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为滋养以未来为指引

2017-04-15 10:51庆年
复旦教育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泡菜工科特色

庆年

·评论·

以传统为滋养以未来为指引

庆年

丁酉春节,感到特别开心,因为收到两份意外的“礼物”。除夕前,加拿大约克大学查强老师发来与清华大学教授合写的文章《是否存在另一个大学模式?——关于中国大学模式的讨论》。元宵刚过,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李军老师发来所著文《教师教育的中国模式——引领全球改革的经验与启示》。两篇文章都在境外用英文出版过,作者都认为有必要译成中文在中国再次发表。而且,两篇文章内容都涉及“中国模式”,查强老师、李军老师又都是从中国内地走出去、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学术有成的教育学者。拜读之后,不禁浮想联翩。

为什么会是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是,因为跳出去,才能够“将中国大学模式的叙事放在更为宏大的全球化框架之中”去观察分析。也许不是,因为在现实的语境中,我们很多人已经形成以西方为标尺的思维,以至于一叶障目,看不清自己的特质。有一件事引起的反响是耐人寻味的。上海市中学生连续两次在经合组织举行的PISA测试中取得第一后,很多人开始为中国教育模式大唱赞歌。尤其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率团来沪取经,并且决定半数小学采用中国的数学教学方法,有人觉得“填鸭式教育也有高人之处”。然而,在PISA 2015测试中,我国北上苏广4省(市)参加,总分仅名列第十,又有人回到从前的老调——“咱们原来还是不如人”。不管哪种说法,思维的共同点是,对中国教育模式缺乏基本的自觉。高等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在我们讨论中国高等教育模式、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特色的时候,判断的主要尺度是什么?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学界谈论中国教育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应当说已经有些时候了。中国模式有哪些特点,究竟怎样才能成就中国特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两篇文章在讨论中国模式的时候,都提到了一个共同因素,即与儒家思想的关联性。无论他们的观点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都认为民族文化是更为深层的东西,传统是构建中国模式、形成中国特色的重要资源。这一见解颇有见地。的确,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缺乏足够的重视,“文革”对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弃如敝屐,遗风流毒至今还在产生影响。中国教育模式也好,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也好,一定根基于教育文化的民族自觉,而这种自觉又根源于教育文化的自信。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缺乏最基本的自信、最基本的尊重,教育文化的自觉和教育模式、教育制度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言至于此,忽然想起做四川泡菜。懂行的人知道,要做出好味道的四川泡菜,除了器具、投料、操作等必须符合要求外,还有一个关键性要素,即要兑上一定量的泡菜老卤。如果没有老卤,泡菜尽管也能做成,但是就出不来好味道了。教育传统资源的文化价值就如这四川泡菜的老卤,没有它,就成就不了中国教育模式、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好味道”。

传统是我们的滋养,未来则是我们的指引。中国教育模式、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一定是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的。我们需要回应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求,回应风云激荡的世界呼唤。现代性的要义在于,不断接受时代的挑战,并彰显主体的精神追求。教育发展创新和教育特色锤炼是一体两面,相互依存。面向未来的创新,正是铸就中国特色的熔炉。本期我们刊登了一篇新工科研讨会综述和《“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我们期待“新工科”不仅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动力,而且也为中国教育模式、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新动力。

猜你喜欢
泡菜工科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雪花泡菜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我只是想吃一碗泡菜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