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宣城梅朗三、梅庚书画艺术大观

2017-04-15 07:28刘畅
书画世界 2017年3期
关键词:方印宣城博物院

文_刘畅

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宣城梅朗三、梅庚书画艺术大观

文_刘畅

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梅朗三、梅庚父子作为宣城画派的中坚力量,对宣城画派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师古而不泥古,道法自然,表现出独立的思想和强烈的个性,他们取材于现实生活,借景抒情,借画明志,给陈陈相因的中国画坛带来新的气息。

宣城画派;家族式传承;诗书画印;现实主义;文人画

宣城,汉代称宛陵,隋时改称宣城,文化底蕴丰厚,自然景观秀美,又是宣纸和宣笔的发祥地。这里人文荟萃,北宋画家李公麟、诗人梅尧臣,唐代诗人李白、杜牧等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明清之际,高维岳、梅鼎祚、沈懋学成立“敬亭诗社”, 奠定了后来以施闰章为代表的宣城诗派的基础,梅朗三、梅清、释半山、梅庚等成为宣城诗画活动的中坚力量。石涛在与宣城画家交往中对“宣城画派”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造就了一批画派精英,“宣城画派”的画家们师古不泥古、道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走出了一条亲近自然,“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的创作之路。而时代的变迁,坚贞的民族气节使他们在诗画作品中表现出独立的思想和强烈的个性。画面中往往只有独立、简略的人物、景致,构图突兀新奇,笔墨丰富而灵动,简淡清远,萧疏幽僻,画家借景抒情,借画明志,给陈陈相因的中国画坛带来新的气息,在青蓝相继的画派中另辟蹊径。其中梅朗三、梅庚父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半山 山水册纸本 26cm×30cm安徽博物院藏

梅朗中(1607—1642),字朗三,宣城人,梅尧臣后裔,梅鼎祚之孙,梅文鼎族兄,梅庚父,明诸生,早年好读先人藏书,善书画,兼善诗文,世称“三绝”。曾讲学东南,声籍吴越,为明代第一词人陈子龙所推崇,为明末复社名士。《江南通志》载其年不四十而摧折,故画罕传。画风宗法元宋,为“宣城画派”先驱,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称其“采六代之华,标三唐之制,长歌短解,胥臻精妙”。喜交游,为人风流蕴藉,侯方域在《梅宣城诗序》中道:“余乃擢秦淮之小艇,访天界之古刹,鸟语虫吟,石蹲藤卧。遥望乎一童当户,旋聆乎逸啸出林,搴其帷,室迩人遐,穆如清风,则梅子朗三在焉。嗟乎,余与朗三声气有素矣,今乃得握手,岂不重称愉快哉!相与道平生,订趋向,大而人品学术之分别,细及文章诗赋之指归,循厥源流,均为同撰,益信曩者客谈之谬。而大江之南多君子也,嗣是春草欲碧,秋水始波,携手莫愁之湖,振衣鸡鸣之巅,山曙晓烟,露溥明汉,靡不与朗三偕……”侯方域被誉为“清初古文三大家”之一,梅朗三与之莫逆,可见于诗词歌赋造诣精深,与沈寿民总持明末宣城诗坛,施闰章、梅清都曾从其游学。施闰章在《书带园集序》中描述数百年宣城诗坛流变云:“吾宣城于江上称岩邑,其山巉以秀,水甘以清,草木扶疏而沃若,其清淑之气所郁积,必有异能之士,道德文章之美,卓然见于天下。而所谓道德者多隐君子,以其文章见者,至宋始有梅昌言、圣俞,元有贡仲章、泰甫父子十数辈。最著者圣俞,以诗名。去圣俞五百余年,裔孙为禹金先生,文词赡给,雅善博综。其群从季豹、子马、勉叔诸人,为元美所亟称。后禹金闻孙复有朗三,盖庶几与禹金相望者。”施闰章将梅朗三列为继梅鼎祚之后明末宣城诗坛领袖。施闰章(1619—1683),字尚白,号愚山,顺治六年(1649)进士。其文章醇雅朴秀,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与宋琬并称“南施北宋”。其又与王士禛、宋琬、赵执信、查慎行、朱彝尊有“国朝六家”之目。宣城诗人以其为眉目,不诡随流俗。

梅朗中为梅清从侄,却较之年长数十岁, 所处时代也不尽相同。梅朗中病故于明王朝覆灭以前,故其称不上遗民画家。他的作品洋洋洒洒,充满了文人气息。遗作《册页》11幅,其中山水5幅,皆以枯笔淡墨勾写,皴法较为丰富,披麻短皴、雨点皴、乱柴皴、牛毛皴交差并用,笔法灵活多变,而绝少渲染,仅以线条的轻重浓淡来表现作品的层次、虚实,山石的勾皴、树木的枝干皆以中锋为之,率意勾写,类似于近现代写生速写的画法,或劲峭爽利,或虬曲披靡,或疏淡清幽,或繁复茂密,或山林隐居,或平湖垂钓,既得丰满茂蔚之姿,又获空灵苍秀之气。画风学黄公望、王蒙,布局茂密,繁而不乱,意境清新。画中点缀人物景致,形神兼备,别具一种高朗洒脱韵味。册中仅有一页题有隶书名款:“秋江泛舟图,宛上弟朗三戏为起之盟兄博粲,时崇祯辛巳重九后五日也。”下钤“鸿”白文方印、“远”朱文方印。此画作于1641年,是其去世前一年,是梅朗三成熟之作。隶书在宋元明三代并不为人重视,只不过在金石学和复古书风的影响下,一息尚存。明代隶书取法魏晋隋唐,明末书法篆刻家宋珏(1576—1632),以汉隶为宗,对清代隶书复兴有着重要的影响。梅朗三的隶书已有汉隶意趣,朴拙奇古,顿挫疏宕,瘦劲传神,然尚未形成汉隶的章法与波磔的变化,体势上依然保留些许楷书的痕迹,正处于明末隶书发展的滥觞期。

梅朗三作为文人画家,其画大多是信手拈来的册页小品。他的人物画也是不拘成法,取法梁楷,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近似速写和漫画的形式,表现现实生活,注重观察体验。像倚树吟读的书生、饲养牲畜的老太婆、抚琴的高士、酣睡的牧童、行乞的花子、赏梅的钟馗等,面部表情丰富而生动。用笔圆劲古朴,形式丰富多样。方棱劲峭的折芦描、迅疾遒劲的减笔描、明代写意人物画中较多使用的橛头钉描,兼用柳叶、蚂蟥描,虽是逸笔草草,却言简意赅,顿挫有法,自然纯朴,毫无雕琢造作之气。造型于狂放中不失准确严整,用笔于恣肆中不失紧劲生动,寄巧于拙,合碑版之方硬与狂草之畅快于画笔,兼具金石与写意趣味。画虽简逸却更见功力,独具特色。《倚树吟读图》人物形象虽被书遮掩,而书童专注自然的神情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线条圆熟,结构精准,穿插有序,疏密有致。人物身后的树干直接用间有飞白的淡墨皴出,以散锋勾染,人物形象刻画看似不经意,却传达出悠然闲适的意境,既能诠释传统文人画注重神韵的特征,又注重造型的准确性。画中自题诗:“阙气无情多乐干,江黄落尽恶冬初。林间神代忆夫子,睡倚古树净读书。”下钤“鸿”白文方印、“远”朱文方印。书法虽为草写,但字字独立,甚少连笔牵丝,笔势凝重,干净利落。其中转笔处带圆润,收尾常带反捺笔,显露硬拙峻拔、疏朗萧散的笔调。梅朗中云游结社,视野开阔,书中可以看出有吴门王宠“以韵写拙,以拙取巧”,疏宕雅拙的韵味。

2.施闰章 山水轴绢本 181cm×47cm安徽博物院藏

3.梅朗三 山水人物册纸本 24cm×20cm×5安徽博物院藏

梅朗中的人物画并不追求同时期陈洪绶、丁云鹏、吴彬等夸张变形的表现形式,与吴门唐寅、仇英文人蕴藉洒脱之气也不尽相同,既不似波臣派造型严谨,也与浙派人物粗简豪放相异。《行乞图》形象地描绘了三个乞丐相互搀扶、牵引,衣冠不整、步履蹒跚的画面,人物神情显得无助而迷茫,动态、表情各有不同,简洁概括,生动传神。为了突出乞丐生活的艰辛,画家着意在造型上略有夸张,衣纹线条短促有力,粗细转折较为显露,顿挫、疏密、穿插都运用得恰到好处,表现出衣衫褴褛的穷困生活,就连跟着他们一起行乞的小狗也描绘得骨瘦嶙峋,可见画家善于观察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而又能用不同的笔墨描绘人物的不同特征。画面上方引录明末还初道人收集编撰的《菜根谭》名句“做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一般灵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传达出作者隐逸超脱的情怀和出世入世的法则“真诚为人,圆转涉世”。

梅朗中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仕女、罗汉、仙人模式,更多是对世俗生活的关注。《饲猪图》生动地描绘出正在饲养生猪的老年妇女形象,一手添加饲料,另一只手扶廊柱,年老体衰却又不辍劳作,用笔简练短促,凝重自然,如屋漏痕,断断续续,笔意相连,画面朴实自然。小猪直接以没骨之法写出,再施以破墨法,水墨浓淡相互渗透,形成层次斑斓的毛色肌理效果,憨态可掬,反映出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画题:“何处老婆子,长年爱蓄猪。青山堪作伴,绿树且为阁。”下钤“鸿”白文方印、“远”朱文方印、“笔墨神仙”白文长方印。

而《抚琴图》则更为写意,聊聊数笔,人物形态跃于纸面,画虽简逸却更见功力。《钟馗赏梅图》则是传统题材,小鬼手捧瓶梅,钟馗体势前屈品花闻香,神情专注,而笔法沿袭浙派遒劲酣畅、精准洗练的风格,将鬼怪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牧童酣睡图》则以更为娴熟的笔墨勾画出伏在牛背酣睡的牧童形象,卧牛中锋用笔,草书率意写出,线条纷披,轻松自如,墨色清润,结构清晰,用线条的疏密表现明暗透视关系,富有立体感和韵律感,画面情态质朴,简括传神,有浓厚的民间风味。这种表现手法是对传统写意风格的突破。画中钤“鸿”白文方印、“远”朱文方印、“白云深处”白文长方印。

梅朗中诗画相通,既能表现山水的朴秀、清远,又能以现实主义手法结合近似于漫画的表现形式反映普通群众日常生活、劳作的场景。这种以速写入画、以线塑形的形式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是不多见的,也为宣城画派的形成发展开拓新的境界。嗟惜梅朗中英年早逝,因此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极为罕见。此册是安徽博物院收藏的梅朗三仅有的一件作品,内容丰富,笔法多样,形式独特,为我们了解宣城画派之源,认识梅朗中在绘画领域的艺术成就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其子梅庚承其遗志,虽未能言传身教,书画诗文亦别有雅韵,成为继梅清之后“黄山画派”和“宣城诗派”的重要人物。

梅庚(1640—1722?),字耦长,号雪坪,又号听山翁,宣城人,梅朗中子,康熙辛酉(1681)举人,授浙江泰顺知县。梅庚幼年丧父,诗书画艺虽未能得梅朗中亲传,然自幼天资聪颖,家风古韵,读诗文承于施闰章,《宣城县志》评价曰“醇古淡泊,无声臭可寻”。施闰章更是赞誉“披华振秀,清警独胜”,遂成忘年之交,并为诗坛泰斗朱彝尊、王士祯所推重,著有《天逸阁集》《漫兴集》《玉笥游草》等诗集。学书画师于梅瞿山,书善八分,古朴高雅;山水、花卉“笔墨脱略凡格,不宗一家,偶尔落笔,韵致翩然”,兼工白描人物,与梅清、石涛、戴本孝等并称为“黄山派”名家。

梅庚的传世书画中受梅清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安徽博物院藏《溪山读书图》,画中险峰突兀,山壁陡峭,景象奇伟,山间苍松掩映,蟠曲多姿,枝叶繁茂,萧然有致,颇有梅清奇气。山脚下陈林杂树,院落茅舍其间,隐者临窗研读,溪流有声,小桥横卧,童子提篮而归,远处巨石林立,山峦起伏,更具有纵深感。画面气势宏阔,内容丰富,布局严谨,零乱中求整饬,笔法松秀,方中见圆,披麻皴、折带皴并用,墨色苍浑,浓淡虚实相宜,山石清丽而富有凹凸的立体感,无论是奇险的构图,还是高旷的气韵皆得梅清神采。然画如其人,梅庚性情正直,笔法也略显方折劲健有余而婉转动感不足,显然此画是梅庚中年时期临仿梅清的作品。梅清年长梅庚17岁,这一时期正是梅清二上黄山后变法成熟期。画题“雪坪梅庚”款,下钤“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白文方印。此文引用晚唐诗人温庭筠《梦江南》中两句词,梅庚42岁方中举,后屡试不第,游于京师,屈居不得志。此印表达梅庚怀才不遇内心的失望与悲凉,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70岁(康熙四十九年)仅授泰顺知县,五年后辞官归乡,饮酒赋诗,以书画自娱。左右下角钤有“简堂珍藏”白文方印、“察四山馆主人收藏书画之印”朱文方印、“尹氏简堂家藏之章”朱文长方印、“击剑酣歌”白文方印。尹简堂(1824—1884),字云开,湖南攸县人,诰授通奉大夫,诰封三代,为当地首富,“察四山馆”为其宅院,占地二十余亩,又酷爱收藏名家字画,精于鉴赏。

另有《敬亭棹歌图》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构图简洁明快,景致主要集中在画心区域,表现的是宣城北郊敬亭山与水阳江景象:数块巨石临江而立,林木葱茏茂密,繁而不乱,山间小亭隐现,江面水波荡漾,船坞顺流而下,游人坐船头举目观望,线条简拙。画面虽简,而笔墨丰富,保留着梅清的灵秀,笔法劲练娴熟,横直交错,皴擦简约而凸凹尽显,墨韵润泽,浓淡干湿的交替参差,密集的破笔苔点随意点染,使山石林木更显苍莽。山水相依,动静和谐,以特写之景传达出深邃之境,寄托乡情于山水之间,深得元代山水画平淡天真的妙趣。画中自题:“讲堂深傍敬亭开,只爱城南旧钓台。半刺正当京辇道,犹持小艇棹歌回。赠别岑翁先生,戊辰六月既望,雪坪梅庚。”下钤“阿”“庚”朱文方印。戊辰即1688年,梅庚时年49岁,不难看出石涛、梅清笔墨的浸染,书法闲逸清俊,瘦硬奇绝。画面左右下角处,分别钤有“汝南梅生”白文方印、“朱方”朱文长方印。画心正上方有清乾隆书法家王文治题诗一首:“溪外林中一草亭,亭前山色镇青青。朝晖暮霭知多少,容我芒鞋半日停。江心何处送天风,吹到金山寺里钟。正是蓬窗初睡觉,迎眸千仞削芙蓉。春云漠漠石斑斑,出入朝霞晚翠间。好是连朝湖上去,教人看煞画中山。癸卯春三月,文治题。”下钤“王氏禹卿”朱文方印。王文治书法清妙妍美,俊朗疏秀,可见其晋唐功底深厚,所题诗句既是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赞颂,更是对梅庚精妙艺术的高度评价,诗书画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4.梅朗三 倚树吟读图纸本 24cm×20cm安徽博物院藏

5.梅朗三 行乞图纸本 24cm×20cm安徽博物院藏

6.梅朗三 饲猪图纸本 24cm×20cm安徽博物院藏

7.梅朗三 抚琴图纸本 24cm×20cm安徽博物院藏

8.梅朗三 钟馗赏梅图纸本 24cm×20cm安徽博物院藏

9.梅朗三 牧童酣睡图纸本 24cm×20cm安徽博物院藏

在梅家山水中,幽情逸韵的文人画最能反映他们性情高洁的格调,尤其是在册页小景的描绘中,更能把这种简而静、清而逸、疏而秀的意境,完美地表达出来。安徽博物院藏《梅氏诸贤山水册》中,汇集了梅清、梅庚、梅清之子梅蔚、梅庚之子梅遂成以及梅清侄孙梅翀的作品,可谓精品荟萃。正如王士祯所赞曰:“从夸荆地人人玉,不及梅家树树花。”明清两代文人画莫不以倪云林为宗,清旷萧疏、平淡天真。此册作于1693年,或巨峰兀立,或一河两岸,或楼阁掩映,构图虽简,勾皴染点擦,干湿浓淡,笔墨俱全。笔法劲峭迅疾,老辣松秀,人物勾写,概括生动,山石皴擦,虚实有度,林木点染,疏密有致。梅庚笔墨师法元人,又得荆、关遗韵,抑扬顿挫,自然流畅,给人以明净空灵之感,清幽冷致的意境,是其朴秀隽永抒情小诗的体现。诗画相通正是文人画家追求闲情逸致的最高境界。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10.梅庚 敬亭棹歌图纸本 72cm×48cm安徽博物院藏

11.梅氏诸贤山水册纸本 21cm×32cm×10安徽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方印宣城博物院
司尔特宣城公司举行消防演练
博物院寻兔记
荒率秀润
安徽省宣城地区南漪湖湿地植物调查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到处皆诗境 随时有物华
——走进陈半丁花卉画
《宣城小镇》
参观河南博物院
宣城以外看宣城
与时代同行:河北博物院的创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