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庆(平和县大溪中学,福建平和363700)
夯实课内基础注重能力迁移
——2017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阅读部分对教学的启示
陈俊庆
(平和县大溪中学,福建平和363700)
通过对2017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阅读部分学生失分点的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精选试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通过阅读练习,提高审题能力;注意得分细节,提高得分能力。
语文中考;阅读;能力迁移
语文中考是对第四学段学生三年语文知识学习与积累的一种全方位考查,语文中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1]因此很多学生往往会对语文产生一定的畏惧感,尤其是综合性和复杂性高度结合的课外阅读试题,更难以应付。其实语文中考试题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只要摸准了就会使复杂多变的面貌呈现出清晰、条理的状态。[2]
2017年福建省语文中考考查的阅读篇章6篇,其中3篇文言文、1篇文学作品、1篇议论性文章以及1篇名著阅读。
文言文阅读,选文分别为《木兰诗》(节选)、郦道元《三峡》(节选)、《徐霞客游记》(节选),在这3篇文言文中课内的2篇,课外的1篇。这个命题思路指明,认真学习课内的文言文是备考的重要途径。总体来说文言文试题难度不大,基础题居多,主要考察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及理解能力,但对学生的审题及答题能力有一定要求:在掌握课内基础知识上灵活变通,灵活运用。试题也仍然存在一些“陷阱”,比如断句题,一不小心就容易选错。
现代文阅读,考查的篇章有2篇,涉及的考查点广泛。其中文学作品阅读材料选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中的一篇文章《一棵小白杨》,这篇文章与语文出版社里的《白杨礼赞》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托物寓意,借写小白杨,讴歌了像王克怀一样的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牢记嘱托的普通而不平凡的中国军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试题选材文质兼美,注重材料本身的价值取向,充分考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2017年《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要求,现代文精读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造性理解能力的考查;要从“形象、情感、语言”等方面考察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通过这些考查点来看,阅读材料虽然是课外的,但是考查的方向却与这个学段课内文章的知识学习一致,学生只要掌握了课内文章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实现知识迁移,就能够轻松地应对这些试题。
议论文阅读,简短但不简单,表现在文体不直接点明,虽然聚焦传统文化但题目不具文体倾向;逻辑力强、文白杂糅;清晰但不亲和,表现在答案要点逐点设置但个别答案不接地气,导致学生失分严重,平均分不足6分。
名著阅读,这一部分的考查带有较大的选拔性,读书较多的学生往往能够拿到高分,但是读书较少或者根本不读书的学生基本拿不到分。考查点在于知识的积累,以及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文言文阅读部分按传统课内外对比阅读,题目的设置基本遵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比如第6(1)(2)、第8(1)题,都是直接来源于课内课文。而第6(3)“不及返顾”的“顾”是间接出自于课内刘义庆的《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和蒲松龄《狼》中“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第8(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的“许”“飞流”“泻”也可以从课内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李白《望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中寻找到蛛丝马迹。陶弘景《答谢中书》“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和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中反复出现“四时”一词,学生只要理解并熟记以上的文章,理解第9“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中“四时之水”就应该没有问题了。浅易文言文阅读,要求能利用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而不是简单地考查对词法和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3],注重的是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迁移能力。所以教学中必须注重每一篇文言文包括非课标课文下面注解实词、虚词的识记,老老实实把基础打扎实。
第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考察的是“断句”知识,在人教版课本中总共出现三次这种类型的题目,如七年级上册王安石《伤仲永》课后练习二;七年级下册《虽有嘉肴》课后练习一;九年级上册诸葛亮《出师表》课后练习一,课文只出现题目,但对于怎么个解法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方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补充这样的知识点,以期学生掌握断句题目的解题方法。第4题“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对于题目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个句子的翻译,课文没有注释,语文出版社《木兰诗》课后有给出互文的知识点: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相补充,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练,而人教版中课文没有注释、课后也没有补充这方面的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一些基本的、常见的,而课文又没有具体给出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补充了。第8(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的“汩”,人教版课文是没有出现过的,当然语文出版社徐霞客《游恒山记》中“汩汩不能出”有出现。这多少与新课标对这个学段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要求有些不符,显得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有些疏忽。
关于文学作品阅读,课标指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试题围绕《课标》和《考试指导意见》,难易适中,有一定的区分度,题目考查对句子、语段的理解和体会;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改卷过程中发现:第11题考查文本思路、要点概括,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能力较差,未能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失分比较严重;第12题不少学生或只看到表面,没有深入实质;或对内容的概括能力较低下,语言组织不流畅;或照搬照抄原来的语句,没抓住要点,也暴露出赏析技巧方面的欠缺,失分比较严重;第14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心意思的把握,一小部分学生能结合文本,从内容、写法和主题三方面准确把握题目“一棵白杨树”的寓意,从物到人到精神层面逐层分析,揭示其丰富的内涵,但是大部分考生不能完整作答,或脱离文本内容空谈题目的作用,或只写了表层意思而忽略了深层含义,或对主题的把握有失偏颇,或仅从文中摘录关键句子但依然不完整,暴露出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审题能力的缺陷,失分也十分严重。
1.注重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上要指导学生,要学会抓住文段中的关键句子,从文中筛选提取有用信息,如第13题就可以从语段中的关键句子“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提炼出正确的答案。既要立足课本,又要放眼课外,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从而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2.精选试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要以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为主线,精心选择中考文学作品的典型试题,加强规范答题的训练,要指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如第14题“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文章除了写自然界的白杨树之外,肯定还有另外一层精神层面的含义。
3.通过阅读练习,提高审题能力
针对学生拿到试卷看一下题目就匆忙下笔,希望赶快把题目做完、把试卷填满的现象,要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与习惯。如第14题“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一定要让学生注意到“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来答题。这样经过平时反复训练,学生养成了一定的审题意识与习惯,就能尽量减少答偏题的现象。
4.注意得分细节,提高得分能力
要保持卷面的整洁,书写要工整、清楚,字体要适中。要珍惜答题的位置,便于再次更正。既要讲究答题的速度,更要讲究答题的质量,不能只填满试卷算数。不要乱涂乱画,留有空白,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试题。
总之,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特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一线教师依托第一年全省中考的命题思路,提升教学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提升中考语文成绩也就水到渠成了。
[1]吴文豪.浅析比较教学在初中语文中考复习中的应用[A].2017年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C].北京,2017-04-01.
[2]段相彬.浅谈语文中考话题作文写作[A].2013年8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2013-08-27.
[3]樊玲.例谈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复习[J].文学教育(下),2012(8).
(责任编辑:赖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