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执行总编 兰恒敏
中国经验比中国高铁更具价值
□ 本刊执行总编 兰恒敏
随着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世界网友评为中国“新四大发明”,全世界都在羡慕中国的发展成就。而比羡慕中国更有意义的,是弄清楚中国为什么发展快。
以我们普通的经验,中国奇迹的原因至少三点:中国人吃苦耐劳;高储蓄率;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这三点对于正在“经济觉醒”的非洲尤具借鉴意义。
中国与非洲的大规模合作始于新千年。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秩序主要由西方控制,中国跻身中高端价值链很困难,不得已将目光转移到非洲。刚开始有点“试试看”的意味。没想到大获成功。西方惊呼中国在不知不觉间“占领”了非洲。
过去半个多世纪里,非洲国家曾获得西方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援助,但在减贫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收效甚微。非洲学者甚至将其称为“援助的死亡”。
西方援非失败和中非合作成功,区别在于是否真正尊重非洲。西方将援助与价值观“打包出售”,当然受到非洲排斥。中国聚焦的是“发展”,只要对双方有利,一切可以商量,自然受到非洲欢迎。
非洲是富饶的大陆,非洲不缺增长的机遇,缺的是政府和政策引导能力。当前非洲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政治治理落后于社会和经济变革,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导致国家难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发展。
相比之下,中国政府能够有效调动起各种社会力量,将各种社会矛盾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将各种资源尽可能按照市场要求在全社会范围有效配置。中国的组织能力在全球独一无二,造成中国的发展在全球独一无二。这是中国最核心竞争力和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为了不引起非洲国家反感和予西方国家口实,中国总是很小心地避免介入非洲国家的内部政治事务,不搞“发展模式”输出。
但我们知道,非洲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有完善的政治制度配套。譬如,政局是否稳定,法律是否完备,政府是否清廉,政务是否高效等。随着中非合作日益深入,中国未来想不“介入”非洲政治恐怕都不行。
这里有条界限——非洲借鉴中国经验不能“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中国大批企业和人员赴非投资合作,给了非洲人民近距离观察中国人和中国企业的机会。他们会看中国人是怎么工作的,中国企业是如何组织的,中国政府是如何提供公共服务的。非洲来华商贸人士和留学生猛增,会把中国的文化、做事方式、组织形式等向非洲广泛传播。
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肯尼亚蒙内铁路首批非洲女火车司机在接受中国培训后,由衷赞叹中国人做事效率高,“我们非洲人做事慢腾腾,会一事无成的。”非洲工人在看到中国工人把赚到的每一分钱寄回家供孩子读书后,也不再发了“周薪”就去喝酒,而是憧憬着攒一笔钱把孩子送到中国去留学,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
中国不输出价值观,但中国的价值观势将影响全世界。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不仅提供了商业和经济机会,而且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西方“民主”体系之外的又一条成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