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棕
(连城县朋口中心小学,福建连城366211)
营造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感
王华棕
(连城县朋口中心小学,福建连城366211)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符号感十分关键,却又是比较抽象的,是小学生比较欠缺的。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符号感,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符号,形成符号意识。
生活化;小学数学;符号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有一项要求是使学生能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学生符号感和符号意识的形成是十分关键的,而它恰恰又是小学生最为欠缺的。为此,文章将从为学生营造生活化情境、利用生活中符号的迁移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三个方面对小学生数学符号感的培养展开研究。
如果教师仅仅是直接告诉学生符号的正确运用方法和符号的价值,那么小学生很难真正记住。如果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化的情境,在情境中对学生进行符号感的培养,那么则会事半功倍。比如,在教学正负数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正负数所表示的内容,以及学会运用负数的符号,教师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他设计了一个公交车行驶的课件。第一张图片中,公交车内有3位乘客,第二张图片中,公交车内下去1位乘客,上来2位乘客。第三张图片中,公交车内下去2位乘客,上来3位乘客。第四张图片中,公交车内下去1位乘客,上来4位乘客。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这几张图片,表示上车与下车的乘客。在记录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也有的学生用语言文字记录,还有的学生直接用数来记录,教师将其进行归纳,即“难以区分表达意义的数据记录法”“文字叙述的记录法”“表示相反意义的图标法”及“用正负号表示的符号记录法”。四张图播放结束后,通过展示,学生对不同的记录方式进行融合与比较,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同时对用数字符号表达信息的简捷性有了不同的体验。同理,教师也可以用类似的生活化的素材(比如“足球比赛”“转学情况”“账目结算”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多加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符号感。
数学本身符号性较强,而且具有很高的抽象性,一些重难点小学生很难理解。但是生活中有很多的现象都是可以拿到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符号感训练的。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符号的迁移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可以有效解决数学的符号性和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具体性的矛盾。
比如,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时候,对于“a+b=b+a”,小学生有可能会感觉到难以理解。为此,教师可以拿两只苹果和两只梨子举例:小明买了一只苹果和一只梨子,小强买了一只梨子和一只苹果,所以他们二人手中的水果是一样多的。用等式来表示就是:一只苹果+一只梨子=一只梨子+一只苹果。学生很快便理解了这一定律。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比如还有的学生想到了△+○=○+△、□+☆=☆+□。理解到这一点,再将其迁移到“a+b=b+a”,学生就能比较容易理解了。教师组织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符号来表示加法运算定律,然后迁移到数字上,再迁移到字母上,就会很快使学生理解。在学生理解之后,教师继续让学生举例,学生想到了很多例子:
18+29=29+18
33+62=62+33
58+90=90+58
……
学生举例之后,教师询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学生回答:“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快便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同时也对符号有了更多认识。这是一个由生活问题引发的从具体到抽象的符号迁移的过程,是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能够使小学生感受到符号的意义,感受到符号的美,也了解了符号的通用性,强化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前文中,笔者分析了利用生活中符号的迁移培养学生符号感,但是符号感的培养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学会用书本上固定的方式去表达大家所发现的规律及数量关系上。教师更多地应该提出问题,尤其是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更明确数量关系与变化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比如,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星期天,我们一行14个小伙伴一起去公园里划船。一条船最多只能坐4个人,那么我们需要几条船呢?”
问题提出之后,学生群策群力,试图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有的学生在纸上画了4条竖线,画完之后将它们圈起来,继续画4条竖线,继续圈起来。也有的学生用圆片表示小船,用小棒表示人,在操作中获得了答案。不同的操作方式,都利用了符号这一载体,将人船关系具象化,得到了正确答案。不得不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符号意识得到了发展,思维也得到了开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
培养小学生符号感是比较容易被教师忽略的一项内容,也是难度比较大的。其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关注学生符号感的培养,多途径培养学生符号意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逐渐转化为抽象,更好地学习数学。
[1]罗洁清.符号的本质及其对人类的意义——对卡西尔《人论》的解读[J].百色学院学报,2009(2).
[2]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策略之二数学符号感的认识及其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2007(31).
[3]张建敏.例谈课堂教学中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J].中国数学教育,2013(9).
(责任编辑: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