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淑红
摘要:水稻的合理施肥与肥料的高效利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水稻施肥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各自优、劣势,为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水稻;传统施肥方式;稀育稀植机插深施肥;侧深施肥
中图分類号:S511文献标识码:Adoi:10.14031/j.cnki.njwx.2017.04.01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国人60%以上以大米为主食,我国水稻种植面积达3150万亩,总产量近2亿t。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水稻的合理施肥与肥料的高效利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传统的水稻施肥方式
一种是旱施肥。在水田泡地整地之前,将化肥撒在土壤表层,然后再放水泡田,通过旋耕整地机将肥料混拌在土壤中;另一种是水田施肥。在水田泡地第一遍整地之后进行施肥,将肥料扬撒在泥水里,然后在搅浆整平。这两种施肥方式也只能是施入底肥,后期在水稻缓苗期还需施入返青肥,在水稻分蘖期还需施分蘖肥,水稻成熟期还需施穗肥。
传统的施肥方式,作业环节多,施肥量大,一般每亩用肥约23~27 kg,成本高;同时肥料在耙层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段施肥量过大,造成倒伏和稻瘟病,而有的地段施肥量过少,造成分蘖少,穗粒和粒重不足;造成水稻长势不同;肥料与秧苗接触,造成肥害、烧伤秧苗,影响产量;肥料溶解在水中,氮肥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易随水分蒸发而流失,含有大量有机质的肥料漂浮在水中,为水绵、藻类等杂草提供了营养,使其生产迅速,造成杂草去除困难;最重要的是肥料溶解在水中,伴随生产过程排水,会使肥料流入江河,造成生产、生活用水严重污染,影响环境。据农业部门的测定,传统施肥方式化肥利用率仅在25%~30%。
2水稻稀育稀植机插深施肥技术
20世纪90年代,农业部曾给我省下达了《水稻稀育稀植机插深施肥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分别由海林、庆安、延寿等几个市县负责实施。其中,水稻深施肥技术就是在水稻插秧机上装深施肥装置,在水稻插秧的同时,把化肥条状施在苗侧3 cm,深度5 cm的土壤中,一是肥水隔开减少流失;二是肥苗分开,避免烧苗;三是肥料离秧苗较近,能够为返青后的水稻提供足够的营养。具体技术措施就是在延吉生产的春苗牌2ZT-9356B型插秧机上加装省水田研究所研制的2ZTF-6型水稻深施肥机,排肥器是塑料外槽轮式,排肥方式为摆杆式。
经过三年的多点试验示范,广大农民一致认为这是一项节种、节肥、省工、省力、增产幅度可在10%以上的节本增效的技术。当时有人称之为是水稻栽培史上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当年的课题项目包括稀育、稀植、机插、深施肥四项技术,前三项都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而唯独深施肥技术没能推广开,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插秧机动力不足。2ZT-9356B插秧机配套动力为3马力风冷柴油机,原插秧机的拖板很笨重,再装上深施肥装置,6个开沟器的开沟阻力又很大,使插秧机作业时起步困难,过埂时更加困难,甚至在埂上硬拉出6道深沟。
(2)下陷严重。为增加动力性,把原来的3马力风冷柴油机换成6~8马力水冷柴油机,使唯一的驱动轮下陷入泥,严重时不能作业。
(3)排肥管堵塞。排肥器用的是粒度在2~4 mm的普通颗粒肥,肥料遇到水气易潮解,粘在排肥管内壁,经常堵塞,断条率高;一经发现,清理排肥管时,堵塞的肥料一下全落到田面水内,给附近的秧苗带来肥害。
3水稻侧深施肥技术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为继续探索水稻施肥技术,在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等地继续进行了水稻稀植机插深施肥技术试行和推广。2016年,为贯彻实施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试验示范,省农机推广总站组成了5个技术指导组,深入10个试点县开展机械调试、作业及测试工作。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要求在标准化整地的基础上,按照“侧三深五”的要求施入化肥量,一次性完成侧深施肥机插秧。
主要技术措施是在高速插秧机秧箱前方安装一个铧刀,将泥土划开一个深5 cm、宽2 cm左右的条形小沟,肥料通过吹风机吹入秧苗侧下方的小沟内,由于风力的强制作用,排肥口不易堵塞,肥料落入施肥沟内,通过安装在侧深施肥装置后边的平地辊将小沟推平,肥料就被完全覆盖上了。配侧深施肥装置的插秧机与不安侧深施肥装置的插秧机,插秧效率基本相同。
与水稻稀育稀植机插深施肥技术相比,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使用的插秧机是井关PZ60D型高速插秧机,发动机为柴油机,功率为13.2 kW(17.3马力),操作人员为3人,从根本上解决了动力不足的难题,而且过埂性能良好,无明显不足;停车点排肥增量也在可控范围内。肥料采用的是中化测深专用肥(N∶P∶K=21∶15∶16),所选的化肥在养分配方、强度、粒度、吸湿性等指标达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要求。
通过近年来的试验示范,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能做到定位、定量、均匀、环保的特点,平均增产幅度可达7%~8%。由于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水稻产量,又适应国家提倡的质量效益型农业,应该积极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