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与模式选择

2017-04-14 22:09张晓霜何莉婷孔思凯
商情 2016年52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常态

张晓霜+何莉婷+孔思凯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本质上彼此相互依存,但由于制造业的水平不足且生产性服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两者未能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在经济"新常态"阶段,如何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更好地融合发展成为了当下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和融合模式这两方面进行研究,提出通过结合型、绑定型和延伸型三种融合模式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并就不同融合模式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融合发展

一、引言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新发展戰略道路,并明确了中国制造业经济转型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在"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的选择。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劳动分工中,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系日益密切。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软化和工业服务的发展,服务投资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服务业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制造业价值链中起着主导作用,产业链的渗透和一体化效应增强。中国产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服务业和制造业,面临从共生互动向一体化的转变,而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地区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服务业国际化的两种基本形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制造业竞争力快速提升的一重要因素。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我国需要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和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动因与模式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因

传统制造企业以“产品”为核心,以生产和制造环节为中心,以产品的最终销售为过程。经济“新常态”下,制造业发生了三个重大转变。第一,市场从产品短缺转向产品过剩,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制造企业为了加强市场的竞争力,从加强企业自身的战略为出发点,把重点放在消费者上,强调产品的质量和功能,并逐步延伸到相关的服务上。例如,产品服务升级、定制服务、交易服务、咨询服务、运输服务、保险服务、维修服务、回收服务等,提升了产品的整体价值,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的高层次要求。第二,制造业通过详细的分工来提高生产效率,形成一个不断延伸的制造产业链。制造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正从产品的竞争转向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制造业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扩大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或向外拓展服务业。第三,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为制造业产业链环节的分离、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业一体化和全球布局奠定了基础。制造型企业要迎合从以“产品”为核心到以“消费者”为核心,从“生产”到“产品+服务”或“服务”的新趋势。

(一)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

技术创新改变了原有工业产品的服务和技术路线,从而改变了原有生产行业的功能。不同行业的技术相互整合,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技术基础,但不同的行业之间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这导致了产业融合的产生。信息技术在各产业融合发展,每个行业在客户、生产、财务、仓储、运输管理等方面推广在线信息处理系统,这样客户就可以立即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从而逐渐使得行业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使得产业融合成为了全球产业发展的浪潮。

(二)在竞争环境中对利润的追求是产业融合的企业动因

企业在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以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在竞争下寻求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能够提供的产品也越来越多样,而为了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在原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实现一定程度的融合。

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是企业永恒的追求。产业融合的发展可以加强行业之间的合作,降低进入壁垒,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最终形成比较优势。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同行业的企业都有多元化,多样化的产品,他们追求经济效益,他们通过技术集成和创新改变了成本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业务整合形成了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引导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内容来实现市场整合,最终促进行业间的整合。

(三)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产业融合的巨大推动力

一般来说,只有巨大的国际的直接投资,才具有支撑跨国生产经营的实力和能力, 因此,每个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实际上都是国际金融资本整合的结果。在国际一体化运行中,工业部门转变为工业一体化,“国民生产”产品转变为“生产”, 可以说,促进工业一体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跨国公司。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一)结合型融合发展模式。结合型融合模式就是把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链融入到制造业的价值链之中。在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时,企业需要将实物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结合出售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在这种模式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是相关的,但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并没有单独销售,而是通过资源、技术、管理和市场的互补融合进行组合销售,从而产生1+1>2的效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不同优势,占有不同的市场,即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通过非替代性、低交易成本等优势来,促进产品的销售,生产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它的优势,如品牌和渠道来扩大生产性服务的需求。

(二)绑定型融合发展模式。绑定型融合模式是指基于同一价值链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整合。换句话说,就是基于同样的价值创造,即将实际产品和服务绑在一起出售来满足客户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通过这种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效用。在这种融合模式下,产品与生产性服务有很强的相互依存性,产品以“产品+服务”的形式销售,为客户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延伸型融合模式是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在同一价值链上衍生出与生产产品相关的融合性产品。对制造业的产品特性进行分析,从研发到整个价值链的售后服务都需要寻找新的生产,从而挖掘出新的利润增长点,即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制造产品源于新的“用户导向”和“产品扩张”的服务需求,不仅要开拓新的制造业市场,而且还要促进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在这两个不断整合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为了提高自身的服务和外包能力,将更加细化分工,向專业化和集聚化发展。

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基于结合型融合发展模式下的对策建议。在结合型融合模式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补性关系。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将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各自的优势,从而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由于转型战略多为大型品牌企业所用,而中小型企业易拘泥于陈旧体制,故管理和理念的创新是战略转型升级的前提和关键。我国的企业没有高程度的服务外包水平,应积极引导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现状,向专业化发展。建立结合互补发展的理念,创建高效的执行团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结合式融合发展。

(二)基于绑定型融合发展模式下的对策建议。在绑定型融合模式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表现为相互依赖的捆绑性关系。其中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某种程度上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两者唯有搭配在一起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在该模式下,我国企业应通过紧密合作来实现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捆绑销售,但不能盲目选择合作伙伴,应针对自身产品或是生产性服务综合考虑对方的信用、交易费用以及行业背景等因素,从而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

与此同时,产品创新也是一大策略。投入一定的技术和资源对生产产品进行创新以开拓新的市场,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带动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又因两者的捆绑性而互相促进从而形成良性互动,促进两者绑定型融合发展。我国应基于现有的产业优势,不断创新,积极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同发展。

(三)基于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下的对策建议。在延伸型融合模式中,服务是由制造过程中的资源需求和客户对多样化的产品的需求产生的。生产性服务是产品价值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形成产品与价格自主竞争的重要举措。在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中制造只占了一小部分,研发、采购、销售、售后等生产性服务才是产业产业链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服务的创新有利于缩短产业链的周期,为产品创造更高的附加值。通过改良后的产品、服务以及各种营销手段,结合口碑效应,能够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在这种模式下,生产性服务业将集中发展,所以应致力于建设综合性的从设计、研发、采购、制造加工到产品销售、完善的售后服务的一个产业集聚区,并合理规划布局,通过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促进具有共同区位指向的服务业企业向集聚区聚集,切实做到布局集中、土地密集、产业集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本质上彼此相互依存,但由于制造业的水平不足且生产性服务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两者未能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因而针对这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结合型、绑定型和延伸型三种融合模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最终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樊琦.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

[J].商场现代化,2016(5):246-247.

[2]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动因及其效应分析[J].西南金融,

2007(4):10-11.

[3]杨仁发,刘纯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

升级[J].改革,2011(01):40-46.

[4]刘鹏,刘宇翔.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

的融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7):113-115.

[5]童洁,张旭梅,但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模

式与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0(02):75-78.

[6]高健.加快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思考[J].企业经济,

2009(03):143-145.

[7]姚晓霞.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现状与

思路[J].商场现代化,2008(25):281-282.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常态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