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纪念文集出版入选文章均为首发《杨绛——远的女先生》面世

2017-04-15 10:37
环球慈善 2017年3期
关键词:杨先生杨绛纪念

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杨绛纪念文集——《杨绛——永远的女先生》面世。该书选收文章46篇,近30万字。

这当中既有社科院前两任院长李铁映、陈奎元和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的文章,也有文化界名人、普通读者和先生的亲朋好友对她的追思和怀念。

文章从各个不同角度记述了杨绛的一生。书中所附数十幅图片,大多为首次发表。

这些文章中,评论者对杨绛的散文、小说、评论、戏剧等各种作品体裁进行了分析,对杨绛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做了全面论述和总结。

而杨绛的亲友从不同的侧面回忆了与杨绛交往的点滴,也生动反映了她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个别文章更是首次披露了她走完生命最后一程的全部经过。

主编周绚隆介绍,他们为此书确定的原则是,所有入选的文章必须都是首发。

杨绛一生行事低调,长期远离媒体,虽然她不事张扬,但她的一部部作品又无法让她隐身,反而不断激起人们的好奇与关注。周绚隆告诉记者说,对于曾经与她有过接触的人来说,有必要将自己亲历的与其有关的故事讲出来,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生动的杨绛形象。

[专访]

记者:与人文社之前的《杨绛文集》《杨绛全集》相比,这本书是对杨先生纪念和评述性文字的集合,是否也是此类著作的首次出版?

周绚隆:是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跟杨先生有过交往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回忆她的细节,包括对她的印象和评价,主要围绕个人交往和纪念性、场景性的回忆。

钱钟书先生说你觉得鸡蛋好吃不一定要见母鸡,但这是对于作者生前来讲的。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了解一个人能更好地理解其作品,这也是很多文学研究的切入角度。这本书是想通过一些场景的细节,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杨先生本人和她的作品。在《我们仨》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家庭情义,而从这些回忆文章里,你从侧面看到,女儿去世后杨先生的生活状态,你就会知道作者自己的现实生活是怎么处理的。

杨绛和钱钟书生前是我们人文社的重要作家。她走了以后,无论从情谊还是作为出版人考虑,都需要有她的一个总结性的东西。第一是纪念,这个纪念有回报的意味;第二是她身上的文化价值,她对人性善的肯定和追求,对文化信仰的坚持不懈,尽管这些我们都能从杨先生的作品里看到,但还需要一个更清晰的表述和提炼。

记者:40名作者的身份十分多元,其中既有社科院专家,也有杨绛生前亲朋旧友、普通工人。这些作者是如何召集到的?

周绚隆:召集人主要是吴学昭老师。她作为杨先生遗嘱执行人,对杨先生有非常深的交往和了解,包括有些书信往来,吴老师后来发现,杨先生如果回信了基本都能找到线索。

记者:你们约稿时对文章内容有何要求?

周绚隆:我觉得纪念文集应该尽量多元化,不用统一风格,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写。你会看到,有些人写得非常质朴,比方说杨先生的司机,他可能以前没写过东西,文字非常简单直白,文章的核心和表意我们是完全保留的。我们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文章写成后要我们来首发。

其中,吴学昭老师常年跟杨先生一起,她写的《先生回家纪事》这篇文章披露了杨先生过世前后的好多细节,是第一次发表。另外,周国平的《回家》,还有外文所所长陈众议教授写的文章,既从专业角度对她回忆,又非常生动。

记者:谈谈你与杨绛先生的相识?

周绚隆:和杨先生的相识,是沾了我所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光,他们夫妇都是我社的重要作者,平日里免不了要打交道。杨先生给我的感觉,有两个印象,首先是她的理性。她对物质、对人世上生命的本质看得非常透。

其次,她也是非常重情感的人。杨先生生前,有来信能回复尽可能回复,直到写不动为止。我们看到的是她捐了这么多钱和物,其实此前她己經私下资助过很多人。作家王海鸽在她的回忆文章里写道,有一回她和杨先生通话,电话里对杨先生说写作很辛苦,杨先生说那你少写点呗,王说,我是为了钱写的。杨先生一听马上说,如果你经济上有困难我帮助你。老人家说这话都是真诚的,但王海钨觉得很惭愧,因为她写电视剧其实挣钱不少,这个细节让王海鸽不知怎么回答好。

杨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作为知识分子的道德楷模作用,就是对名利、物质和精神价值孰轻孰重、怎么保持一个人的纯粹性的问题。当然了,有人会说杨先生似乎很清高,但你要知道,像她到了晚年名气太大,影响太大,那么多人围绕着她,有这样那样的私人需求,一个老人要保持自我的清静当然要采取这样的措施,这是我的理解。

记者:这本书也增添了杨绛身边亲朋对她生活起居的记述。杨先生晚年生活低调,关于她性格习惯,书中有哪些细节体现?

周绚隆:我个人十分推崇杨绛晚年的两部作品——《走到人生边上》和《坐在人生边上》,前者探讨了人生一些本质性的问题,尤其是关于修身之道那一章她表达得非常好。对此,她的晚年可以说是一半在思索一半在实践。

比方说,她在编全集的时候,把她早年编过的一些篇目删去了,我记得她当时讲了这么一句话:凡是与人发生过争执,对人不利、扬人之恶的文章全部拿掉,不管当年的是非如何,包括当年和林非的恩怨。就是说,一个老人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对人生的本质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走到人生边上》一直在思索人活着的本质,其实这也是她送走丈夫、女儿之后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不断地面对人生终点后,作为一个知识人,她没有糊涂地度过自己的后半生,这是我觉得杨先生非常了不起的一点。

本刊整理自《南方都市报》

猜你喜欢
杨先生杨绛纪念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选择
选择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忘不掉的纪念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艺术融汇与民族屹立——盛杨先生访谈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