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良
(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从“资本一般”到“以人为本”的新资本观
——兼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肖良
(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从马克思的“资本一般”到“以人为本”的新资本观体现了人力资本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工业经济阶段到知识经济阶段,人力资本理论在突出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了研究重点、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向的转向,为今后人力资本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范式指导。
劳动力;资本;人力资本;新资本观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首先表现为物,并以物为载体。资本最初形态为货币,继而以厂房、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形态出现。这并不是说资本的本质为物。在刊登于《新莱茵报》(1849年4月7日)的《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文章中,马克思指出“生产手段和工具”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成为资本,如果它摆脱了这种社会关系则不可能成为资本[1](P26)。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资本体现在一个物上,但不是物,而是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并赋予这个物以特定的社会关系”[2](P85)。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作为历史范畴,并非从来就有,它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前提,即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出现和发展。显然,它也将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消亡而消亡。
“资本一般”是马克思用来表述资本本质的专用词汇,马克思认为“资本一般就是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它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价值增值,资本运动和周转不止是资本保存和增值的渠道和手段。所以,循环不止的运动是资本保持自我本质的必要条件。关于资本的形态,马克思把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视作资本的实物形态,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了这两部分的比例;把所购买的生产资料及劳动力的价值作为资本的价值形态,前者为不变资本,后者为可变资本,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的特殊性体现于“资本雇佣劳动”[2](P8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显著特点就是劳动被资本支配,劳动成果被资本占有。资本对劳动的所有权和指挥权实际上就表现为对从事劳动的工人的指挥权和控制权,资本的人格化即资本家。资本决定了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内在地包含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
由此,资本以一定的实物形态作为存在形式,能够体现资本的技术构成,又有自身的价值形态,并能够反映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所以,马克思关于资本的概念,体现了“资本”的两重性:即既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性,又有“资本一般”和“资本特殊”的一致性。
其中,资本一般作为总体资本范畴,既包括生产资料资本,也包括劳动力资本,是价值资本和实物资本的总和。资本一般对于“增值”的一般性要求表明,资本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存在,如果不能实现增值,均不能成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的各种价值形式,包括劳动力价值,能否称作资本,其判定的标准即为能否实现价值增值,存在于劳动力体内的知识和技术之所以能够成为资本,依据即在于资本一般关于增值的理解。舒尔茨认为,人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提供一种有经济价值的生产性服务,它就成为了资本”[1](P27)。
可见,资本一般为人力资本理论提供了基础。资本一般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既可以表现为财产、活动、厂房设备、商品,也可以表现为人本身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即是资本一般的体现。这和当前“凡可以获取利润的东西都是资本”“资本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要素即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等经济学主流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我们应该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在活的人体中存在的、在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必须使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3](P43),这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力资本的经典表述,涵义有三:一是劳动力是活着的人的劳动能力;二是劳动能力必须在劳动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三是劳动力既表现为体力,也表现为脑力,是二者的总和。在舒尔茨看来,相对于物力资本而言,人力资本是资本存在的另一种形态,具体包括人所占有的知识、获得的经验和技能,以及人自身的健康水平等。它既是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又是一种资本形态。两种概念,表述不同,但内涵却高度关联。如劳动力和人力资本都强调对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即存在于活着的劳动者的体内;舒尔茨关于知识、技能和健康的概念无外乎是马克思话语体系中关于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问题;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可以用数量和质量来衡量,而马克思则把劳动力视作是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但,由于所处的时代及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劳动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就劳动力资本而言,“劳动力资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当劳动者生产某一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P56),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劳动能力的使用,是一个“简单”“低级”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至于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即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主要表现为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虽然马克思划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不同层次,明确了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其价值应计入到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总量中。但这里所说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主要用途还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操作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依然从属于“简单”“低级”的生产某一使用价值的范畴。
舒尔茨在对经济增长源泉问题的研究中,明确了“知识、能力和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比“物力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大的多[1](P28)。并且,从其发挥的具体作用看,人力资本的功能较多地表现为开展有效的组织管理,包括新产品研发和实施技术创新等。从其创造的价值总量和所带来的实际收益上看,人力资本的功效远远多于劳动力资本。可以说,人力资本是一种级别更高、形式更广泛、内容更复杂的劳动能力。
从劳动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价值决定看,马克思认为,作为商品的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除了包括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维持其家庭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外还包括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虽然这种费用因劳动者劳动性质的复杂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而且,在当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下,对于普通劳动力而言,这种费用所占劳动力价值的比例较小,但是必须包含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总量中。
在舒尔茨看来,人力资本是人力资产的资本化,是劳动者着眼于未来收益而自觉进行的投资行为,可以通过货币形式进行计量。它主要表现为知识、技术和经验,是人们进行决策及创新活动所必备的资源要素。而知识增长、技术进步和经验积累主要依靠的并不是生活资料,而是劳动者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这样看来,那些经常发生的,数量较大的教育、培训费用就构成了人力资本的价值主体。其中包括医疗保健费用,接受各类正规教育及在职培训的费用,劳动者及其家庭为寻找就业机会而进行迁徙的费用等。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与马克思劳动力资本相比较而言,人力资本具有更为广泛的价值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人力资本是一种因个人投资行为而产生收益,它主要不是源自补充所耗费的体力和脑力的生活资料价值,而是其以资本所有者的形式获得的组织的部分剩余。因此,相对而言,人力资本具有典型的“资本”属性。
最后,从资本和生产资料的结合特点看,要想创造价值,劳动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必须与物质资本紧密结合。雇佣劳动制度是马克思提出劳动力资本概念的时代特点,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劳动被资本家完全支配和占有,对劳动力而言,劳动只是其谋生的手段,并被视作是劳动者谋求工资报酬的工具。因此,纯粹的雇佣关系即成为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主要特点。现代契约关系是人力资本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在这一背景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即这种结合并不表现为一方被另一方完全占有和支配。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所有权与经营权不断分离,现在企业制度逐渐取代了古典企业制度,知识化商品经济形式也必将实现对物化商品经济形式的终结。企业中掌握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来越重要,他们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力买卖。
总体上看,简单商品经济是劳动力资本形成的社会基础,而人力资本理论则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发生和存在的。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遵循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从落后到发达,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逻辑。所以,笔者认为,可以把劳动力资本视作人力资本理论的逻辑起点,把人力资本理论理解为劳动力资本逻辑演进的结果。
分析表明,马克思资本观的形成具备三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其一是社会文明进步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消耗为维系;其二是科学技术落后,科技向物质生产力的转化周期较长;其三是整个社会的教育文化水平较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智力资源的占有和支配,由此,以人为本的新资本观得以逐渐形成。其基本内涵与要求如下。
一是关于资本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充,货币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结合构成其全部内容。知识经济条件下,资本的形式和性质发生了新的变化,如资本的存在形式不仅仅表现为货币或资产,而且单纯的货币资本本身难以创造新的财富,甚至存在贬值的风险。而要创造价值和财富,必须把货币资本和知识资本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持有人必须寻求与掌握知识的人开展合作,并实现二者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知识的占有者通过人力资本投入参与到了资本运动和价值创造过程中。可见,货币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结合是以人为本的新资本观的内在要求。
但是,马克思所关注的资本运动不同于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资本运动。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运动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的本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主导了货币资本的运动过程。
二是货币资本的归属问题不断淡化。工业经济时代,资本的所有者主要表现为货币资本的占有者,即资本家,货币资本对其所有者具有强烈的人身依附性。相比较而言,知识经济时代,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并不是货币资本的永久持有者。虽然货币资本的持有者可以继续雇佣劳动,但必须以适当的形式让渡部分所有权,如股份期权。而知识资本的所有者,通过其劳动,不断地进行着人力资本的投资。如前所述,这种投资是与货币资本的投资相结合的,但此时的货币资本在整个资本运动过程中不再居于主导地位。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人对知识资源的积累比对货币资源的积累更为便捷。随着知识资本在资本运动过程中主导地位的逐步确立,货币资本的归属问题就日益淡化了。
三是商品的再生产表现为知识的再生产。在工业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商品的再生产过程其实就是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的再生产过程伴随着知识要素的不断投入,而且知识的投入能够取代物质要素的投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的目的。越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其所耗费的物质要素就越少,而包含的智力、知识的要素就越多。所以,如学界所言,知识经济是一种“无重量经济”,它对知识的再生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当前,知识经济不断发展,实践和理论界关于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并表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和动向。主要有:
研究重点由人力资本的形成转向人力资本的运用和管理。人力资本的形成是通过接受教育和培训,这是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基本观点,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人力资本的形成和构成问题。而在新的条件下,人力资本中的知识资本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对于怎样加强人力资本的运用和管理,以及在知识经济中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有更多的探索。
研究内容由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转向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人力资本理论早期主要关注其要素构成,而对于人力资本的权属问题关心不够。当前,人力资本产权理论不但研究人力资本的权属问题,而且从深层次上指明了人力资本的归属问题导致了其与一般物质资本一样具有产权,依据这种产权,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在现代企业中可以获得所对应的剩余控制权及索取权[3](P19)。
研究视角由宏观经济层面转向企业微观层面。人们之所以提出人力资本理论,旨在揭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其视角主要是从宏观层面探索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偶尔,也有关于个人收益问题的研究,但终归是为了阐明人力资本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随着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发展,人力资本在企业层面发挥的作用,以及人力资本所有者因这种作用而获得的相关权能和权益方面得到了深入的探究。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转变有利于引导人们更多地关注对人力资本本身问题的研究,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视角。
研究方向从外部功能转向内部机理。传统人力资本理论主要是从其构成要素和效率两个方面来解释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完成: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人力资本通过知识共享和技术进步间接促进经济增长。而新的研究认为,传统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存在局限性,主要是对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关注不够。当前,关于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主张将人力资本进一步细分,把一般性的人力资本和专业性的人力资本区别开来,坚持从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和知识效应的角度来解释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比较,笔者认为传统人力资本理论仅仅从外生变量的角度研究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缺少量化,不够具体;而新的研究成果则把人力资本置于经济发展的模型中进行分析和讨论[4](P50),表明当前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化,对于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的认识不断加深。这既是对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为预测未来经济走势提供了恰当的方法和工具。
当前,人力资本问题研究的特点和动向还在发展中,还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如关于人力资本的贡献测量以及其效益计量等还有待深入;关于人力资本和专业资本、知识资本等一系列概念及其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厘清;在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概念中,共性与个性并存,作为联系的纽带,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用问题,此方面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本产权理论作为人力资本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命题,如何认识其产生的原因、基础理论;如何从新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发展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认识人力资本产权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认识人力资本产权和制度创新的关系,从制度设计上去维护和实现人力资本产权等问题同样值得探究。
[1]陈谨祥.马克思没有研究人力资本问题——兼论“劳动力”与“人力资本”的异同[J].求实,2009(10).
[2]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邱爽.人力资本产权化:《资本论》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耦合及实践意义[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杨俊龙.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J].经济问题探索,2006(1).
[责任编辑 杨贺]
F014.2
A
2095-0438(2017)05-0004-04
2016-12-24
肖良(1976-),男,安徽宿州人,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及现代农业相关问题。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一轮土地流转过程中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12BJY040);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新一轮农地流转中皖北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问题研究”(gxyqZD2016336);宿州学院教授(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皖北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研究与实践”(2015jb10)。