倒退的现象,如:英国、美国以及加拿大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76年美国经济地理学家布赖恩·J·L·贝里敏锐的察觉到这种现象并首先用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来描述这一现象。他认为逆城市化的本质就是城市质量和规模的下降,是人口的逆向集中,是人口分散化过程。国内学者对于逆城市化的研究较晚且研究较少。王永龙[6]认为逆城市化就是乡村人口不愿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其特点是“反城市”,拒绝“城市化”。李振钦[7]认为逆城市化就是人口从城市向乡村转移的定居点变化。随着技术的更新和经济的持续发展,逆城市化的原有理论体系不能与现实情况切合。因此,从逆城市化理论中分化出再城市化或重新城市化(re-urbanization)、区域重组理论、城市扩展理论等理论。在笔者看来,逆城市化是以人为主体,人地关系为客观的关系纽带,个人偏好为内在动力,城市政治、经济、生态、社会以及其他环境的变化为外在动力,中长期背离城市化发展方向的逆向发展过程。城市化就是在第二、三产业要素向心力的作用下,人地关系发生空间与时间上的转移的过程,即随着时间移动,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而逆城市化就是在个人偏好与环境变化(包括城市政治、经济、生态、社会以及其他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要素离心力的作用下,使得人地关系从城市向郊区、小城市或乡村中长期转移的过程。

三、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演进规律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既具有时间属性又具有空间属性。从时间的维度看,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城市化程度低向城市化程度高发展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逆城市化的波动性周期过程,如:根据数据统计,一些欧美的发达国家在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0%—76%,大部分国家的城市发展会表现出逆城市化现象而且这种逆城市化现象往往会持续10—11年。最早注意城市化时间属性的学者是美国地理学家R.M.诺瑟姆(Ray. M.Northam)。他根据各个国家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得出一条平缓的S形曲线。以该曲线为基础,他将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0%<城市化率≤30%)、中期阶段(30%<城市化率≤70%)、后期阶段(70%<城市化率)。以此为基础,诸多学者进一步丰富该理论,如:周毅[8]等引进逆城市化,将城市化进一步划分为:城市化初中期、城市化后期以及反城市化。除了上述的划分方法外,山田浩之从空间的角度将大都市的城市化演进进程划分为:初期城市化、郊外化、逆城市化以及再城市化四个阶段。该种分类方法衡量标准定位于人地关系的空间转移,即从事经济活动群体的人流走向。此外,逆城市化往往作为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往往被人们忽略其内部的演进过程。它的演进过程主要如下:逆城市化萌芽期、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作为一对相对发展的逆过程。彼此是互相交织,密不可分的。当城市化效应大于逆城市化效应时,城市则表现为正向城市发展。当逆城市化效应大于城市化效应时,则城市表现为衰落发展或逆城市化发展。总之,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合成的总城市化路径为初级城市化→大都市化(凝聚型郊区化)→逆城市化(离散型郊区化→卫星城市化→城市群化)→再城市化→均衡城市化。该路径只是对于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高度概括,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要经历该路径的所有环节。

四、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及评估

城市化作为一个大系统,它有诸多部分构成,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和两个循环。三个系统分别为城市化正向系统、半城市化(季节性城市化)系统以及逆城市化系统。两个循环分比为半城市化循环(小周期城市化循环)和逆城市化循环(大周期城市化循环)。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着眼于逆城市化循环。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是一对具有负相关关系的系统。当一些因子对城市化起正向作用时,那么逆城市化往往会受到抑制。当一些因子对城市化起负向作用时,那么逆城市化往往会受到促进。目前,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以及外在限制,选定不同的评估因子来研究城市化。Paul.L.Knox将城市化看做系统运行的核心单元,以系统运行时间的角度看待城市化与诸多因子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理清城市化系统运行脉络。当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影响城市化因素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土地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生态城市化。

依据以上的因子划分方法,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量化城市化进程。目前从时间的维度研究城市化的发展时,最为常用的一种衡量指标就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这种方法也是行政部门计算城市化率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城市化程度存在很大的缺陷。该数据仅仅反映了人口城市化,并不能涵盖城市化的其他内容,如:土地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等。目前在学术界被大家较为认可的一种城市化率的计算方法就是拓展熵值法。运用该方法可以较为全面的涵盖城市化的方方面面,使得城市化更具有科学性。但是该方法也存在缺陷,如:由于使用的数据量大,源自于数据方面的误差就被被成倍放大化等。该种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指标选取的客观性和降低人为的主观性。在研究城市化率的实证方面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DEA方法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DEA方法主要是从城市化系统的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和评价的角度着手。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主要是从要素生产均衡的角度出发,探索区域城市化程度均衡点。在理论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借助前沿分析法。前沿分析法中的参数分析法是城市化率理论研究中运用较为频繁的方法。

五、结语

本文通过汇总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研究成果,系统地总结了该领域的知识脉络。城市化就是在第二、三产业要素向心力的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地关系从乡村或郊区向城市转移的空间与时间过程。逆城市化则是城市化的附属过程,是一个中长期的逆过程。逆城市化是在个人偏好与环境变化(包括城市政治、经济、生态、社会以及其他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要素离心力的作用下,使得人地关系从城市向郊区或乡村中长期转移的过程。在整个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作用动力是个人偏好,外在作用动力是要素向心力或要素离心力。在内外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化经过初级城市化→大都市化(凝聚型郊区化)→逆城市化(离散型郊区化→卫星城市化→城市群化)→再城市化,最终发展到了均衡城市化,达到了理想的城市化程度。

[1]罗海平.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与城镇发展比较研究[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2]崔裴,李慧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两种模式[J].城市问题.2012

[3]山鹿诚次.城市地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4]陈春林.地理学视角下的我国城市化理论构架与实证探究——以吉林省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姚士谋,张平宇,余成,李广宇,王成.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

[6]王永龙.“逆城镇化”的内涵、影响及应对之策[J].经济众说.2011

[7]李振钦.民族地区“中国式”逆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J].区域经济.2016

[8]周毅,李京文.城市化发展阶段、规律和模式及趋势[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

天津市哲学社科重点项目TJYY15-002,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基金201409345004

王云旗(1990-),男,汉,河北,在读硕士,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张炜熙(1973-),江苏江阴人,教授,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大学管理经济学部博士后,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城市化过程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54:58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30:08
圆满的过程
商业评论(2014年11期)2015-02-28 04:35:20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