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丽,丁宁霞,王永刚,杨积礼
青海省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索
孙 丽,丁宁霞,王永刚,杨积礼
(青海省地震局,青海 西宁 810001)
青海省地震灾害形势严峻,在地震灾害不能准确预报的条件下,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群众的危机意识和防震减灾能力,是减少灾害损失、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础工作。结合现实对本省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宣教工作的对策措施提出作者的见解。
青海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是提高基层综合减灾能力的基础工作,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1 青海省地震灾害形势严峻
青海省地理位置处于新生代以来地壳活动强烈的青藏高原中北部及其东北缘,境内地质构造规模大、活动性强,是中国大陆地震多发区之一,具有地震强度大、频次高、分布广的特点。据统计,全省有34个县历史上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仅1970年至2013年期间,青海省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191次, 2000年以来省内就发生6级以上地震8次,其中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8.1级地震是我国大陆地区60年以来震级最大的地震。
1.2 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
截止2014年末青海省土地面积7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83.42万人,城镇化率49.78%。由于气候条件差异大、区域发展不协调、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不均衡等原因,人口主要聚集在西宁、海东地区和各州县政府所在地,所以尽管全省平均人口密度很低,但是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是触目惊心的。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地区发生7.1级强烈地震,地震共造成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受灾面积近3.6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近25万人[1]。
1.3 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
严重的地震灾害可以在极短时间内造成建筑物坍塌、水库垮坝,甚至海啸、地裂等灾难性后果,对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危害极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方针,唤醒和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能力,落实地震灾害预防措施,有效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促使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地震灾害主要损失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青海省防震减灾条例》(以下称《条例》)第三章第二十六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并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幼儿园、学校、医院、体育场所、大型商场、大型娱乐中心、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当地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的基础上提高一档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等等,通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有效落实抗震设防措施,就一定会预防和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实践证明,面临地震灾害,一个有相关知识、有警惕性和自力更生的社会群体,能够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日本和我国一样是地震多发国家,他们十分重视震灾预防,所有的学校都设有专门课程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国民防震减灾意识很强。2003年5月26日日本仙台发生里氏7级强烈地震,竟然没有造成房屋坍塌和人员伤亡。中国四川安县桑枣中学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组织师生开展地震紧急疏散演练,2008年5月12日汶川里氏8级强烈地震造成87150人死亡和失踪,而位于震中的桑枣中学师生只用了不到两分钟全部疏散到操场,230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充分说明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和防震演练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作用[2]。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是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2015年3月在日本仙台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世界减灾大会通过了《2015—2030仙台减灾框架》,确定了未来15年世界防灾减灾四个优先行动领域,其中就包括“了解灾害危险”、“加强备灾,以开展有效应对活动”。2015年11月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亚洲实施《仙台减灾框架》部长级会议上,中国代表阐述我国政策方向和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加强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其中包括“定期科普宣传和逃生演练等能力提升项目” 。2015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条例》共七章五十二条,其中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条款占到一章四条。这些充分反映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
青海省是全国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各级地震工作管理部门在省防灾委员会领导下,始终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与防震减灾其他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为全省防震减灾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青海地震局于2004年7月在西宁地震台建成了青海省地震科普展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宣传防震减灾常识和政策法规,增强民众防震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场所。十多年来接待以中小学生为主的社会各界参观者数万人次,成为我省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前沿阵地。2009年汶川地震后,国家将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1989年联合国将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三定为“国际减灾日”,为了纪念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每年4月14日所在周为全省防震减灾宣传周”。在这些特定的日子科普宣教工作者走向街头、走进校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营造防震减灾社会氛围,收到良好的宣教效果。近年来,我省围绕“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宣传教育目标,积极开展 “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条例》的颁布实施为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青海省防震减灾宣教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尽管如此,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防震减灾形势的发展变化,我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在强化措施、创新手段、提高效率,进一步适应形势发展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2.1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力量薄弱
在现实工作中各级地震工作管理部门从事科普宣教工作的大多是兼职或临时委派,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防震减灾科普宣教队伍。如青海地震科普展厅的讲解员就是由西宁地震台的地震监测员兼任。一名合格的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热爱本职工作,有胜任本职工作的体力、精力和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能熟练运用现代传播手段,要掌握宣教对象的一般心理特征等等,素质能力要求较高。由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原因我省各级地震工作管理部门普遍缺少这样的人才。宣教力量薄弱、人才短缺直接影响到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工作的质量和效果[4]。
2.2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同时也没有形成多层次、多部门配合协作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格局,主要体现在科普宣传教育的机构人员设置、工作职责、工作规划及落实措施,以及宣传教育的内容、时间、地点、对象、工作标准等没有明确细致的规定,工作规则、程序、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等没有贯穿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主体相对单一,力量也比较薄弱,与政府机关其他部门的工作协调也不是很顺畅,没有形成省、州、市(县)、乡镇多层次、专业部门与其他部门共同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3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场馆建设滞后,宣教形式不够丰富
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场馆是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场馆宣传教育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特点,对幼儿和中小学生的科普宣传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迄今为止我省各州、市、县没有专门的地震科普展厅或者是设有地震科普展区的科技场馆。建在西宁地震台的我省唯一的地震科普展厅虽然长期以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十年如一日”,没有随势而动、创新发展,现在看来展厅面积小、内容不全面、宣教形式单一,缺少趣味性,使得宣教效果大打折扣。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还存在形式比较单调,现代传播手段运用不够普及,与媒体和政府宣传、教育部门联系协作不够紧密等薄弱环节。
2.4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我省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相对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科普场馆建设、防震减灾示范社区、示范学校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还是其他各种宣传教育形式的开展都离不开相应的资金投入,而当前这方面的资金来源渠道只有政府财政支出。经费不足,宣传教育工作只能看米下锅、量力而行,致使很多工作“有想法没办法”,只能一年一年的拖延。
我省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带有一定普遍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能够有效推进工作的对策和途径,努力提高我省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水平。
3.1 以科学的精神和法制的原则引导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科学减灾、依法应对”是2015年中国“防震减灾日”的主题,也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应该长期坚持的原则。一方面要树立科学思维,采取科学方法,依靠科学发展,运用科学技术,理解和认识灾害风险,提升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效果;一方面要增强法制观念,在宣传教育活动中不仅要依靠法律、宣传法律、遵守法律,更应该维护法律尊严、积极推动法律实施。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积极推动《条例》的全面落实,《条例》第五章“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专章规定了县级以上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的主要职能和责任,为了更好落实《条例》,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印发通知,分解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地震工作主客部门防震减灾法定职责,确定了执法责任。《条例》的全面落实,有利于尽快形成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多层次、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不过这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制定更加清晰、便于操作的“执行路线图”以确保《条例》全面落实。
3.2 健全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青海省县级以上政府应该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纳入政府整体工作规划当中,按照《条例》规定落实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要明确宣传教育工作机构和人员设置、工作规划和落实措施、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以及工作规则、程序、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宣传教育工作有效运转,并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作,形成合力。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教育队伍,提高宣传教育工作水平。同时,也可以在主管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主导下,在社区、街道、学校、团体、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地震疏散演练志愿者队伍,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从宣传教育的对象变为宣传教育的参与者,壮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队伍[5]。
3.3 落实《条例》规定,“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内容”
近年来,坚持不懈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取得积极成效。已经开始实施的《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幼儿园、学校应当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培养师生的地震安全意识,提高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发挥了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条例》实施后全省教育机构都应依法将防震减灾知识作为公共安全教育基本内容,并定期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培养师生的地震安全意识,提高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根据《条例》规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团体等都应当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普及活动,组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地震灾害的应急避险能力。
3.4 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场馆设施建设,创新宣传教育形式
科普场馆设施建设首先要突出居安思危的意识、科学减灾的知识、自救互救的常识等宣传教育主题;第二要突出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第三要充分运用科技发展新成果;第四要做到内容丰富、管理制度完善、宣教队伍稳定。在科普场馆设施建设中应当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在各级政府支持下认真规划防震减灾科普场馆设施建设工作。
要积极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努力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增强宣传教育效果。比如现在已高度普及的微信、微博、短信杂志等手机功能,具有受众广、易操作、发送内容形式多样(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以及便于收藏、转发、互动等特点,十分适合公众宣传教育。同时,要加强与电视、网络、报刊等主流宣传媒体的联系协作,面向全社会开展防震减灾公益宣传活动等[6]。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是“理解和认识灾害风险,提升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备灾,提高灾害应对能力”的基础工作,也是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提高综合减灾能力的重要措施。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投资是我国政府落实《仙台框架》的政策方向和行动计划之一。尽管这样,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可能仍然是一个现实问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第三次联合国世界减灾大会上发言讲道,“减少灾害风险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前线防御。这是一项精明的商业投资和拯救生命的明智投资。”在政府财政支出之外,调动和统筹运用社会资源,扩大宣教资金来源,不断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1] 史培军. 仙台框架: 未来15年世界减灾指导性文件[J].中国减灾, 2015, (7): 30-33.
[2] 孙丽, 丁宁霞, 等. 进一步发挥地震科普宣传展厅宣传教育作用的思考[J]. 高原地震, 2008, 20(3): 58-59.
[3] 哈辉.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在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作用[J]. 高原地震, 2015, 27(增刊): 8-16.
[4] 张吕, 解辉, 李飞, 等. 破坏性地震应急宣传机制初步研究[J]. 高原地震, 2015, 27(2): 13-18.
[5] 黄顺英. 玉树地震对市县地震科普宣传的启示[J].高原地震, 2015, 27(增刊): 84-86.
[6] 李晓丽. 移动互联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高原地震, 2014, 26(1): 54-58.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paganda of Earthquake Disaster Precaution and Protection in Qinghai Province
SUN Li,DING Ning-xia,WANG Yong-gang,YANG Ji-li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Qinghai Province, Qinghai Xining 810001, China)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situation of Qinghai Province is grim. 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can not be accurately predicted,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nd constantly enhance the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crisis and the ability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which is the basic work to reduce disaster losses, protect people's lives and social stability.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ublicity work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puts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hat how to improve the work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Qinghai Province;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316
A
10.13693/j.cnki.cn21-1573.2017.01.016
1674-8565(2017)01-0094-05
青海省地震局2016年政策研究课题(ZC201609)
2016-09-05
2017-01-09
孙丽(1968- ),女,山东省荣成市人,2010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本科,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地震监测工作,并兼任地震科普展厅讲解工作。E-mail:9371585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