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福丽 张 扬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校外实践:旅游管理人才高位就业能力的培养
韩福丽 张 扬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文章从国内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人才高位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出发,研究总结出在旅游管理人才高位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借鉴美国和瑞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高位就业能力的模式,提出了实现旅游管理人才高位就业能力的培养的策略,为旅游管理专业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高位就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012年教育部已经把旅游管理专业放在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同的位置,但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毕业生却在毕业后仍频繁转行,根本原因在于高校育才和企业选才出现较严重的供需错位,学生毕业后不具备从事相关行业所需的特质、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获取和发展的高位就业能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则是培育应用型旅游人才的最佳平台,能够是培养学生高位就业能力的最佳平台,有效地解决影响旅游管理学科发展的瓶颈性因素。[1]
2015年6月,笔者开始着手对旅游管理学院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情况、在企业实习情况和学校师资配备等情况。通过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高位就业能力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
(一)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旅游管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高等旅游院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时,应注重实践教学,但通过调查发现,一是该专业普遍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2]二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实践教学比较没有层次性,且安排的实践教学的时间比较集中,这样并不符合教育规律,没有真正发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所起的作用,一些院校闭门造车,脱离旅游业实际情况与趋势进行人才培养。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单一。旅游管理本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连接企业、高校和学生的纽带,实践育人,协同创新。但在调查中发现,多数院校旅游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单一,己经背离了学校培养学生高位就业人才培养目标,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基地在现实情况中仅仅是作为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实习的基地,由于实习的时间仅仅有6个月,而且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徒有形式,当企业看不到校企合作所应得的经济效益,就会降低其合作的积极性,所以只是简单地为学生提供基层服务岗位,没有为学生的轮岗实习提供相应的条件,导致实习期结束,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低。
(三)双师型教师严重缺少。在调查中发现,双师型教师严重缺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高等旅游院校很少引进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来校进行讲座,这将无疑导致学校脱离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二是任课于本专业的教师在专业刚起步的时候,大部分是从别的专业转过来的,如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为主的专业,这样的学缘结构决定了旅游管理教师专业知识体系不健全。而从事本专业的青年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实践能力差,这也是导致当前实践型教师缺乏的重要原因。[3]
(一)旅游管理专业高位就业能力培养建议。
一是确立以高位就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中应该重视为旅游企业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协同进阶、高位就业”模式,校企深层次地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定位,协同开发实践指导教材,制定共同的四年不间断,分层次地培养旅游管理学生的高位就业能力实践教学的目标。[4]
二是开发以高位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层级进阶的课程体系。应根据“协同进阶、高位就业”的模式,结合旅游职业发展规律和专业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律,逐层递进设置“旅游专业课程+旅游实践课程+实践实习环节”实践的实践教学原课程体系。
三是创建“校企生”三位一体的高位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可以在政府指导和旅游行业协会监督下,构建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并广泛吸取专业学生意见和建议的“校企生”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在此模式中每个阶段要实时地对专业学生所掌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有效沟通。[5]
四是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高校应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双师型的培养,以此来带动学科学术梯队的形成。另一方面高校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派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再者可以适当地引进企业中的专业人士或者和具备海外留学、国际化阅历的归国人员来学校来兼职教师,为整体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活力。
(二)完善旅游管理人才高位就业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政府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旅游企业的服务权利和责任义务,另一方面应当给予专属教育投资,提供财力支持。
二是完善旅游行业协会监督。可以像瑞士的洛桑模式或是美国的康奈尔模式,建立行业协会,这将会对旅游高位人才的培养和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落实科学管理的模式。应该要建立“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建立以提高学生的的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旅游产业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为标准”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四是拓展校企的有效沟通渠道。旅游企业应主动参与旅游管理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参与教学改革,这样将更有利于旅游企业“选材”和“育才”相结合。应拓展校企的沟通渠道,例如可以采取定期召开座谈会或者并定期向有关人员访谈等等。
[1]周其厚.当代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95-125.
[2]易忠,孙秀丽.基于就业指导模式改革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0):227-228.
[3]汤利华.高等旅游教育是什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157-177.
[4]齐伟.基于高位就业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2):145-148.
[5]王海荣,韩福丽.旅游管理专业推行“线上+线下”体验式学习方法的研究[J].知与行,2016(10):94-97.
[责任编辑 杨贺]
G642
A
2095-0438(2017)05-0132-02
2016-12-06
韩福丽(1982-),女,黑龙江肇源人,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
2016年度绥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旅游管理本科高位就业能力研究”(JP20160034);2016年度绥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情境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J20160049);2016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DACUM职业需求分析法在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GJD131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