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振兴
擦亮全面振兴发展的佳木斯名片
■ 佳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佳木斯市委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及在佳木斯市视察时的重要指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领会新要求、掌握新方法、落实新路径,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工作的根本遵循,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努力方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展,为实现全面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佳木斯市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深化市情认识、厚植优势、深挖潜力、补齐短板,努力探索符合佳木斯实际的全面振兴发展之路。
实施农业转型升级工程,实现农业富民。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统筹推进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争做农业现代化排头兵。截至目前,佳木斯市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农户超过10万户,流转土地面积占佳木斯市集体耕地面积的42.6%,综合农机化程度达到95%,建设“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110处,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6个,面积840万亩。加快一二三产融合,推动设施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2元,比2012年增加4881元。
实施工业扩量升级工程,实现工业强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政策机遇,做好“三篇大文章”,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全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批“老字号”企业通过扩产改造和引联合作重新焕发生机,一批投资几十亿、上百亿元的重大“原字号”项目快速推进,一批技术水平在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新字号”企业蓬勃兴起。
实施服务业优化升级工程,实现城市提档。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建设面向东北亚的区域中心城市。一批大型商贸项目相继落户佳木斯,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专业化程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新商圈正在形成。深度融合黑龙江省东部及俄远东地区的旅游资源,培育打造生态农业游、华夏东极游、三江冰雪游、俄罗斯远东边境游等精品旅游线路,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正在逐步成为金山银山。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实施对俄经贸合作升级工程,实现开放兴市。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牢牢把握中俄同江跨江铁路大桥建设和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机遇,树立区域经济一体化思想,完善口岸综合功能,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探索建立中俄跨桥经济特区,加快建设布局合理、链条清晰、功能完善、内外联通的开放园区体系。
佳木斯市把改革作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突出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期盼,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释放发展潜力、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先手棋”,坚持“放管服”三管齐下,全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公布了行政权力清单,参考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推行了行政职权运行流程标准化建设;组建佳木斯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了审批事项统一进场、现场办结。佳木斯市人社局办理企业职工退休审核流程由12个环节30个步骤减少为3个环节6个步骤,办理周期由原来的至少60天缩短到20分钟。
在全省率先推进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着眼于下移管理重心、便民利民,将佳木斯市区原有230个社区居委会重新调整设置为74个新型社区,撤销了街道办事处,实行区、社区两级管理模式,推行社区扁平化管理和网格化服务,打造了15分钟便民服务圈。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以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为突破口,佳木斯市完成了京剧团、歌舞团、话剧团、评剧团“四团合一”,组建了新的演艺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文艺院团发展重现生机。同时,现代农业、生态文明、民主法制、党的建设、纪律检查等各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佳木斯市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在同步小康进程中掉队。着眼于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均衡发展,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的原则,落实兴边富民行动等少数民族发展项目17项,加快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种养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了少数民族群众基础性收入。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民族地区脱贫的重要引擎,创建了街津口国家级赫哲文化产业示范区,打造了“追随总书记脚步,赫乡民俗体验游”和“踏察生态八岔岛,湿地游江、滩地渔猎体验游”两条线路,敖其镇赫哲村、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星火朝鲜族乡中星村、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6年6月份以来,仅八岔村接待游客就已超过1.8万人次,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推动民族地区脱贫的支柱产业。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伊玛堪”说唱艺术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岔“赫哲族渔猎文化节”等节庆活动蓬勃开展,赫哲族原创舞蹈诗《乌苏里传歌》代表黑龙江省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民族文化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得到传承与发展。
佳木斯市坚持民生至上,着力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努力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严格按照“五个一批”的路径、“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以及“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7.8万人,计划到2018年底,农村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现有贫困县全部摘帽。突出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五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621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3.4%。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政策打捆和资金打捆,共出台各项扶持政策158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45亿元,建设创业孵化器21个,创业带动就业9.4万人次。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义务教育全面实行阳光招生、阳光分班,全部取消农村学校小火炉供暖,在全省率先实行新农合异地就医即时结报,“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市级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以“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为代表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面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市级统筹。
佳木斯市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把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使党始终成为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大党员在思想、作风、党性上集中“补钙”“加油”。严守政治纪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着力强化“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确保中央和省委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严格按照“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着力构建全市统考、分层实施、全面覆盖、步调一致的“大考评”工作格局,使业绩优者有动力、业绩庸者有压力,形成了担当落实的良好工作氛围。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率先在全省成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工委和社会组织党工委,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改进作风,持续纠正“四风”,从严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政治生态持续向好。扎实开展作风整顿,引导干部坚持问题导向,争做“三个好把式”,树立“五个好作风”,努力形成奋发图强、干事创业的新风正气。
责任编辑/杜金莹dujinyi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