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家学说

2017-04-13 20:25□张
山西农经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一国两制文选人民出版社

□张 卓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家学说

□张 卓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同我国具体实践相联系的富有首创性的构想。坚持“三不变”原则,不仅是实现“一国两制”的必然选择,也是走中国道路的题中之义。“一国两制”不仅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国家观,且为人类的和平共处提供了新的借鉴。

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

1 “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与发展

“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①,它具有历史性。作为由阶级斗争发展而来的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②,它天然的具有阶级性。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在主体国家的内部,应该而且只能施行一种社会制度。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不久,列宁曾提出用“和平共处”的思想来处理世界多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相互关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统一的国家而言,其内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是否可以并存的问题,他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斯大林尽管强调了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国家的社会性和民族性,这也不利于民族问题及国家统一问题的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一国两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新疆域。首先,它承认了国家的社会属性和民族属性。国家是社会的国家,是民族的集合体。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可以放在次要的地位,而整个“大民族”共同的最高利益则居于主要地位。其次,发展了国体与政体关系的国家学说。“国体”强调政权的阶级性,而“政体”则强调国家政权该如何组织的问题。“一国两制”深入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和现象之间辩证关系的思想。再次,创新了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不同于现有的国家结构形式,它强调国家结构形式为国家统一服务的思想,而不拘泥于形式。这种国家结构形式,符合中国的真实国情,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2 坚持“三不变”原则:夯实“一国两制”的奠基石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中国的施行,符合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之基本,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符合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命题。“一国两制”是否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是否坚持“三不变”原则牢不动摇。

“一不变”:坚持社会主义国家主体地位不变。“一国两制”不排斥资本主义,但不搞资本主义自由化,而是“两制”共命运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③,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没有中国共产党,谁都不能制定这样的政策。“但允许国内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④,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而且作为社会主义补充的资本主义有利于社会主义占主体我国的生产力发展。

“二不变”:基本政策不变。邓小平提出基本政策“五十年不变”,稳定了人心,赢得了机遇,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历史与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是适应了港澳地区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的利益,深得人民拥护,“既然是人民拥护的”⑤,那么,“谁要变人民就会反对”⑥。即使某些具体政策发生了变化,那要看清问题变化的方向,不能无知地惧怕或拒接新事物,这是“脑子”上的问题。

“三不变”:稳定大局不变。稳定是头等重要的,抛开稳定空谈发展,是不切实际的。特别行政区稳步持久发展,需要具备稳定的政治生态环境。特别行政区的各项事业的繁荣是其稳定的“助力器”,任何时候都不能少了稳定。没有稳定的大局,任何发展都是徒劳的。压倒一切的优势是稳定,要一切从大局出发,以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3 践行“一国两制”,走中国道路

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显现了中国共产党巨大的政治智慧和胆魄。走好“一国两制”的中国道路,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

主权属于中国。“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⑦,关于主权问题,中国是没有商量的余地。自古以来,港澳台就是中国版图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任何妄想分裂祖国的行径,都是无法接受历史考量的,人民也是不答应的。

维护中央权威。“一国两制”坚持的是“一国”而不是“两国”。中央有权威,地方才有力量。特别行政区作为地方行政区,必须要尊重和维护中央权威,以宪法和基本法的精神为准绳办好地方事情。离开了中央,“一国两制”也就不复存在,特别行政区的经济社会就不能发展,祖国统一大业就会受阻。

坚持“港人治港”的政策。落实“一国两制”,归根结蒂在于人。一方面要充分地相信港澳的中国人有能力治理好港澳地区,所谓港澳的中国人没有信心治理不好该地区的事务,这不是中国人的真正意见。另一方面,“港人治港”必须有个尺度。“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⑧,特别行政区的前途寄希望于当地的人民。何为爱国者?爱国者的标尺即是尊重历史,尊重自己民族,将祖国统一大业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的中国人。否则,没有这份历史担当的人,“一国两制”难以施行或施行不好。

4 “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伟大意义

“一国两制”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是在充分尊重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基础上,从民族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再创新,其意义深远。

首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主张在社会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内部的局部地区建设资本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关于国家模式和国家结构理论,并以新的思路建构了中央与地方的新型关系。

其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统一战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的“法宝”之一,统一战线的本质就是团结绝大多数的爱国者,为党的中心任务而服务。“一国两制”求爱国之“同”,“存”社会制度及社会意识之“异”,扩大了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统一战线的范围。

第三,立足国家统一,促进地区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⑨的力量。国家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为了使国家不被自身的力量所倾覆,国家发挥其政治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以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

最后,彰显人类和平发展的主题,为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提供了方法论。当今世界需要和平,也需要发展。问题总是有的,“新问题就得用新方法来解决”⑩。处理问题与争端的方式无非两种:和平的或非和平的。“和则生气”,历史的种种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和平的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因此,“一国两制”在中国的成功运用,为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6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2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2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1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66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9页

1004-7026(2017)15-0134-02

D618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5.089

张卓(1993-),湖北黄冈人,中共党员,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一国两制文选人民出版社
画与理
画与理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画与理
画与理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抉择
习主席:确保“一国两制”在港实践不走样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