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测试命题选文宜用“原生态”文本
——兼与滕衍平老师商榷

2017-04-15 13:19钟喜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塑胶跑道原生态命题

钟喜平

(诏安县实验小学,福建诏安363500)

阅读测试命题选文宜用“原生态”文本
——兼与滕衍平老师商榷

钟喜平

(诏安县实验小学,福建诏安363500)

阅读测试指向阅读素养的培养,阅读素养培养有其社会性,这就要求阅读测试命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阅读情境。学生平时生活中可能和必须的所见文章,比专门为测试而写的、而改的文本材料更真实反映学生正在进行的阅读活动,阅读测试选文就必须保持“原生态”。摒弃传统错误观念,选文用“原生态”文本是可行的。

阅读测试;命题选文;“原生态”文本

近读江苏省特级教师滕衍平老师发表在《小学教学设计》2016年第10期上的《阅读理解题目的选文与设计》,笔者倍感亲切。该文认为“选择适切的阅读材料是设计阅读理解题目的第一步”,并对“适切的阅读材料”进行准确、鲜明的界定——“内容适宜”“篇幅适合”;而且还以具体例子阐明了对“不适切”材料通过增、删、改、调等方法进行修改和完善的观点。滕衍平老师的这种经验具有相当普遍性,是哪一级、哪一类型测试命题广泛存在的现象。命题教师每选择一篇阅读测试文本,在主题、内容等方面符合要求的前提下,总会对其进行“精雕细琢”,甚至不惜把原文本改得面目全非,以期满足设题需要。

然而,其“对文本适度加工”,把选文通过增、删、改、调等方法,改成“一篇内容、篇幅适切的文本”,使其达到“适切”要求的指导意见,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当前国际阅读素养评价两大权威项目“PISA”和“PIRLS”对阅读测试文本的选择方面都有比较明确的要求。“为了达到近似真实阅读经历的评价目标,呈现给学生的阅读文章和在线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是学生平时经历过的文章,能反映学生在校内外真实的阅读经历”。这些诸如杂志、报纸、网络、著作等学生平时生活中可能和必须的所见文章,比专门为测试而写的、而改的文本材料更真实反映学生正在进行的阅读活动。基于此,笔者认为,阅读测试命题的选文必须保持“原生态”,不宜进行“精加工”;而且,只要努力,找到适宜的“原生态”文本进行阅读测试命题是可行的。

一、选文用“原生态”文本是必须的

1.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需要

阅读测试其一功能是通过检测活动,诊断、反馈学生阅读水平,测出学生的阅读素养,其目标同样指向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PISA”对阅读素养定义为“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发展潜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可见,阅读是一项社会活动,阅读素养有着明显的社会参与功能。“PIRLS”则特别强调阅读行为发生的不同情境。阅读素养培养既是学生学习语文所需要的,更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因此,阅读素养培养更侧重于学生现实生活情境中运用书面有价值语言形式的能力,阅读测试活动也就应该创设出真实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实际任务的言语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所必需的阅读素养,体现其社会性,给学生阅读行为创设一个真实的阅读情境,阅读测试命题的选文同样必须具有真实社会性的“原生态”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在评价建议中,从培养学生阅读素养需要的角度,强调必须考查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大家普遍认为,阅读测试行为过程中,学生就命题者已经固定好的材料进行阅读,根本就没有选择阅读材料的机会,选择阅读材料能力的培养只能是平时阅读实践中进行。其实不然,阅读测试过程也是诸多阅读行为发生的不同情境之一。阅读测试过程中的阅读,与学生娱乐、学习、工作等真实的阅读情境,共同构成学生阅读情境的总和。另外,好的阅读材料总会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价值引领,哪怕是在阅读测试情境下的阅读,适切、生动、真实的阅读测试材料,也会提升学生在其他生活情境中进行阅读的积极性。阅读了经过命题教师精雕细琢后的文本,只会让学生在测试后的社会生活中,面对“原生态”文本无所适从而无法选择。

2.面对生活真实的阅读情境使然

阅读测试情境中的阅读既然是学生诸多阅读情境之一,理所当然地着眼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也就天经地义地必须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也就必须努力实现阅读情境材料的生活真实性。社会生活中的阅读,怎么会有人把现实文本通过“增、删、改、调”后,形成所谓的“适切”材料递交给读者阅读呢?正如众人所知,塑胶跑道更适宜学生跑步,现在有条件的学校都建设塑胶跑道。如果没条件建设塑胶跑道的学校,是不是就不要学生跑步了呢?还是一夜之间就通过所谓的“增、删、改、调”方法把所有学校的塑胶跑道都建成。显然这是不现实的,没有塑胶跑道的学校,学生也得跑步;就算有塑胶跑道的学校的学生,也不能只要不是塑胶跑道就不会奔跑吧!换言之,阅读测试命题选择文本必须源于生活,真实自然,还原学生诸多阅读情境之一,才更接近学生现实的生活。

滕衍平老师在《阅读理解题目的选文与设计》文中所述,阅读测试命题过程中对阅读文本材料进行“增、删、改、调”之目的,无非是“适宜儿童阅读”。然而,“适宜儿童阅读”并非阅读测试的目的,阅读测试目的还在于区分出学生在诸多阅读能力中某方面能力所处的层级。某些所谓的“不适宜”的内容,例如该文所指的“将文本中学生不熟悉的词汇”,保留之,也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要么平时积累,要么通过联系上下文,要么联系生活实践经验……这样,就能够区分出学生理解词语能力的高低了。现实生活中的阅读不也是这样的吗?学生生活情境中的阅读材料,总是存在诸多的“不熟悉的词汇”,有谁去替他们把这些词语改掉呢?

二、选文用“原生态”文本是可行的

阅读测试命题过程中对阅读文本进行“增、删、改、调”,体现出命题教师的良苦用心,也是大多数命题教师普遍采用的方法,而且形成理所当然的认识:如果不进行适度的加工,就找不到阅读测试命题适切的文本。那么,阅读测试文本保留“原生态”可行吗?能找到阅读测试命题适切的“原生态”文本吗?只要命题教师做到以下几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1.拓宽选择渠道

适合学生阅读并作为阅读测试命题的“适切”文本选择面非常之广。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平时阅读的途径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著作、报纸、杂志,特别是电子阅读更是学生阅读的广阔平台。只要命题教师多加留心,一定可以找到适合命题需要的适切文本。

2.优化服务措施

许多接近“适切”要求的文本,只要以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完全可以服务检测需要,命题教师却往往以习惯性思维加以否定。例如,文本中的一些生字词学生不容易理解,又不可能带工具书进行查阅,教师可以对其加以注音并注释,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这样,“原生态”文本加上相应的注音、注释等服务内容,也就成为阅读测试的适切文本了。

3.准确估计学情

学生在平时大量、广泛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众多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经验,积累和掌握的阅读知识可以为读懂文本服务。如鲁迅作品中的许多文句,从现代汉语的角度上看是不规范的,但编者也没有进行“增、删、改、调”,学生依然可以读通、读懂;小学古诗词、简短文言文阅读经常遇到的通假字,学生也大都可以通过之前的阅读经验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4.全面读透选文

阅读测试命题过程中,命题教师喜欢对原文本“增、删、改、调”,还有命题教师没有全面读透选文的问题。命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点、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同,每一篇文本的设题点也就不同,如果那些极少数的“不适切”内容在所需的设题点之外,也并不影响学生阅读和准确答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阅读测试命题在文本材料的选择方面,保持“原生态”应该作为一个基本要求坚决贯彻落实。而且,命题教师只要更新观念,通过不懈的努力,找到适宜的阅读测试命题“原生态”文本材料就不再困难。

[1]滕衍平.阅读理解题目的选文与设计[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6(10).

[2]张所帅,黄志军.“PIRLS”阅读素养评价新动向[J].语文建设,2016(5).

[3]陆璟.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曹宝龙.PISA的学科素养定义的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3(7).

(责任编辑:左小文)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义务教育语文第三学段阅读测试命题的问题研究”(项目编号:FJJK15-233)。

猜你喜欢
塑胶跑道原生态命题
聚氨酯橡胶合成材料塑胶跑道的耐老化性能分析
塑胶跑道典型项目的检测分析
原生态静宁苹果
中小学塑胶跑道“新国标”立项公示
塑胶跑道真的有毒吗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