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校女生人身权益保护的研究

2017-04-14 02:15王志清
山西农经 2017年19期
关键词:冷暴力人身维权

□王志清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针对高校女生人身权益保护的研究

□王志清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女性作为弱势群体,遭受侵害的事件屡见不鲜,而高校女生的处境也不容乐观,人生权益的保护亟待加强。本文以高校女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其人身权益保护进一步展开调研,并就侵权事件的发生、事后救济等进一步分析。旨在通过本次的研究展现出高校女生的真实处境,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进一步改善其当下的处境。

高校女生;人身权益保护;完善立法;社会救济

女性作为弱势群体,遭受人身侵害的事件屡有发生。高校女生虽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处境也十分尴尬,求职中遭受性别歧视屡见不鲜,人身权益更时常受到威胁。时有发生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曾一度引发社会的关注,随着热度消散,高校女生的处境却没有实质上改善,互联网背后的关注度究竟能维持多久?究竟当下高校女生的处境是怎样的,女生人身权益存在哪些威胁,如何更好的保护高校女生的人身权益。为此我们将针对以上项目的研究重点,进一步展开调研。

1 事件回顾

关于高校女生不幸遇害事件等,尽管涉及高校较为隐晦的话题,但是被报道出来的仍有不少。广外女生割喉案,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一大三女生晚上在操场上压腿期间遭陌生人割喉。而据后续报道,凶手精神正常,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且作案动机是:“没钱吃饭,想干点坏事,就可以被抓起来,到派出所就有人照顾。”有手有脚,没钱吃饭?杀人犯法就能进监狱吃牢饭?此言论一出,即引起群众一片哗然。而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为了一己之私就可以随意践踏生命吗?这些姑且不提。但是,为什么受害者偏偏是是女性,或许其中有些偶然因素,但是很大程度上作案者考虑到女性是弱势群体而选择作案目标。

近期频频被爆出的“裸贷”事件,更是不断给民众敲响警钟。有时候,出于手头紧张、急需周转、花销过度等原因,形形色色的校园贷让人眼花缭乱,大学生一时图省事便宜,往往误入其陷阱。而“裸条”,要求借贷者手持身份证拍裸体照片作为借条,不仅直接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人格权等,一旦贷款者逾期未还或未能偿还高额利息,放贷者还可能因兜售裸照和相关视频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偿贷背后很可能连着黑色产业链构成其他违法犯罪等情形。“裸贷”,往往会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最后背负巨额债务,同时给借贷者的名誉、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对于普通家庭更是沉重打击。“裸贷”主要以高校女生为放贷对象,女生的弱势地位再次成为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频发的侵权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背后的问题,高校女生的人身权利正面临诸多威胁,保护其人身权利刻不容缓。

2 高校女生人身权益保护的现状及分析

通过对案例的剖析,笔者的团队针对性的设计了调查问卷,以蚌埠市大学城内的高校为例,针对高校女生,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电话采访、座谈会等的形式展开调研。根据问卷数据分析,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2.1 针对人身权利保护的主观认识

91.95%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女生的人身权利存在威胁,这直接反映出女生的弱势地位,因而我们有必要去积极改善这一处境。

而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大部分女生都缺乏安全感,仅有12.64%的受访者表示从不缺乏。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当下,数据表明大部分高校女生或多或少都会缺乏安全感,再联系一下以上发生的事件,无一不透露出缺乏安全感并非空穴来风,她们目前的处境不容乐观,威胁女生人身权利存在诸多因素,保护女生人身权利刻不容缓。

64.37%的受访者表示对保护女性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基本上不了解。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女生法律意识淡薄。而且女大学生属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由此女性整体的法律意识可见一斑,相关方面的宣传亟待加强,如何进一步提高女性的法律意识、增强维权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2.2 高校女生遭受侵权的客观表现

调查数据显示,9.20%的受访者表示在校园日常生活中人身权利受到过侵害,这表明女生人身权利受到侵害或威胁并非个案。而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虽算得上半个小社会,但这一数据仍不太合理。这与建设法制社会和谐社会相去甚远。因而改善她们当下的处境十分有必要。

从侵权后的反应来看,大部分女生选择通过师友亲人寻求帮助,当然这些建立在情感、信任等因素。而在人身权利受到威胁或侵害后,60.92%的受访者表示会积极寻求救济途径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就意味着约40%的女生则可能选择忍气吞声,事情不了了之。此外,选择积极维权的女生不一定能够通过救济途径得到妥善处理,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在人身权益受到威胁后无法实现有效救济,这也是缺乏安全感的因素之一。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安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仅次于生理需求这一根本需求。由此可见安全感的重要性,如果连自己正当的甚至基本的权利都无法保障,那么又何来的安全感呢?

而针对女生被侵权后采取消极态度的原因主要包括碍于情面害怕会带来更消极的影响、自身维权意识淡薄、救济途径较少且不够畅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后注意点就好等方面原因。由此可见,我们的女生缺乏维权意识,权利、法制观念淡薄。放弃权利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部分的人面对侵害选择放弃权利而不是积极维权,那法律绝不是一种有效的救济手段。以上采取消极态度的主要原因,还是与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分不开的,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3 威胁女生人身权益保护的的因素

2.3.1 性侵害或性骚扰。基于女性生理特点以及弱势地位,无论校园生活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较为常见,是所有女性都面临的威胁。

2.3.2 性别歧视。针对高校女生,往往具体表现在求职面试中,可能因性别而引起的不平等待遇等。

2.3.3 校园暴力和校园冷暴力。大学校园往往暴力事件相对较少,思想上伴随着成熟稳重、校园生活也正向社会过渡,重心转移。而校园暴力正以一种冷暴力的形式,侵害校园生活。校园冷暴力是非肢体上,非显性状态的暴力行为,其所带来的影响往往被别人忽视,淡化。多发于学生与学生间,宿舍关系极易引发冷暴力,较为普遍,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可能给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

2.3.4 “裸贷”。是指在校女大学生作为借款者通过网贷平台借款,以借款者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作为担保,当借款人者不能按时归还借款以及其所产生的高额利息时,贷款人即通过公开其裸照或与借款者家人联系等手段逼迫借款者还款。一方面“裸贷”违背公序良俗,不符合现行法律规定,属无效贷款合同;另一方面其严重侵犯了高校女生的隐私权、人格权等权利,为法律和社会所不容。

2.3.5 网络交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网络平台的多样化,基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交友不慎,很可能给自身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2.3.6 网络欺凌。随着社交网站的流行,网络欺凌开始演变成全球范围的现象,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青少年,高校女生也不例外,会对欺凌者的身心造成一定伤害,阻碍其健康成长。

2.3.7 不良情绪等心理问题。高校女生可能面临各方面压力,容易导致消极、悲观等不良情绪产生,如果未能及时疏导排解会给自身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阻碍自身发展还可能导致其他极端事件的发生。

2.3.8 校外人员的人身侵害。校园管理不到位,不法分子或徘徊于校园附近,或混进校园伺机搭讪进而实施违法犯罪等行为,侵害或威胁高校女生的人身权益。

2.3.9 其他。综合以上因素,根据受访者的反应,威胁因素主要为性侵害或性骚扰、校园暴力和校园冷暴力以及网络欺凌、网络交友、不良情绪和“裸贷”陷阱等。

尽管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有不少疏漏,问卷的数量、校区间的分配、地区的局限性等存在问题,导致数据可能与事实存在一些偏差出入,但我们可以大概分析一下总体趋势。大部分女生在校园生活中时而缺乏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且不少遭遇过人身权利方面的威胁。女生这一群体自身维权意识有待提高,应勇敢拿起法律的武器切实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除了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以外,我们还以电话采访、座谈会、走访的形式向周边的女生进行交谈,了解情况,与数据大体吻合。我们以蚌埠市为例展开调研,了解到高校女生当下的处境,希望借此次调研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提醒女生提高自身安全意识,进一步完善立法、拓展并畅通救济途径。

3 针对女生人身权益保护的完善

而就如何更好地保障女生人身权利,根据受访者的反馈,主要从家庭自身做好教育工作,提高子女的安全意识以及辨别能力;加强校园安全管理、进行法制教育;发挥社会救济、加强舆论公众监督以及完善立法等四方面,对此笔者也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意见及建议。

3.1 加强家庭教育,提高自身意识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我们摆脱许多不良因素的诱因,进而避免所带来的麻烦。家庭的影响始终是潜移默化的,很多时候遇事与父母商量、积极与父母沟通,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再者,提高自身识别能力,提升安全意识与维权意识。每个人都会有独立判断、选择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对事物的好坏及本质有一定的认知及辨别能力,在陌生的环境中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一旦受到侵权应主动维权,切不可忍气吞声,提高维权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好家庭教育、提高自身意识是巩固和保护高校女生人身权益的第一道防线。

3.2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素质教育

校方应强化安全管理,注意校内设施的定期排查检修,违规违禁物品的查处以及校外人员等不法分子校外蹲点或混入校园所带来的危害等。

校园暴力事件多发于中小学,而它正在以一种冷暴力的形式侵入大学校园,据调查结果显示它已成为威胁高校女生人身安全是重要因素之一,其危害不容小觑。但是相对具有隐蔽性的校园冷暴力现象还没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由于校园冷暴力是非肢体上,非显性状态的暴力行为,其影响往往被忽视、淡化。由于忽视以及没有及时合理干预,可能会导致冷暴力升级,进而产生十分恶劣的后果,不仅给心理、精神造成严重伤害,还容易引发肢体上的冲突。

因而校方在防范、应对校园暴力的同时,更需关注校园冷暴力,积极开展校级、班级各项活动让学生融入集体,加强学生以及师生间的沟通交流。还可以开设专门的人际交往相关的课程,并对一些较为严重的事件主动干预,避免冷暴力的升级和蔓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应加强素质教育,积极举办法律讲座、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维权意识。

3.3 完善相关立法,畅通救济途径

目前国内的法律体系针对女性人身权益保护的专门性法律主要包括《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宪法》中对女性权益的原则性规定,其他散见于《刑法》、《劳动法》、《婚姻法》等多种法律法规,较为混杂且主要局限于妇女生理性别保护的现状,需进一步转变立法观念,将社会性别意识贯穿于妇女权益保护的立法中,加强对妇女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我发展的权利的保障。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应重视青少年女性人身权益的保护,现阶段缺乏专门性的法律,最好能够针对这一群体制定系统性的法律规范,进一步保护她们的人身权益,进而提高我国法律对女性权益保护的层次和水平。

其次法律过于原则化,应更加细化,增强其可操作性。如《妇女权益保护法》中明确禁止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和性骚扰,但是基本上属于原则性规定,应当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判断标准、举证责任分配以及违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针对高校女生在遭受人身权益的侵害或威胁后近40%的受访者选择忍气吞声,事情不了了之。而针对女生被侵权后采取消极态度的原因主要包括碍于情面害怕会带来更消极、不利的影响、自身维权意识淡薄、救济途径较少且不够畅通。其中大部分可能顾虑到情面、名誉等问题,基于高校女生在心理及生理上正处于成人过渡期,较为特殊,可针对青少年女性进一步完善诉讼机制,充分尊重并保护其隐私。还可以设立女性法庭,审理涉及隐私权、名誉权较多等不方便公开审理的案件,充分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避免曝光度,为女性维权提供便利。鼓励女性在遭受侵权后勇敢积极维权。

针对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我们的法律应当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革新法律指导观念并及时进行立法规范。随着社交网站的流行,网络欺凌开始演变成全球范围的现象,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往往会带来严重后果,应通过立法进一步规范网络行为,建立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避免其成为法律的真空地带。

3.4 设立专门的法律援助中心和心理咨询处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对保护女性权益的法律法规基本上不了解,可以通过设立专门性的法律援助中心,提供法律咨询业务,针对性的帮助高校女生维权,当其遭受侵权后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救济。必要时还可以担任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为其发声。此外,定期去附近的高校开展讲座、普法等活动,增强高校学生法律意识以及维权意识,进一步关注高校女生人身权益的保护并为其提供更多的救济方式。

不良情绪等心理问题可能给自身带来严重危害,尤其对于人生权益受到侵害或威胁的高校女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导致极端事件发生。相应的高校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素质教育。可设立一些心理咨询处,及时疏导以排解不良情绪,减轻女生遭受侵权后心理上的伤害。帮助她们走出阴影,调整好心态,直面现实,积极同侵权乃至犯罪行为作斗争。

3.5 创设相关网站,加强社会宣传和监控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虽然互联网的热度维持不了多久,但可利用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优点,创立一些网站,作为一种宣传的渠道,关注高校女生的处境及现状,定期更新并推送相关信息,进一步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高校女生的真实处境,同时有利于为处于困境里的女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通过网络宣传来提高她们的警惕性以及自我保护意识,普及一些常识,小技巧等,进一步提高她们的应变能力以及法律意识。当然安全感不仅来源于社会,还应源于自身。女大学生的人身权益的保障,除了社会的关注和帮助,更应从自身做起,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维权,才能扭转作为弱势群体的困难处境。

以上即为本项目的主要成果及内容,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课题研究,对高校女生的境况有更加详细的了解,为改变这一现状积极寻求对策。通过扩大宣传,鼓励女生通过法律途径积极维权,并从自身做起,提高安全意识以及辨别能力。同时借此引起社会和政府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完善立法,强化舆论公众监督,提供更多的救济方式,从而真正改善高校女生的处境。

[1]王建刚.校园女生“裸贷”乱象背后的法律问题探究[J].价值工程.2017(04).

[2]张光明.法律视角下校园“裸贷”行为[J].法制博览.2017(04).

[3]许悦.对中国妇女人权法律保护的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12).

[4]李凤莲,陈佰英.论我国妇女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05).

[5]张乐.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6]曾凡富.高校校园冷暴力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

1004-7026(2017)19-0131-03

G647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9.084

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针对高校女生人身权利保护的研究》(项目编号:201610378734)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老师:张静(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王志清(1996.9-),女,汉族,安徽滁州人,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2015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冷暴力人身维权
维权去哪里?
雄黄酒
家庭冷暴力引发离婚诉讼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行为冷暴力现状调查报告
——以四川省某市A学校为例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完美 打假维权
班主任工作应杜绝“教育冷暴力”
论铁路旅客人身损害赔偿的完善
你的冷暴力会耗尽我所有的爱
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