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运用激励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7-04-15 13:19王惠清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素养语文

王惠清

(连江县琯头中心小学,福建连江350500)

有效运用激励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王惠清

(连江县琯头中心小学,福建连江350500)

语文教育实质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教师的呵护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作用。呵护不是简单的迁就,应关注学生的发展,构建新型活跃的课堂,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促进语文素养的养成。

呵护学生;语文素养;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该如何呵护学生,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展示自我,从而发展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笔者从关爱学生、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等方面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体会。

一、坚持激励手段,保护学生自尊

1.发挥鼓励性评价作用。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的质量,教师的一言一行、道德品质、行为习惯都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也是思想品格上的引路人,不能把成绩的差异作为直接判定学生好坏的依据。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往会因老师的一句夸奖,学习兴趣倍增,成绩突飞猛进。

笔者班上的一名小男生,对学习不够专心、注意力集中、作业马虎。教师的提醒、示意、警告,甚至批评,都收效甚微,弄得教师和家长都无计可施,只好听之任之。有一次,讲台上现场批改作业,发现小家伙的字迹工整多了,为了鼓励他,笔者就给了个最高奖赏,画上5颗星。结果该生欢呼雀跃地走下讲台。出乎意料的是,从那天之后,这个学生的作业有了很大的变化,每次都很认真地书写。家长反馈说,最近,学生回家做作业可专心了,不用家长监督,自觉地完成,还把作业给家长检查,看看哪儿没写好,嘴里还叨念着:每天都要争取得到5颗星!教师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大的激励这名学生后来学习进步很快。

教师要学会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如能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支持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自信增强,对语文学科的魅力就会充满向往,并绽放无限的光芒。

2.关爱学生是教与学的前奏。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师,除了具备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具有语文专业理论修养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要守得住“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孤独和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当好教师最基本的条件。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爱。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对“后进生”要倾注更多,更细腻、更宽容、更博大的爱。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材,都有用武之地。

开学一段时间了,笔者发现班上的学生李某,家庭作业几乎都没有完成,于是就决定去家访一趟。这学生带着笔者走了30分钟,却还是找不到自己的家。原来这学生的家就在学校的附近,因为害怕教师到他家,不敢带老师回家。当笔者与孩子的家长接上电话,找到他家后,才知道他是单亲家庭,妈妈出外打工,是寄在外公家。于是告诫自己不能冲动,要讲究教育方法。就从询问他外公的病情入手,耐心、温和地与他交谈,渐渐地走入他的心灵,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过了几天,学生很高兴地跑来告诉教师,外公明天可以出院了。笔者借机教育这位学生:“身体又不好,不要再让外公操心,要用功学习。”这位孩子后来成为班级各方面都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

二、关注过程发展,培养学生能力

1.开展活动,鼓励创新。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差异,成绩的好坏不能成为直接判定学生好坏的依据,学生在学校期间除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外,还应该注重德、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应积极开展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例如“趣味运动会”“班级画展”“歌咏比赛”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各方面均衡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小学语文是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教育,呵护小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是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灵性的起点,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2.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时间机会无处不在。”语文是生活的工具,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教学只有走进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上册有个口语交际“秋游”。教学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哪儿郊游?说说去干什么,你有什么想法与打算?再与同学商量要做哪些准备。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各抒己见,精彩纷呈,再通过探讨、梳理、归纳出可行性的方案。最后提醒学生要用心体会,感受这次的郊游活动。在学生郊游结束之后,再让他们说说这次郊游的收获,展示自己的作品。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是大语文观的终极目标。

三、尊重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

1.坚持分层次教与学。宋儒程颐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由此可见,因材施教原则古来有之。每个学生不同的遗传因素,会导致先天言语资质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每个学生言语的学习和发展,甚至未来人生走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出发,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对每一个学生的言语天性有所了解;区别对待,而不是“一刀切”。

曾有个学生,一年级下学期刚转学来本班,对于一年级上册的知识几乎为零,特别是拼音的认识与拼读更是一无所知。从家长口中了解到,学生小时候经常生病,与其他正常学生相比语言发展相对迟缓,因此学习有很大的困难。了解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后,笔者针对该生特殊情况,教学中采取特殊方法对待。刚开始时,课堂上,认读简单拼音字母时就请学生来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纠正、练习,学生对拼音字母有了一些初步印象,接着,安排课间辅导,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认读,强化记忆。随着时间的渐渐流逝,学生学会了拼读一个又一个音节了,这就是质的飞跃。由于这个学生的情况特殊,对于这个学生的要求与其他孩子的要求完全不能一致,这就是个体的差异,需要因材施教。教学中认识实际个人言语资质和潜能发展上的差异,对语文教学至关重要,对学生未来语言的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2.培养协助探究精神。特级教师林莘老师倡导、践行的“学习共同体”学习方式,就是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展现。探究学习是学生在教学情境下的积极的认知活动,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找出答案。

在《花婆婆故事》这一绘本丛书的教学中,林莘老师在朗读完某个小节后,让学生想象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各自发挥想象,然后小声地与同桌展开交流,讨论……在两人一组的学习共同体中,每个学生都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不再是几个优生的专场秀。根据梅洛·庞帝知觉优先性、互为主体性、共社群性理论,学习共同体中的协同学习,是符合学生天性的一种学习方式。

阅读理解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教学中,“这条小鱼在乎!”这句话的朗读。有的孩子读“这条,小鱼在乎!”强调的是手里的这条小鱼;有的读“这条小鱼,在乎!”强调的是小鱼在乎自己的生命。学生关注点不同,朗读的停顿、重音也有所不同,教师不应要求千篇一律,以自己的理解、分析,来代替给学生自主学习与体验。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2]林莘.“学习共同体”:撬动教与学的翻转[J].小学语文教师,2016(3).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