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园
(中共南平市委党校 基层指导处, 福建 南平,353000)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的供给思想
程立园
(中共南平市委党校 基层指导处, 福建 南平,353000)
马克思的供给思想贯穿于《资本论》全书。《资本论》第一卷包括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三部分内容。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供给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并论述了货币供给;剩余价值生产理论阐述了劳动力供给,并揭示了资本主义供给过剩的必然性;资本积累理论论述了资本供给,阐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资本论;供给思想
2015年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下简称供给侧改革),自此学界掀起了供给侧改革的研究热潮;同时,又提出“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供给思想。但由于马克思对供给的分析分散于《资本论》各章节中,没有专门的章节讨论,在供给侧改革的概念被提出来之前,对《资本论》中供给思想的研究并未引起重视,相关文献较少。为数不多的文献也大多是将供求同时纳入分析,缺乏专门针对马克思供给思想的研究。《资本论》共有三卷,分别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马克思的供给思想贯穿于《资本论》全书。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资本论》研究的起点,本文仅探讨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即《资本论》第一卷中的供给思想,以期抛砖引玉。
《资本论》第一卷包括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三部分内容,劳动价值理论是前提和基础,也是《资本论》全部理论的前提和基础[1]143。马克思直到《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才明确提出供给的定义,认为供给是“处在市场上的产品,或者能提供给市场的产品”,并且是“只考虑每个产业部门的年再生产总量”“它们不仅是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这个商品量还有一定的市场价值”[2]。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上述定义根源于劳动价值理论,是从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上抽象出供给的含义的。
(一)供给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商品具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即物的有用性,是一种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一种社会属性。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3]54,如空气、雨水等自然物;或是农民自给自足生产的农产品等,这些物是产品而不是商品。由于这些自然物或产品不用于市场交换,也就不是供给。商品的二因素决定了供给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占有者的商品对他本人来说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必须将商品拿到市场上交换[3]104,商品占有者被迫将其占有的商品提供给市场进行交换,进而形成了市场上的供给。这包含了三层含义。其一,使用价值构成了供给的自然物质基础,有效的供给必须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与西方经济学中的有效供给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的供给是从商品的有用性来界定的,而西方经济学是从商品的生产者角度出发,认为有效供给是市场在某种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的意愿和能力。其二,市场是供给的实现平台,供给是通过市场上的交换行为实现的。其三,供给可以在量上进行衡量和加总。
(二)供给的表现形式
供给一方面作为物的有用性表现为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表现为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4]34,故此,表现为使用价值的供给也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需要研究的是表现为价值的供给。马克思指出,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出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出价值。价值由耗费在商品生产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时间决定,并且这个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例关系,劳动生产力越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包括:工人劳动熟练程度、科技水平、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等[3]53。表现为价值的供给在量上可以衡量,供给量的多少也就由凝结在商品生产中无差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供给量越少。马克思还指出,商品内部的价值需要依靠价格来表现,即“价值量转化为价格”,价格与价值量有可能发生背离,即价格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价值,这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4]132-133。据此,表现为价值的供给也就由价格体现出来,供给也就受到价值规律的约束。具体来说,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则供给会增加,反之会减少。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进而调节整个社会各种商品的供给。马克思对于供给的分析与西方经济学也是有着显著不同的:马克思认为,供给量的多少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西方经济学认为供给量主要是由商品价格决定的,价格越高供给越大;马克思认为价值规律会自发调节社会生产,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供求关系引起的价格变动会调节社会生产。而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通过论述劳动价值理论,透过了经济现象,剖析了隐藏在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从而为其供给思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货币供给
马克思是在阐述货币的职能时提出货币供给理论的。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当货币履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货币的总供给应等于商品价格总额,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供给=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某段时期内货币供给由商品价格、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者共同作用来决定,与商品价格和商品数量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因此,货币的总供给就有了一个规模约束,当货币的供给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就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是通货紧缩。马克思的适度货币供给理论为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中的供给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供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要前提
资本家要进行生产,获取剩余价值,货币就必须转化为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必须在市场上找到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是价值的源泉,具有价值增殖的特性,这就是劳动力商品,劳动力的供给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需要。同时,劳动力所有者拥有人身自由,但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自由得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获得生存和生活资料,劳动力的供给成为劳动力所有者的现实需要。
2.劳动力供给量的计算和衡量
劳动力总供给=劳动力所有者的供给数量*单位劳动力的工作日长度。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所有者的供给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劳动力总供给主要取决于单位劳动力的工作日长度。马克思对工作日长度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分析。首先,工作日由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组成,资本家要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必然要尽可能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长度有一个最低限度和一个最高限度,“必要劳动始终只能是工人工作的一部分”[3]268,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最低限度,工作日有一个最高限度,不能超出这个界限,“这个最高界限取决于两点”[3]269,即劳动力的身体界限和社会道德界限。资本家对于工作日长度的最高界限并非由于其善心,而是基于其自身利益,因为如果过分延长工作日,必然会缩短工人寿命,“缩短他们的劳动力发挥作用的时间,在劳动力的再生产上就要花更多的费用”[3]269。
3.分工和机器大工业要求劳动力供给专业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早期,对劳动力的使用仅体现在量的扩大上。但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对劳动力生产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劳动力掌握某一门专门技术、熟悉某一道或几道工序、熟练运用劳动工具或机械,劳动力的供给出现了专业化趋势。
(二)资本主义商品供给过剩成为必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没有明确提出供给过剩,他提出的是生产过剩的概念。由于马克思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故而所谓生产过剩,其实质就是供给过剩。在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中,马克思的供给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于供给过剩的必然性的研究中。
1.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供给过剩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还创造出了新价值,除了补偿劳动力价值外,还为资本家提供了一个价值增殖额,这个价值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正是由于全部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所获得的工资只能用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本身,相对于社会的供给而言,需求严重不足,由此导致资本主义供给过剩成为必然。
2.剩余价值生产加剧了资本主义供给过剩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实质上是对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实现形式有三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延长工作日的方法,迫使工人超过必要劳动时间工作;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劳动力价值的下降,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等,提高企业劳动生产力,进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形成一个差额。上述三种形式都会造成供给增加并最终导致供给过剩。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会增加资本主义供给
一方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会增加工人的劳动时间,使得产出即供给增加;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是对剩余劳动的吮吸,“通过延长工作日,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正常的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3]307,结果就是,对商品的需求也随之萎缩,造成资本主义供给过剩。
(2)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加剧了资本主义供给过剩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简单协作阶段、工场手工业阶段和机器大工业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产出和供给也随之增加,增加的幅度超过了社会的需求,从而形成供给过剩。特别是在机器大工业阶段,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供给增加幅度惊人,同时新的产业和部门不断出现,新产品也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使用机器生产,很多工人被机器代替或排挤,“机器不仅在采用它的生产部门,而且还在没有采用它的生产部门把工人抛向街头”[3]507,同时妇女和童工被大量使用,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和贫困,制约和减少了消费和需求,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的供给过剩。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分析了资本的积累过程,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必然贫困,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重点研究的就是资本的积累,包括资本的来源、资本的使用及其后果等,其实质就是讨论资本的供给问题。
(一)资本供给
1.资本的来源。资本来源有两种途径: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式确立以前,资本家运用暴力手段如圈地运动等剥夺小生产者并使之转化为雇佣工人,同时从国外掠夺大量货币财富,使得社会财富快速在少数资本家手中集中,从而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供给提供了资金来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资本积累成为资本供给的来源。在简单再生产阶段,资本家将其占有的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在原有的生产规模上重复生产,因此,资本规模不能有效扩大,无法提供资本供给;在扩大再生产阶段,资本家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再转化为资本,使得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这也被称为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累就可实现资本的供给。资本积累和资本供给的多少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力、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差额的扩大以及预付资本的量,这些因素与资本积累和资本供给量成正比例关系。
2.资本的使用及其后果。通过资本积累形成的资本供给被资本家用于生产过程,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马克思也因此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由此提出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认为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作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供给增加,必然会有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转化为可变资本或追加的劳动基金,发展到最后,资本的供给会超过工人的供给,工资就会提高[3]708,这种情况会蒙蔽人们,掩盖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事实。与此同时,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和外在的竞争压力,迫使其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1]210。资本家采用新的技术设备,在总的资本供给中,用于购买不变资本的比重相对加快,使得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部分比例会相对减少,对工人的需求数量相对于资本而言减少。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积累和资本供给,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资本供给的增加使得可变资本比例降低,导致劳动力的供给相对超过了需求;技术进步使得操作相对简单,妇女和童工得以大量使用;大规模机器生产使得部分企业用工数减少。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资本积累和资本供给的增加还会导致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累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将之归纳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1]218在这个一般规律的作用下,必然导致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结语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没有系统的论述,但各章节内容中都包含着供给思想,对当代学习马克思主义、服务经济社会仍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马克思从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出发,抽象出供给的定义和内涵,使之区别于西方经济学,体现了其科学性。在供给的表现形式上,马克思认为,通过价值规律,价值、价格与供给联系起来了,价值越低则价格也越低,供给越少,价格与供给也存在着正向关系,有力地批判了现代西方经济学供求决定理论。其次,马克思还分析了货币、劳动力、资本等供给理论,充分说明了这些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使用各种要素时都要考虑其适度性问题;同时更要看到,马克思的供给思想带有强烈的阶级性,正是这种阶级性,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
[1]成保良,杨志,邱海平. 《资本论》的范畴和原理——问题解答[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陈征. 《资本论》解说(第一卷)(第四版)[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练秀明)
TheThoughtofSupplyintheFirstVolumeofMarx’sDasKapital
CHENG Li-yuan
(Grassroots Guidance Office, Nanping Municipal Party School, Nanping 353000,China)
Marx’s supply thought runs through the whole book ofDaskapital. The first volume ofDaskapital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labor value theory, the surplus value production theory and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ory. The supply of labor value theory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and forms, and discusses the money supply; the surplus value production theory elaborates labor supply, and reveals the inevitability of capitalist excess supply;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ory discusses the capital supply, and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law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Marx;Daskapital; thought of supply
A81
A
2096-3300(2017)05-0001-05
2017-08-05
程立园(1977-),女,福建松溪人,馆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