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阈下“微课”在理工科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及思考*

2017-04-13 22:46米卫娜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理工科思政课教学方式

米卫娜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大数据视阈下“微课”在理工科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及思考*

米卫娜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面对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诸多困境,在充分考虑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个性及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改革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教学模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幸福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大数据;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面临新的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大数据”,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不仅是思维的大变革,更是一个互动过程”[1]。

对于“90后”的理工科大学生而言,大数据时代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思想观念等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网络在线教学成为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其中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逐渐被采纳并开始广泛应用。而有意识的推动“微课”教学方式在理工科高校思政课中的有效运用,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大数据时代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

众所周知,自教育部“05方案”实施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成为各高等学校必须开设的四门思政课。而当前大数据时代给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杨叔子先生曾用“五精五荒”(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来阐述知识经济及信息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对人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2]。而这也是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最具有代表性的描述。

作为大数据与新媒体时代的最大受众——“90后”的青年大学生,互联网影响到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方式方法,遇到问题更愿意立即使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寻找各种答案;热衷于论坛交流、自媒体互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又不善表达;对灌输、强制、被动的学习表示厌烦;学习兴趣较为广泛,但难以长时间专注等等。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如何顺应时代,因势利导,进行契合学生心理、个性及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探索,成为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任务。

在理工科高校中,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现象。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在中学阶段过早地文理分科,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院校照搬苏联教育模式,学科单一,重理轻文,在课程设置方面人文课程明显偏少且内容陈旧,这就导致本身人文素质就有所欠缺的理工科大学生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正确认识,其直接结果就是对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人文课程的漠视与轻视。

现代网络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是重共性轻个性,这种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片面地夸大课本知识的效用,忽视对学生思想心理情感的培养;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片面强调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一致性、统一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在思政课教学中,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显然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层次与个性化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思政课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环境一般较为封闭,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课堂教学,而学生也能够较为自觉地接受相关教育。但是如今大数据时代,网络给大学生学习带来超时空的便利,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生活成为大学生活的新途径。学习知识的场所不再局限于相对固定的学校与课堂,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难以把握。

此外,互联网中的“数据爆炸”在给大学生带来大量的且可便捷获取的知识外,不健康的负面信息大量堆积和传播,也给大学生带来诸多思想认识和心理上的问题。而且不同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在网上冲突与交融,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环境变得极为复杂。由于大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分辨能力较差,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或多或少会对某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对多元化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出现了人文精神及人格的偏颇,具体表现为务实化、个人化和功利化[3]。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思政课教学的难度。

二、“微课”在理工科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

“微课”(即微型视频网络课程)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David Pellrose提出,指的是利用微型的视频开展教学的过程,教学内容侧重于某个疑难知识点,或者实验、主题等教学活动,学习者可选择多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创新型的、情景化的在线视频教学模式[4]。“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资源,与传统学习资源相比,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易传播、易操作、适合个性化学习等特点,它可以很好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需求,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教研、教学反思,它还对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5]97。

进行“微课”教学方式改革符合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新特征,能够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微课”教学方式,则必须在“微课”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的选题。“微课”选题既要“小而精”,又要“微而全”,还要符合思政课特点。科学恰当的微课选题是微课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微课视频应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将某一主题厘清讲明,所以微课选题首先不能过大过散,要“小而精”。与此同时,微课课程内容还要自成体系,完整而符合逻辑,所以还要做到“微而全”。思政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有效思政课必须具备政治性与思想性、逻辑性与纪律性、实践性与知识性、趣味性与情感性特点[6]。因而,思政微课不同于其他专业微课,其选题除了要“小而精”“微而全”之外,还应以传递价值观念、引发学生思考并使之产生情感共鸣为目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理工科大学生对文科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不熟悉,所以在绪论部分,可以请学生先观看以介绍本课内容及学习方法为核心的微课《走近“概论”》。另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成果。为了使人文知识较为欠缺的理工科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在学习相关理论之前,先请学生对该理论的主要创立者生平事迹及所处时代的“微课”《一代伟人毛泽东》《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胡锦涛》进行学习。在第八章教学过程中,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时,还可以选择大学生比较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制作相关主题的时政微课,如《供给侧改革》《互联网+》《扶不扶?》等,让思政课教学更加接地气。

第二,合理的教学设计。思政微课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微课教学的有效性。微课的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对其进行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持学习者有意注意的最佳方式[7]。“微课”的出现无疑为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莫大的好处。理工科专业多是一些数字、符号、抽象推理等技术性和应用性比较高的课程,理工科大学生在长期接触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加强,更是善于运用抽象的思维进行严密的、科学的、系统的推理[8]。这也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不太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再加上他们还需花大量时间去进行本专业的实验或实践,所以也根本无法静心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微课”能做到声像兼备,大量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再配上教师的讲解录音,就在一定程度上把相对枯燥、抽象的政治理论生动化、具体化,既使知识点更加通俗易懂,又能吸引学生眼球。当然,是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和目的,核心和关键是“微课”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微课”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的原则,课程设计要创设情境、引入有趣、逐步推进、层次分明、适当总结[5]99,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关键的知识。因此,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微课和理工科的学科特点,在“微课”中可以探索尝试多种方法和手段,如借鉴电影、广告等其他领域的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模仿再创造,确保课程设计新颖、有看点。还可从社会热点问题或容易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案例谈起,巧妙地导入课程,并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最后作出正确的、符合逻辑的、提纲挈领的总结。在进行“微课”教学时,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研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以激起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微课”教学效果。

第三,严格的技术规范。技术的掌握程度是能否制作出优秀微课视频的前提。微课视频最基本的要求:画质清晰、图像稳定、声音清楚、声音与画面同步,文图搭配规范合理,色彩光线使用协调,页面布局合理,颜色对比恰当[9]。因此,微课录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面、深厚的专业功底、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而且还要熟悉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驾驭与微课制作有关的新媒体与新技术,如录屏软件、录音设备、视频编辑软件等。这对于擅长理论研究而疏于技术应用的思政课教师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此外,在“微课”建设中,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便于学生方便、快捷、自主地学习;同时教师与学生还可通过平台及时交流,以便于教师更好地推进教学方式改革。

三、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改革的思考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悄然来临,在教育领域,原有的教育资源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和不同层次的需求。“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资源应运而生。正如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所说:“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本身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10]在充分考虑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个性及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改革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其实,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一直未曾间断,如研究式教学、专题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等,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必须承认,思政课教学方式问题仍有不少。而“微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或解决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不足。它短小精悍、方式灵活、模式新颖、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再加上片段化的设计、情景式的教学,符合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新特征。因此,虽然在实际的“微课”教学实践中还面临不少的问题与挑战,不过,作为当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把握这一教学发展趋势。

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注重“互联网”,另一方面,也不要轻视了“教育”二字,不要忘记教育的本质所在。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所说:“互联网对教学方式的变革影响深刻,但教学不是教育的全部,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固然巨大,但绝不可能颠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在任何时候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方面,我们要正视互联网对教学方式的影响,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坚守教育之道,探寻教育本真,遵循规律,守正创新。”[11]

那么,何谓“教育”?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这样诠释教育的本质:“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列宁也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思政课教师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切实关注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大学生的特点,张扬大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灵感受;关注学生内心的需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和提升人的价值目的。

总之,在今天的互联网空间,面对“来势汹涌”的“微课”教学,思政课不但不能躲避,而且应该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在利用“微课”教学方式推动思政课教学发展的同时,思政课教师也应做到“不忘初心”,坚持教育的育人使命,使大学生真正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4.

[2] 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l999(4):1-2.[3] 任倩.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学习月刊,2010(12):81.

[4] 武晓静.高校思政课“微课”及其有效运用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107.

[5] 聂沉香,杨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8):97-99.

[6] 胡孝四.论有效思政课的几个特点[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4(4):121-123.

[7] 张晓君,李东哲,陈雷.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8):106.

[8] 昌玉娇.文科和理工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比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4:33.

[9] 王来印.高校微课教学有效性调查研究:以扬州大学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14:32.

[10] 陈学明.哈贝马斯交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57.

[11] 翟小宁.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坚守[N].光明日报,2016-02-23(15).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s" of the 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from Perspective of Big Data and Considerations

MI Weina

(SchoolofMarxismStudies,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China)

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big data, and facing the predicament of the 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due consideration of learning,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 reform teaching mode in 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comply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eachers of the courses could get better teaching effect by making full use of micro-lectures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sense of happiness in taking the 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Big data;micro-lectures;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2016-10-24

米卫娜(1981-),女,河北邢台人,河南理工大学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1.016

G642

A

1008-6285(2017)01-0061-04

*2015年河南理工大学思政课教改专项“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课人文精神培养策略研究”(2015JG006),“‘互联网+’背景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两个队伍’融合研究”(2015JG078)之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理工科思政课教学方式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