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佩琳
摘要:2016年夏季,我国的天气受到强厄尔尼诺的影响,南北大地都被大雨“恩泽”,而这些暴雨带来的并不是雨后的一片蓝天,而是城市的内涝成灾。重庆,一个远离大海的内陆城市直接开启了“看海模式”。让我们不禁想问:高速发展的城市,何以排水防涝的功能不尽人意。
关键词:重庆;排水;防涝
中图分类号: TU99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6.067
城市特大暴雨所引起的积水、淹水、山洪爆发、泥石流等问题不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而且还威胁着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一个城市是否能经住暴雨的考验,也意味着检验这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是否达到了标准。
1 重庆暴雨后的瞬间
2016年5月,在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重庆经历了三场特大暴雨。重庆的这三场暴雨让千千万万的重庆人受灾。回想前十年里,2007年,没有“滴滴打车”,却有消防来送船;2009年,只是一个小时的雨,就让碗口般的大树连根拔起,在南岸区罗坝,一辆轿车被冲出,而这只是重庆一个角落的缩影。洪水涌进了朝天门洞口,更有出租车行至龙头寺火车站宝华路进站下穿道时,被深达1.58米的积水淹没,两名乘客身亡;2010年,眼前都是洪水退去后的“汽车坟墓”,在洪崖洞下的路灯都被洪水所掩埋;2011年,新牌坊受强降雨影响,道路变成了停车场,山洪袭击渣滓洞,仅剩一排男牢房;2012年,洪水没过了车轮,人们无法出行;2015年,万州开启“看海模式”;2016年,酉阳马鞍山隧道,有人员被困,隧道内遇洪水倒灌,水位升高……
2 重庆排水之问
所谓城市排水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气降水径流以及其他弃水收集、净化、输送、利用、排放。城市排水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先导性以及全局性的产业。也是城市水污染防治以及城市排渍、防洪骨干工程。一般來说包括了城市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统称城市污水。城市污水通常由城市排水管网输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以此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后再进行二次利用或是排入水体。
中国排水工程建设历史悠久,从秦代开始,就已有排除城市雨水的管渠。历代的帝王所在的京都,多数都建造了比较完整的排水系统,如长安、汴梁等。在北京城内,也有明清两代所修建的排水沟并沿用至今。但是解放前,排水工程发展速度太慢,在旧中国城市主要是靠明沟、河流排水,建造有排水工程设施的城市很长。到解放前夕,全中国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只有6034公里,多数设施已失修,无法发挥其应有效用。如重庆,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只有局部雨污水合流制管道。材料以陶土管、陶瓷管、石棉水泥等为主,材质不佳,排泄力低。重庆更是没有小型的污水处理厂(拥有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在解放前夕只有上海、南京两地)。新中国成立后,城市排水工程得到了发展,结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居民清理积存的垃圾、废物,治水、修塘,解决了一部分地区排水的问题,并且也让部分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但到目前为止,排水系统所存在的问题仍有很多需要改善。
3 重庆排水系统的思考及意见
为了可以很好解决重庆排水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3.1正确认识排水在重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是工业及人口物流高度密集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工业所带来的废弃物以及人类消费污染日益增加,输送以及处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排水设施不单是维护城市生态物质代谢以及功能的基础,更是保护城市水质资源以及居民生活环境的一项重要方法。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系统工程不可缺少的组成。起到了市政设施以及环境设施的双重作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功能是对污水进行处理,减少其污染量,经过处理后把污水再次利用,实现城市的水污染控制。
3.2做好城市排水系统的总体格局
一个城市之所以能发展壮大,并不在于经济有多么发达,而是在良好的排水基础上构建形成的。如巴黎、伦敦就是如此。当初把这两个城市作为发展对象,原因就在于其庞大、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因此,重庆需要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水系分布的特点,处理好排水管网以及受水口、排水河网等的关系,构建合理、优化的城市排水系统,以此来获得更高效的排水效率,并且还可以节约投资、优化环境。
3.3 改造不透水垫面
有计划对城市人行道、机动车道、运动场、市民广场等开展渗透铺装的改造,适当增加绿地、湿地面积,可减少城市不透水面积,并且还能发挥临时的蓄滞洪作用,并且对于改善城市的环境极为有利。
4 结语
综上所述,重庆的排水系统仍不完善,在很多方面仍存在问题,在快速扩张的城市下,只要一场大雨就会让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街道成为河流,让交通变得堵塞,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因此,一定要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多重视有关排水系统的构建,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更加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映霞.城市排水与内涝灾害防治规划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3,(17):105-108.
[2]王磊,周玉文.国内外城市排水设计规范比较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2012,(08):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