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实验小学,福建 诏安 363500)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探究
许占辉
(诏安县实验小学,福建 诏安 363500)
数学是抽象的科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应当在教学中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的有效性体现在所创设的数学情境要有利于教学内容的顺利展开,要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要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全面达成,要有效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是呈现阶梯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不同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既有有机的内在逻辑联系,又体现出不同的知识特点。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既要分析教学内容,又要分析学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状况,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努力突出其与学习内容的对接点。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时,由于本单元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正确进行计数”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基本知识的,所以教师可“就地取材”,借助本班同学的身高,创设“全班学生身高数据的统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全班身高的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由于是贴近学生的真实情况,学生很快融入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之中。再如,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百分数认识》一课时,刚好学校要选拔一批六年级的学生参加县级小学生篮球比赛,于是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小明投篮25次,投中16次;小东投篮20次,投中13次;小华投篮30次,投中18次,请问我们要选出哪位同学去参加比赛?”同学们议论纷纷,意见不一,此时笔者通过有针对性的设问进行引导:你觉得应该以什么作为选择参赛选手的方法?怎样看出哪位同学的投篮投得准呢?通过这样的设问,学生明白了:可以利用求出他们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分率,再进行分率大小的比较,从而明确分率最大的那位同学投篮最准。在学生进行大小比较后,接着教师再指出:也可以用百分数的形式进行比较会更直观、容易理解。进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联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生从具体数学情境中感觉到学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能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让枯燥、单调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同学们买来彩色条纹纸布置教室,有一张长60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彩色条纹纸要把它剪成最大的正方形,又不能有剩余,能剪多少个?”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强烈,但开始很多学生只能用猜的方法,并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在学生兴致勃勃探索之时,教师可出示如下问题进行巧妙指导:①所要剪出的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彩色条纹纸的边长有什么关系呢?②把这张彩色纸剪成正方形,而不能有剩余,能剪几个,说明了什么?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发现:这个正方形边长的数量既是60厘米的因数,又是宽24厘米的因数,从而引出了公因数的概念,即要剪成最大的正方形,就是求长方形长和宽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自主归纳概括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这个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
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效达成,这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为具体的体现。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当然也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鉴于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抓住其与教学目的之结合点,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创设出的教学情境既要富有情趣,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又要有集中明确的思维指向,促进问题解决,以求实现教学目标的效率最大化。切忌只图课堂热闹,追求所谓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抛开教学目的去创设教学情境。笔者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他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课件展示10个红气球,11支绿铅笔,12只黄色小鸭子……课件一出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兴致盎然。但由于教师设计的情境色彩太艳丽缤纷,又没有及时提示和引导,因此大多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红气球、黄色小鸭等色彩艳丽的图画上,没能去好好领悟生活中处处都有11-20内的各数这个教学目的,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与此相反,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笔者让学生来考考教师,随便说一个数,可以是多位数,笔者马上能判断出它能否被3整除,再让学生进行检验教师说的对不对。学生感到很新鲜,注意力高度集中,踊跃举手提问。学生所举出的数,从两位数到多位数:27、58、78、133、182、1025、5127……而笔者都能又快又准地回答出答案。随即笔者激发:“为什么老师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再让学生寻找举出的例子中,这些数的特征。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探索,在探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精神,深化了学生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掌握。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产生疑惑不解的数学知识教学的地方。在教学中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环节中,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那些关键性的知识点或容易出现混淆、错误的知识点。它就像是学生学习路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的学习进程,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难点、解除疑惑,是使教学过程顺畅有效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寻找出教学难点的突破点,精心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将抽象、笼统的数学知识予以具体化、形象化,化难为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把教学难点轻松化解。如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有一道有关火车过桥的行程问题:“一列动车经过一条长1200米的大桥,已知动车全长180米,动车速度是60米/秒,问这列动车完全通过这条大桥需要多少分钟?”学生们大多知道,这道题要解决的问题是行驶的时间,已经知道动车的速度,还要知道动车所要行驶的路程,在小组讨论时,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大桥的长度1200米当做动车完全通过大桥所要行驶的路程。教师本来准备了课件要演示火车过桥的经过,但因电脑发生故障显示不了。这时教师急中生智,让学生把自己的铅笔盒作为大桥,用一支笔当做动车,同桌两位同学演示一下动车过桥的过程,同学们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再经过小组讨论,终于明白了“动车完全过桥所要行驶的路程是动车的长度加上大桥的程度”这个教学难点,弄懂了这个问题,其它的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个教学情境是教师随机应变,根据具体教学环境而创设的,取得良好地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为学生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创设的情境应注意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突出教学目的要求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刘松.基于需要方能有效——《认识方程》教学的若干思考[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5(14).
[2]余庆燕.小学数学趣味活动的设计与运用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6).
[3]黄小明.略谈建立在活动经验上的数学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9).
[4]朱苏龙.小学数学教学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分析[J].小学数学研究,2011(32).
G623.5
A
1673-9884(2017)02-0069-02
2016-12-28
许占辉,男,诏安县实验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