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瑛(太原工业学院 电子工程系,山西 太原 03000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互构研究*
杨 瑛
(太原工业学院 电子工程系,山西 太原 030008)
文章以社会互构论作为研究视角,从功能互构、价值互构与方法互构三个层面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互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者的谐变措施,主要是价值谐变和方法谐变。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互构;价值谐变;方法谐变
如何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若将实务性很强的社会工作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互构发展,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最早提出互构论思想的是北京大学邱泽奇教授,他在研究技术与组织关系时提出“互构性”一词[1]。郑杭生和杨敏在对当代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互构论。社会互构论又称作“互构论”,它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互构共变,更进一步而言是社会的互构谐变理论。社会互构论中的“互构”刻画的是参与互构的主体之间的一种本质关系,这种关系是它们之间相互型塑的关系[2]。从内容层面而言,社会互构论是以“互构谐变”的理念和原则去理解、描述和阐释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政府按照一定程序推行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国家;而社会工作是由社会组织开展的社会服务,其更多代表的是社会。由此,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梳理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献,学界探讨的焦点相对集中。借用成洪波对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文献的总结,具体有如下三种:强调目前学生工作的困境,凸显社会工作的优势;强调从社会工作视角弥补和创新学生工作实践模式;探讨作为主体的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工作[3]。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问题研究领域,学界倾向于强调社会工作的优势,探讨将社会工作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或运用社会工作的优势来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徐选国、赵环认为,对于社会工作的强势嵌入,如何对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资源是一个特别需要认真应对的问题[4]。综合学界成果,笔者认为,借鉴社会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在当下是有意义的,但从长远来看,更需要的是以一种中国特色的理论客观中立地去看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工作所具有的共同点和冲突。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互构,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谐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基于上述论述,运用社会互构论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工作的互构是可行的。社会互构论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现实社会中会存在矛盾与冲突,但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互构谐变”,是在不断地“求同存异”“异中求同”之中走向和谐[5]。
(一)功能互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性功能,其中包含个体的生存、发展和享用功能;第二个层面是社会性功能,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6]58-71。
社会工作最基本的功能是帮助人。这其中包含救助危难、解决困难和帮助服务对象实现发展,这是社会工作的显功能。若社会工作可以顺利实现助人的功能,对于社会整体而言,社会工作是可以为维持社会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的,这是社会工作的潜功能。因此,社会工作的显功能和潜功能并存于社会工作的目标体系中。
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工作的功能都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个体性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将其描述为生存、发展和享用功能;社会工作将其描述为救难、解困和发展功能。第二层面是社会性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将其表述为政治、经济、文化功能;社会工作将其表述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上述两个层面的描述只是语言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即个体方面的助人功能和社会方面的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二者的功能实现了互构,共同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二)价值互构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的价值或原则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实事求是的求实原则、坚持民主作风和方法的民主原则、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结合的渗透原则、坚持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的层次原则、坚持使用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激励原则、坚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原则、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者“以身作则”的示范原则[6]206-218。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包括:敬业(社会工作者要热爱社会工作,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接纳(接受、尊重案主)、自决(尊重案主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个别化(了解并尊重每个案主独有的特点)、尊敬人(对案主的尊重)[7]。
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价值对比来看,二者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具有互构性。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原则和主体原则其实暗合了社会工作尊敬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原则暗合社会工作个别化的价值;示范原则暗合了社会工作的敬业价值。
然而,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假设被教育者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或缺陷,需要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弥补其不足。在这样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会理所当然地接纳被教育者个体的优点而否定其缺点。而社会工作要求社会工作者要能够接纳案主的优缺点,为其营造一个安全的自我空间,为实现自我探索和增能做准备。就这个意义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在接纳价值层面存在着一定冲突。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强调解决受教育者的问题,特别是基于前述受教育者有缺陷的标签认识,教育者会很大程度地从自己的角度为受教育者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这一层面上,社会工作强调的是案主自决,也即社会工作者要做的事情仅仅是协助案主认清问题、为其增能,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方法是由案主自己决定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在自决层面也会存在一定分歧。
总的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在大部分的价值上已经实现了互构。但目前而言,二者在接纳、案主自决层面仍存在一定冲突。这种冲突的出现很大程度是基于传统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缺陷的假设造成的。长远来看,这也是二者在价值层面应该实现谐变的重要因素。
(三)方法互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方法有: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咨询辅导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使用中强调要根据教育内容和被教育者的特点有针对性、综合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方法[6]222-229。
社会工作的实务性很强,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专业化方法。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三大类: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种工作方法的区别点在于工作对象的不同,个案工作的工作对象主要为个体;小组工作以小组中的个人为工作对象;社区工作更加宏观,更侧重社会环境与制度变迁,它以整个社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8]98-121。
在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方法各有特色,都是连接教育者(社会工作者)与被教育者(案主)的纽带,可以有效达成自身目标,对增强二者的实际工作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在方法的运用上存在不同观点。社会工作明确规定了每个工作方法的适用人群和使用过程[9],同时对过程的每一步进行具体规定,规范了操作步骤。而且,社会工作有相应的实务技能,比如会谈技巧、建立关系技巧等,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案主,建立适合案主的服务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只提示了每种方法的要求,对于操作步骤与详细技巧并无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抽象、远离受教育者实际等情况,这也是学界一直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人文关怀的问题。若将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谐变,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际运用效果将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目前仍存在一些冲突,但社会互构论提示我们,上述二者通过相互的形塑,是能够实现谐变的,而这也正是二者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价值的谐变
一方面,摈弃传统的“有问题”意识,做到接纳与尊重。在我们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中,以疾病(问题)为先的思维方式一直主导着我们的观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生群体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样的负性认识不仅影响了教育者对大学生的看法,也会使大学生群体产生自我怀疑和否定。因此,要打破问题视角,揭掉学生身上的问题标签,对学生做到尊重和真正的完全接纳[9],特别是敢于接纳学生的缺点,不以自我判断或道德判断拒绝相信和接纳学生。当然,接纳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放弃自我价值而同意他人价值,接纳只是要求拒绝判断,追求理解[8]52。
另一方面,反对“家长作风”,建立“案主自决”的价值体系。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会部分存在“家长作风”,教育者以学生身智不成熟、考虑不周等为理由,扮演家长的角色为学生的发展进行决策。然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尤其是已经成人的大学生,有自我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反对“家长作风”,教育者只为学生提供选择的项目,具体的决定由学生自己做出,建立“案主自决”的价值体系。
(二)方法的谐变
其一,实行个别化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工作方法上,遵循个别化原则,充分尊重和彰显每个人的特性。这就要求将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做分类,具体归纳出不同方法适用的不同人群和问题,以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其二,细化工作方法的操作流程,向专业化迈进。专业化的工作方法要求有具体实务过程,所以,应该借鉴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出这些方法的具体使用流程和使用技巧,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提高工作方法的专业性。
总之,探讨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构,在功能、理念与方法上建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谐变,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1] 徐选国,阮海燕.试论我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互构性发展[J].天府新论,2013(1):109-115.
[2] 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成洪波.导入、互构、增能: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种互动逻辑[J].社会工作,2015(3):67-74.
[4] 徐选国,赵环.社会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逻辑与现实路径[J].青年探索,2015(2):92-96.
[5] 杨敏.社会互构论:从差异走向认同的追求[J].江苏社会科学,2006(1):68-73.
[6] 陈万柏,张灿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 王玉香.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13(9):31-35.
On the Mutual-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ocial Work
YANG Ying
(DepartmentofElectronicEngineering,TaiyuanInstituteofTechnology,Taiyuan030008,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utual-construction theory, this article made an analysis on the possibility of mutual-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ocial work in terms of functionally mutual-construction and value, specifically speaking, value transverse, method transverse and method-related mutual construction.Based on this, measures about the transverse of both value and method are propo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ocial work;mutual-construction;value transverse;method transverse
第29卷第4期(2017年4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OCIALSCIENCESJOURNALOFUNIVERSITIESINSHANXI Vol.29No.4(Apr.2017)
*2015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以学生会干部成长小组为例”(2015LX047)之成果。
2016-12-20
杨 瑛(1990-),女,山西寿阳人,太原工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社会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4.018
G641
A
1008-6285(2017)04-00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