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将数学思维引向纵深处

2017-04-15 02:29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陈志凤
数学大世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长方形正方形教学资源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陈志凤

追问:将数学思维引向纵深处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陈志凤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所以,课堂教学就是围绕解决问题来展开的,而解决问题,就少不了学生思维的参与,少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经常发生的—种对话,“追问”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的。“追问”作为前一问题的延伸,被更广泛地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数学课堂中善于追问的老师,一定是有学生立场的教师,在尊重学生已有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追问,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处。

一、在关键处追问,用“追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追问”的价值在于探明学生的思维状态,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参与是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最高境界,平时应该提供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对学生正确的答案及时进行追问,从而引导学生及时还原思考过程,提升思维能力。我们平时的课堂中,经常在学生回答了问题之后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触发学生思考的本原,让学生在老师有意识地引领下积极思维。

下面是三年级《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教室情境)找一找教室里的长方形,正方形。

生:教室黑板的面是长方形,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窗户的面是正方形……

师: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长方形和正方形?

生:家中电视机的面是长方形,魔方的一个面是正方形……

揭题:生活中有那么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师启发: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呢?

生:边和角。

追问:你打算怎样研究边?怎样研究角?

生讨论,交流。

师生小结方法: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学生操作活动: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

我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不是由老师直接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探究发现的,所以课中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操作,但如果没有明确的操作方向和要求,学生的操作可能是无效的活动,所以在学生已经知道要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对学生操作的方法进行追问:你打算怎样研究边?怎样研究角?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确方法,也许学生会一时语塞,但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变得更深刻,更为后续学生操作活动的高效提供了保证。

在平时的课堂中,不能因为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就止步,应该多去听一听他们是怎么想的,这样才能还原他们的思考过程,从而更好地为老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在课堂中缺少追问,那么就可能无法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也就不能及时调整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在易错处追问,用“追问”让学生思维更缜密

学习的过程往往是一个“试误”的过程,“试误”的目的旨在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它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经验,往往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维,使思考方法不断优化,让学生学会合理地调整思维方向。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时,教材中安排了这样两道题:

因为这段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学生在做这两道题时总是习惯性思维,所以列算式:(1)21÷3=7(盆);(2)21÷7=3(盆)。

针对学生的思维错误,课堂上我这样讲解:

提问:这两个问题一样吗?每个问题应该怎样想?

生无语,发愣。(生没有发现两个问题的不同)

追问:仔细读一读每道题,每道题中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呢?

生读题,思考。

引导发现:问题(1)“把21盆花平均分给幼儿园的3个班”,这是“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问题(2)“把21盆花送给幼儿园一些后还剩7盆”,这是已知总量和部分量,求部分量的问题,应该用减法计算,列式为:21-7=14(盆)。

这儿的追问看似平淡,但这绝不是一般的对话,对话是平铺直叙地交流,而“追问”是对事物的深刻挖掘,是逼近事物本质的探究,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通过对两道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了错误的原因,理解了每道题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只是让学生判断对或错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教师的有效追问让学生明白对或错的成因,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有利于从本质上去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三、在对比中思考,用“追问”探寻数学知识的本质

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能表面化、浅层化,不能深入思考,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追问的方式来推进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当然推进思维深化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由果到因的追根溯源,也可以是由因到果的推演判断,还可以是通过对比归纳后的总结。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透过现象,逐层深入,抓住本质。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几分之一后,安排了这样两个层次的动手操作活动:

活动一: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

学生折完,展示各种折法。

追问:为什么折的方法不一样,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这个分数来表示呢?学生思考后明白,不管怎样折,只要是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就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

活动二:准备圆、长方形、正方形等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折出每种图形的四分之一。

学生折完,展示。

追问:为什么不同形状的图形,它们的阴影部分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

学生交流,思考后明白:无论什么图形,只要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

通过两次追问,学生对“平均分”和“几分之一”的数学概念的认识变得更真切、准确和完整,同时也理解了概念的本质,提升了思维水平。

总之,及时有效的追问,能够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还原学生真实的思考过程。在课堂上,当老师的“追问”成为一种习惯时,学生的思考也自然成为一种习惯,这样良性循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会不断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就成了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猜你喜欢
长方形正方形教学资源
我爱长方形
剪正方形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剪拼正方形
分类数 不出错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巧替换 妙解答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